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07: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递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回:“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续率兵十万三道技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B.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C.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D.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嘹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2)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及即位,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这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庙社,庙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社本义指土地神,两词连用在文中指国家。
B.至尊,最尊贵,最崇高: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文中指皇帝。
C.践作,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阼指走上主位,意为登基。
D.炀,为谥号,是后世给隋炀帝的评价,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张九龄认为宰相一职极为重要,关系国家命运,李林甫任宰相会为以后埋下隐患,这暗示出李林甫的人品。
B.针对唐玄宗废太子一事,张九龄和李林甫表现不同。张九龄极力反对,当面列举史实,指出废太子的危害,而李林甫却在背后献言。
C.张九龄始终如一,惠妃私下里以官位引诱他,让他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出力,被他严辞拒绝,他将惠妃之事告诉皇上,太子得以保全。
D.李林甫和张九龄不睦,他常在皇上面前诋毁张九龄,使皇上和张九龄产生隔阂。张九龄因严挺之之言贬谪萧炅,又招致林甫的怨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昔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
10.中书侍郎严挺之和张九龄在品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严挺之的言行进行分析。
答案
1.C句意: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
“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自退”作“绍”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B;
“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主语前断开,排除D。
2.D
A.正确。
B.正确。
C.正确。“瓒众日蹙”,句意:公孙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蹙,皱眉。句意: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
D.“赍,指‘携带’”错误,两个“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赠送、送给”的意思。句意: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3.A“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误,原文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可见,童谣是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自认为是易县。
4.(1)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
(2)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
5.①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
②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
③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
参考译文: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
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军队各营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攻来,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位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的缘故。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烧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
6、C句意: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和张九龄关系要好,李林甫也一起嫉恨他。这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
“为……所”表示被动,不能断开,排除AD;
“并疾之”的主语应该是“李林甫”,意思是“李林甫也一起嫉恨他”,并且前句“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语意完整,意思是“侍中裴耀卿和张九龄关系要好”,排除B;
7.D“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错误。根据原文中隋炀帝“失天下”的历史事迹,他的谥号不会是美称,所以“此号指炀帝如日光耀世间”不正确。有关“炀”这个谥号的知识:好内远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炀。“炀”含有贬斥的意味。
8.D“张九龄因严挺之之言贬谪萧炅,又招致林甫的怨恨”错误。根据原文“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可知,招李林甫怨恨的是严挺之。
9.(1)李林甫则巧妙地刺探到皇上的意图,每天想着用什么方式污蔑张九龄。
(2)以前晋惠帝采用贾皇后的谗言废掉了愍怀太子,导致中原混战,生灵伤亡。
10.①严挺之和张九龄一样都嫉恶如仇,耿直刚硬。
②从严挺之对户部侍郎萧炅读错“伏腊”一词很是不满,及看不起李林甫为人而坚决不拜访李林甫这两件事看出。
参考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起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之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密切,所以也受到李林甫的嫉恨。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
玄宗在当临淄王的时候,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都有宠。等到玄宗即位,宠幸武惠妃,武惠妃哭泣着告诉玄宗说:“太子暗中结党,想要谋害我们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听后大怒,把此事告诉了宰相,想要废掉太子他们。张九龄说:“陛下登上皇位将近三十年了,太子和诸王都没有离开过深宫,每天都受到皇上的训诫,天下的人都庆幸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现在三个皇子都已年长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为何要听信那些无稽之谈,以一时的喜怒,把他们全部废掉呢!再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他的地位。过去晋惠帝因为贾后的诬陷废掉了愍怀太子,使中原人民处于极困苦的境地。隋文帝因为独孤后之意见废黜太子杨勇,立炀帝,最终丢掉了天下。可见废黜太子不可不慎重。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听后不高兴。李林甫起初没有说什么,而退朝后私下却对受玄宗器重的宦官说:“这种事情是皇上的家事,何必要与外人商量!”玄宗仍然犹豫不决。武惠妃又暗中让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立,你如果能够从中助一臂之力,就可以长做宰相。”张九龄斥责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听了为之变色,所以一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的地位没有动摇。李林甫每天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尚书省怎么能有“伏猎侍郎’呢!”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为岐州刺史,所以从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亲密,想要推荐严挺之为宰相,曾经对他说:“李尚书正受到皇上的器重,你应该去登门拜访,与他相处和睦亲近。”而严挺之素来傲气,轻视李林甫的为人,终究不去拜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