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地 理 实 践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标定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素养阐释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一是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二是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根据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1)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2)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3)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影响因素
(1)“推拉理论”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思考感悟】 每年春节以后,我国各地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往往反映出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第二,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思考感悟】 美国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一千万人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这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提示:对于美国来说,外籍劳工流入,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另一方面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
三、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
战争、灾害等方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东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并定居。
4.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大量人口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人口迁移也有扩大的趋势。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
美国国内人口流动
美国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过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问题引领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箭头A表示美国老年人口由
东北部向南方“ 地带”迁移。
(2)B、C两个箭头中表示黑人奴隶
贸易的是 ,这些黑人主要来自
中部和西部;表示华工迁移路线的是 。
(3)A、B、C三个箭头中,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4)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5)美国东北部气候特征对人口迁移起拉力作用还是推力作用 为什么
(6)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向南方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阳光
(2)B 非洲 C
(3)B、C A
(4)美国东北部包括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5)起推力作用。美国东北部纬度偏高,加之北美洲的地形南北敞开,在冬季,北方冷空气可长驱直入,造成该地区冬季寒冷,冷湿的气候使美国东北部有“冷冻地带”之称,因此对人口迁移起推力作用。
(6)气候因素。其他原因:东北部是老工业区,地价较高,环境污染严重;南方和西部开发了新能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等。
解析:由图中所示的轮廓特征判断该国是美国。第(1)(2)(3)题,由图中A、B、C三个箭头所示方向判断,A箭头为国内人口迁移,是从东北部移向美国的南部和西部。从纬度位置上来看,美国东北部被称为“冷冻地带”,纬度相对较低的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B、C两箭头为国际人口迁移方向。B箭头表示黑人奴隶贸易,而我国近代史上迁移到美国的华工应是沿C箭头迁入的。第(4)题,美国的东北部是殖民开发较早的地区,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从而成为人口稠密区之一。第(5)题,分析东北部的气候特点,应主要从纬度位置、地形等方面考虑。第(6)题,主要从南方对老年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及东北部对老年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归纳提升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分析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需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宗教、社会变革、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这需要针对材料中的信息,对众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从中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即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空间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不仅与人口迁出地有关系,与人口迁入地的关系更密切。因此,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时,应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考虑,针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处空间,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这一问题,如下图所示:
典型例题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两组图分别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信息,9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小于80年代,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两个时段总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可见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对比自然增长柱状图可知,90年代自然增长率略大于80年代,C项错误;人口迁入量取决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80年代二者之和大于1%,90年代约为0,可见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第(2)题,该城市人口超千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迁入,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且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迁出,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这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A项正确。
探究二 我国人口迁移
问题引领
材料一 我国当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材料二 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B.四川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C.东北地区是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地区
D.经济发达地区无人口迁入淄博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C
(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镇化水平,繁荣市场,但会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民工的技能培训等。
解析: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四川是人口迁出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黑龙江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域如广东、江苏也有人口迁入淄博。第(3)题,人口迁移的影响要从迁出地、迁入地的有利、不利影响来分析。第(4)题,应从引导民工流动方向及提升民工技术水平入手。
归纳提升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的判读
以材料一中的图为例。
1.看流向
该图显示的关键信息:我国当代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读图时,首先要识别图例: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两个不同时期,注意图中线条粗细代表着流动量的大小与规模;然后根据图例从图中找出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线条,按照“迁出地→迁入地”的线索归纳其流向的特点,要结合线条粗细概括“主要流向”的信息。
2.找原因
从图中获取信息概括“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仅仅是读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结合所学知识对“主要流向”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原因分析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合理的阐释,如从图中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邻近港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主要是人口的机械增长所致。
3.析影响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要从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参考“民工流”的分析思路,掌握解答问题的思维模型,在新情境中灵活变通。
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
2.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典型例题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答案:C
解析:迁移人口数量是由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数量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故安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
地 理 实 践
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其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多选)李明爷爷的迁移属于 。
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李明爸爸迁移的因素是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的人口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 。
(3)(多选)李明叔叔的迁移属于 。
A.永久性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
(4)类似于李明叔叔的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答案:(1)ABD
(2)经济因素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一些高素质人才为追求发达国家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走出国门,移民到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受到影响。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下图示意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2.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③和④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①>②。第2题,图中国内人口迁移是指③和④,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而向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老年人,故使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9年我国有流动人口2.36亿人。结合下图,完成3~5题。
3.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4.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5.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答案:3.A 4.D 5.B
解析:第3题,考查我国特殊时段(传统节日)的人口流动方向。春节前是大量的返乡人流,以城市向农村流动为主;而春节后恰好相反。第4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年龄上看,年轻人口迁移比重大;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经常性的、主要的因素;人口迁移主要是为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第5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和意义。人口迁移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缩小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但也会给铁路等交通运输以及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等造成压力。
寒假,王教授回老家过年。在其家乡(县城)某路口统计了车流量和车辆信息,情况如下表。据此完成6~7题。
6.从表中信息,可以确定( )
A.由于该地工业发达,外来车辆较多
B.腊月三十,因回家过年本省车辆较平时少
C.该地是旅游胜地,外地移民较多
D.统计时段,车辆数量和户籍构成差异均大
7.若车辆构成的变化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结合材料可以推测,王教授的老家可能是( )
A.安徽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答案:6.D 7.A
解析:第6题,腊月三十有更多的外地车辆,很明显是有大量在外人员回家过年,也说明当地经济欠发达,人口迁移以外迁为主。腊月三十和腊月二十相比,腊月三十车辆数量增加,外地车辆数量占比剧增。第7题,由于迁移中间阻力的作用,该地应该离鄂、沪较近,离粤较远,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8.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10年人口普查相比,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中部、东北地区的比重下降,流动人口由26 139万人变为37 582万人。
材料三 巴西政府于2007年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目的是加强家庭农业,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并起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效果。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
和 。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巴西政府公布《加强家庭农业国家计划》为什么能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2)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方向: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
(3)因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最经常和主要的因素,而巴西政府的支农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2)题,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东部人口比重上升,中部人口比重下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总结归纳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第(3)题,减缓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的趋势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来分析。第(4)题,我国人口迁移对乡村的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结合实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