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容量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地 理 实 践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定位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特点
2.掌握资源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影响
3.说出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素养阐释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迅速增长。
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思考感悟】 如果人口过度增长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造成资源消耗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加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等。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3.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思考感悟】 如果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会导致什么后果
提示:一是会产生人类从环境中过度索取资源的状况,从而引起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二是会导致人类生活水平的下降。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受到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思考感悟】 《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如何评价、理解其中的7亿与16亿的区别
提示: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数量指的是适度人口,即人口合理容量。而最大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最高容量。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7亿左右,而人口最高容量为16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是理想的人口规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该国或地区的人口最高容量。
木桶效应
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示意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
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
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
状况。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示意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一 人口增长
问题引领
材料一 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
材料二 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温州、重庆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用工荒”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技工短缺,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4)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1)“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较大,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但劳动力要成为高素质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解析:第(1)题,“未富先老”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诸如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第(3)题,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
第(4)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高素质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来实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归纳提升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和对策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轻化现象比较普遍,会导致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故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而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采取鼓励生育和吸纳外来移民的政策。
典型例题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排除C、D两项;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排除A项。
探究二 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引领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表。
结合材料探究:
(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因素
(2)据表格推算,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气候区是哪个
答案:(1)自然因素(或气候因素)。
(2)热带雨林气候区。
解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为28亿,合理人口密度200人/千米2,所以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归纳提升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人口最高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最高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典型例题
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高容量的城市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考查人口容量的计算。根据题目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大致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再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多,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2)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高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地 理 实 践
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时间节点,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性调查登记和数据汇总分析。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世界各国都把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作为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人口和住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基本情况。这些信息将在各级政府制定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最终会使每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比如,分年龄的人口数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典例读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表(未包括港澳台),完成下列各题。
(1)2000—2010年,我国突出的问题是( )
A.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B.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D.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A.十年间劳动力比重略有上升
B.劳动力性别比例失调
C.人口素质提升明显
D.人口向城市转移呈上升趋势
答案:(1)B (2)B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下图为我国1950—2000年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完成1~2题。
1.1960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高于2000年
C.人口已出现负增长,为现代型增长模式
D.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明显上升,并出现负增长
2.1970—2000年,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B.出生率总体下降
C.死亡率明显下降 D.基本进入现代型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受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影响,196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大幅度上升,出现人口负增长。第2题,1970—2000年我国出生率总体下降,死亡率波动较小,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人口最高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人口最高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人口最高容量大,而干旱的南部地区人口最高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4题,与之相对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
读某城市2019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2019年的人口容量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6.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
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由于“木桶效应”,该城市人口容量为最短板的人口容量。第6题,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的最根本因素是最短板,即劳动就业。
7.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折射出一个国家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行动。
2005年A、B、C三国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
(1)表列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国,该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这类人口问题一般出现在 (填“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2)根据表中资料说明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3)老年人口抚养比(ODR)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老年人的人口数,是反映青壮年负担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以下ODR计算公式,A国的ODR为 。
(4)衡量一个国家青壮年负担状况,除考虑老年人口抚养比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A国ODR大于C国,但A国青壮年负担比C国小,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
(5)分析C国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和人口发展趋势,对该国的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A 老龄化 发达
(2)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
(3)26.9%
(4)人均GDP高(或少年儿童比重小,抚养负担轻)
(5)特点:少年儿童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趋势:人口将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
建议: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或提高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