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 ——《明太祖实录》
根据史料,朱元璋废丞相有哪些原因?
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
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1)废丞相
裁撤中书省
(2)设内阁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品秩较低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决策,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内阁权侵六部
名词解释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批红: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正式批复奏章。批红高于票拟。
比较宰相制与明内阁制的异同
相同点:职责都是辅政
异 宰 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 影响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一级决策者(机构)
主要是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可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明代内阁制度演变图
(内阁权力)
扩大
(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咨询
票
拟
权
大
权
尽
归
内
阁
内阁势大
(3)设司礼监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无形
长城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①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4)改革科举制:
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②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设置内阁
③宦官专权
①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④八股取士
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3、影响
行中书省
皇 帝
中书省(宰 相)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元朝行政机构
皇 帝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三司分权
互不统属
权归中央
明
2、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
削弱地方,加强集权
废行省,设三司。
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寸板不许下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朱元璋:《禁海令》
思考:明朝真的没有海外贸易吗?
(官方贸易)
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主要目的:
宣扬国威
“四夷率土归王命,
都来朝大明”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国)李约瑟
①世界领先: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评价: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②劳民伤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东南沿海的“倭患”
原因: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倭寇】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日本海盗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赵文华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
结果:
①明世宗: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②明穆宗:取消海禁。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1)蒙古: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明代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听边民自相贸易。
由战到和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中央机构: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2)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举措
北方: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西藏: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选必一:明朝的民族关系
(2)藏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鸭绿江
明如何经略边疆?
修长城,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但瓦剌、鞑靼曾两次突破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和议;双方扩大贸易关系(如马市)
西北
东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西藏
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
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
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负责机构?
2.《明史》记载:“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其原因是( )
A.俺答汗与明修好互市 B.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册封
C.长城修筑阻止了蒙古南下 D.明朝平定了蒙古贵族叛乱
A
(1)军事打击和巩固边防:如对蒙古的军事打击,军事打击消耗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但也维护了国家统一。通过重新修筑长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等措施巩固边防。
(2)威德兼施:在大力加强武装戒备的同时,力争以德怀之,如册封俺答汗,封授给乌思藏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等。
(3)经济上利益吸引与“厚施恩赐”:对于朝贡者,明朝统治者往往会赏赐礼品和财物。 与其带来的财物价值相比,明朝赏赐的物品往往是其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多。
小结: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2、明清易代
(1)1584年,女真建州部左卫首领努尔哈赤起兵。16、17世纪之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清太祖努尔哈赤
(1559—1626)
恨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努尔哈赤发布的“七大恨”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
(3)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清太宗皇太极
*1641年,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
(4)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
(5)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清军入关)。
(6)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战争,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清世祖福临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与元朝的对外扩张不同,明朝推行的是一条内敛收缩的政策。
为消除丞相威胁,废掉丞相;为消除海外威胁,实行海禁;为消除塞北威胁,修筑长城。这种头痛砍头、手痛砍手、脚痛砍脚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趣闻】明朝的十六位奇葩皇帝
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
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
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垕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
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注:以上内容均为基于史实编纂,只为博君一笑。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世界文明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获得
澳门租住权
16世纪—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1640
1588英西大海战
1566尼德兰革命
1629李自成起义
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与拓展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建立
明制变革
司礼监
废丞相
设内阁
经略边疆
明清易代
内陆
边 疆
海上交通:郑和七下西洋
北方:鞑靼和议
西南:藏族因俗而治
东北
前期:奴儿干都司
后期:满洲兴起
前期:驱逐倭寇
后期:欧洲殖民入侵
沿海形势:
君主专制加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清朝建立与明清易代
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朝统一:清军入关后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清朝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清:1636
清
1644—1912
北京
阶段 顺序 时间 名字 年号 庙号
入 关 前 1 1559年—1626年 努尔哈赤 清太祖
2 1592年—1643年 皇太极 清太宗
入 关 后 1 1644年—1662年 福临 顺治 世祖
2 1662年—1723年 玄烨 康熙 圣祖
3 1723年—1736年 胤禛 雍正 世宗
4 1736年—1796年 弘历 乾隆 高宗
5 1796年—1821年 顺琰 嘉庆 仁宗
6 1821年—1851年 旻宁 道光 宣宗
7 1851年—1862年 奕詝 咸丰 文宗
8 1862年—1875年 载淳 同治 穆宗
9 1875年—1908年 载湉 光绪 德宗
10 1908年—1911年 溥仪 宣统 恭宗
清朝帝王一览表(姓氏:爱新觉罗)
努皇顺,康雍乾
嘉道咸,同光宣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清朝的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①1644年,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②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2、君主专制加强
①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秘密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其它环节,形成奏折制度(迅速、机密)
②设立军机处(雍正)
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④大兴文字狱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
3、康乾盛世
根据材料总结盛世的表现,度过难关迎来盛世,原因有哪些?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 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
爱新觉罗·玄烨
(1651-1722)
爱新觉罗·胤禛
(1722-1735)
特点:
奏折制度
单独呈送密封报告
皇帝
官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中国历史新编》
迅速、机密
作用: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 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故宫精品文物——奏折匣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问题: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说明设立军机处的原因?
①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状所造成的冤狱。
明月有请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斩首)
(开棺戮尸、 株连家人、学生)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斩首)
大兴文字狱
朝代 事件
秦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①目的:增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有的地方戏曲也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毁灭。在这种文化专制恐怖主义之下,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不得不声明此书大旨言情,都是“贾(假)语村言”,“甄士(真事)隐去”,其良苦的用心,就是为躲避残酷的森严文网。
秦西汉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发展一省两院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二府三司制元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东北沙俄
西北:
准噶尔汗国
东南台湾
西南西藏
大小和卓
二、疆域的奠定
(1)东南-收复(统一)台湾
①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②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趁机侵占台湾。
③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⑤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经略边疆:边疆开拓和巩固
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谈判。
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雅克萨反击战
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定。
(2)东北-抗击沙俄
措施 影响
军事上
政治上
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蒙古族)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维族)
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新疆: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1762年)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
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3)西北-平定叛乱分裂势力
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驱准保藏”。
雍正初年,平罗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彻底平定准噶尔。
地域 时间 措施 意义
西藏 顺治帝
康熙帝 1727年 1793年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派遣驻藏大臣
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4)控制西藏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
①背景: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
②政策:改土归流
③内容: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④意义: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西南(云贵川西):改土归流
①机构: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②政策: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稳定。
2、民族事务管理
选必一:清朝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理藩院
(2)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北方:满蒙联姻,加强漠南蒙古族控制。
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青海)西宁办事大臣、(西藏)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改土归流”
驻藏大臣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3、疆域奠定及行政区划
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方位 事件 概况
东南 1662年, 驱逐 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 省
东北 军事:围攻侵占 的俄军
外交: 年,中俄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 、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武力平叛 ①1757年,将 彻底击败②平定天山南路 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立 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②1762年在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西藏管理 ①册封五世 和五世 ②从1727年起,派遣 ,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颁布《 》29条,以 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推行“ ”政策
收复台湾
郑成功
荷兰
1684
福建
雅克萨
抗击沙俄
1689
尼布楚条约
黑龙江
库页岛
准噶尔部
维吾尔
盟、旗
新疆
西南治理
改土归流
达赖
班禅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法律
行政管理
1、人口膨胀与人地矛盾
(1)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③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危机,社会不稳因素增多。
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城,促进了清朝工业发展。
三、统治危机的出现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1.97亿
清康熙39年 1.50亿
乾隆59年 3.10亿
道光20年 4.10亿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首先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丁银”加以固定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摊丁入亩
(清朝)
逐渐简化的赋税制度
归纳:摊丁入亩推行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社会矛盾尖锐;
②征收人头税使人丁逃亡现象严重 (地主藏匿人口和流民增多使土地和人口清查难以准确清查)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成财政困难;
③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吸取明朝“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经验
摊丁入亩推行的影响
①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废除了中国长期存在的人头税,放松了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③有利于手工业、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减少了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
⑤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⑦但无法真正实现税赋的平均分摊,普通百姓的负担依然非常沉重。
2、农民起义
(1)背景: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白莲教起义: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1)背景: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殖民势力威胁;天朝上国思想;
(4)内容:
①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5)影响:
①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够于世界潮流
3、闭关锁国:
。
思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皇帝专断独裁,在决策上易出现失误;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政治风气日益僵化腐败。
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得了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和民主思想的发展。
积极
消极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及地方管理
统一台湾:
反击沙俄:
管辖西北:
共治西藏:
民族管理制度:
改土归流: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