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学弈)节选,回答问题。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一人虽听之。
④弗若之矣。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读了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解释词语意思。
故:
以:
决:
孰:
5.“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句话的修辞手法是 ,不改变文言文句式的情况下,将它改为陈述句: 。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请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
文言文阅读。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④槁⑤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③规:圆规。④有,通“又”。⑤槁,枯。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7.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学不可以已: 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8.《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 。
9.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事例一
事例三
木受绳则直
表达的观点
事例二
事例四
文言文阅读。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①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至,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本文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暮:傍晚。②令:派、使、让。③俟(sì):等待。
【资料袋】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在鲁国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在魏国时屡次打败秦国。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期返而食”的“返”与下文的 字相呼应,都有 的意思。
②“令人求故人”的“求”是 的意思;“方与之食”的“方”是 的意思。
11.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2.根据故事内容,并结合资料袋,你认为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含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上面的文字选自我国晋代大诗人 所写的《桃花源记》。文章以一个渔人进出桃花源的 为线索,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是成语“ ”的来源。
14.上文中有一些词语的古今词义不同,请你在文中任选两个这样的词语,分别加以解释。
①词语
古义:
今义:
②词语
古义:
今义: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6.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一个世间并不存在的桃花源呢?请你具体谈一谈对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图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②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顾:回来;③彘:猪:④特:只不过。
17.解释加点的词。
①妻止之
②女还
③遂烹彘也
④顾反为女杀彘
18.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②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19.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
小古文阅读。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改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0.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正确意思。
①何为不去也(A.过去B.离开C.走远)
②孔子过泰山侧(A.经过 B.过错 C.度过)
21.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她为什么不搬家?(用文中原句回答)
22.下列哪句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A.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C.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D.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正确解释是( )
A.方向 B.方法 C.正直 D.刚刚
24.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正确的是( )
A.锺子期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C.伯牙再也不为锺子期弹琴了。
D.锺子期再也不听伯牙弹琴了。
25.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句是( )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B.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C.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6.《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恋人间始终如一、忠贞不渝的爱情。
C.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D.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的;鸿鹄(大雁);弈秋的教导;他(前一个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合理即可给分。
【答案】4.原因,缘故。;以为,认为。;判定。;谁。
5.反问句;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6.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像两小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像孔子一样实事求是。
【答案】7.停止;冰;同“曝”,晒干;这样
8.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不可以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金就砺则利
【答案】10.至;回来;找;才
11.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12.吴起是一个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的人。
【答案】13.陶渊明;行踪;宁静样和;世外桃源
14.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妻子和儿女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15.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6.作者对东晋当时的黑暗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社会正是作者追求—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的社会生活理想。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答案】17.劝止;你;于是;回来
18.①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②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19.有必要,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答案】20.B;A
21.无苛政
22.C
【答案】23.D
24.B
25.B
26.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