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6:49:1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凤姐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恰到这时,夏太府小内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B.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C.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D.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答案】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贾琏、凤姐是与鸳鸯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而不是平儿,说法错误;
B 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说法正确;
C 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说法正确;
D 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下列对《红楼梦》一书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B.《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因研究《红楼梦》而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C.《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叙述正确;
B“《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错误。正如鲁迅在论《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当时“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是禁止孩子看这样的书的,叙述错误;
C“ 《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叙述正确;
D“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贾家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涉及荣国府和宁国府。
C.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D.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说法正确;
B长房是宁国府,次房是荣国府,说法错误;
C 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说法正确;
D 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气质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B.“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史湘云所作,借咏白海棠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赞美。
C.“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
D.“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
【答案】B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A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说法正确;
B“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探春所作,说法错误;
C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说法正确;
D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5.下面是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几段评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红楼梦》原文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嬤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 ②b ③a ④c B.①d ②c ③a ④b
C.①b ②a ③d ④c D.①c ②a ③d ④b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答题时,可先阅读脂砚斋的几段评语,找出评语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给原文,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A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搭配错误;
B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②中“写形追象”应是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故对应c,搭配正确;
C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搭配错误;
D②中“写形追象”应是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故对应c,,搭配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6.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
C.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说法正确;
B“甄士隐抄给贾雨村”错,应是“门子抄给贾雨村”;“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错,贾母又称“史老太君”,原是史家人,说法错误;
C“ 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说法正确;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二、语言表达
7.《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
【答案】黛玉焚稿写的是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黛玉的撒手人寰加速了宝玉的悲剧结果。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黛玉焚稿”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情节。(注意理清要点,不超过100字。)
【答案】黛玉焚稿写的是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黛玉的撒手人寰加速了宝玉的悲剧结果。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黛玉焚稿”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九十七回,作者:曹雪芹(实际是高鹗续的,也正因为此,所以很多人不认为这是曹雪芹所想写)。标题是编者加的。
故事梗概: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红楼梦》有关原文:[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 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挣扎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三、名著导读
9.(2020·徐州模拟)阅读《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奶奶和姑娘”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请“姑娘”裁度?“姑娘”是怎么处理的?
【答案】奶奶”是李纨, “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玄子《红楼梦》地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原文:李纨见平儿进来,因问他来做什么。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忙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的做人情。你告诉他,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他添他施恩,等他好了出来,爱怎么添了去。”平儿一来时已明白了对半,今听这一番话,越发会意,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从中可知,“奶奶”是李纨,“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故答案为: 奶奶”是李纨, “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10.(2020高三下·南通模拟)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探春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它道出了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人与人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那时的贾府有哪些矛盾?
(2)《边城》中老船夫“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请分析母女二人爱情命运的异同点。
【答案】(1)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邢夫人、王夫人之间,邢夫人与凤姐婆媳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探春和王善保家的、凤姐和王善保家的矛盾;奴仆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晴雯、周瑞家的等与王善保家的矛盾。
(2)同:都是悲剧,都与湘西环境的闭塞有关。异:母亲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是以心上人离去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母亲是已有明确的爱情,翠翠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爱情;翠翠母亲是主动选择殉情,翠翠是被动接受悲剧。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边城;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是探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说的。探春早已察觉出家族不可挽回的没落,败局已定,一切都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贾府毕竟不是小门小户人家,只要不内乱,一时是不会倒的。“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是贾府种种矛盾激发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上层主子之间的矛盾,也有主仆之间、奴仆之间的矛盾。考生要熟悉小说中相关的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才能准确概括和分析。(2)作者对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着墨不多,但是其中却隐隐透漏着对翠翠命运的安排。两代人都生活在湘西闭塞的环境,两代人的爱情都是悲剧的结局,共通之处在于对爱情的执着,但是母女俩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翠翠母亲敢于为爱而与军人在一起,最终双双用生命成全自己的爱情理想,看似是悲剧的绝唱不如说是爱情的挽歌;而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小说中关于母亲和翠翠爱情故事的情节内容,才能准确概括和分析。
故答案为:(1) 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邢夫人、王夫人之间,邢夫人与凤姐婆媳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探春和王善保家的、凤姐和王善保家的矛盾;奴仆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晴雯、周瑞家的等与王善保家的矛盾。
(2) 同:都是悲剧,都与湘西环境的闭塞有关。异:母亲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是以心上人离去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母亲是已有明确的爱情,翠翠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爱情;翠翠母亲是主动选择殉情,翠翠是被动接受悲剧。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平时多读名著。平时多读名著,做题时,才能很快找到相关的内容,阅读并分析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原文进行概括分析,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11.(2019高一上·相城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秦可卿出殡人散时,王夫人要带宝玉回去,宝玉不肯,只要跟凤姐住着,凤姐带他住在了铁槛寺。
B.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在贾母处猜谜,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谜底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心中有不详的预感。
C.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
D.薛蟠在聚会上将蒋玉菡误认为是优伶一类人,一直想与他相交,这使对方感觉大受侮辱,但他不动声色,反而与薛蟠约在北门外桥上见面。等薛蟠兴冲冲地赶到,却挨了蒋玉菡一阵暴打,弄得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才知道自己看错了蒋玉菡。
E.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表现了宝钗的贤惠、识大体。
【答案】A,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A项,“凤姐带他住在了铁槛寺”不正确。凤姐嫌不方便,住在了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
D项,“薛蟠在聚会上将蒋玉菡误认为是优伶一类人……却挨了蒋玉菡一阵暴打”不正确,不是蒋玉菡,而是柳湘莲。
故答案为:A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文章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此题是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相关情节的考查。前提是必须读过《红楼梦》。然后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12.(2018·江苏模拟)简答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2)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答案】(1)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红楼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根据原文的情节答出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贾宝玉”引得“老爷喜欢”的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写作用意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作答。
故答案为:(1)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13.(2018·南通模拟)《红楼梦》中,“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请概述与“旧帕”相关的情节。
【答案】宝玉在挨打后,因行动不便,心里又记挂黛玉,特意让晴雯送去旧帕。焦玉接到旧帕后,情难自禁,便在帕上题了诗。病危的黛玉将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给出《红楼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一段情节,要求考生答出与“旧帕”相关的情节,考生解答时仔细回忆所读过的原著,写出相关情节即可。相关的前文情节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黛玉前去探望,宝玉深受感动,晚上宝玉惦记黛玉,便特意让晴雯送去了旧帕子,黛玉在帕上题了诗;后文情节就是黛玉将写了诗的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故答案为:宝玉在挨打后,因行动不便,心里又记挂黛玉,特意让晴雯送去旧帕。焦玉接到旧帕后,情难自禁,便在帕上题了诗。病危的黛玉将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点评】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识记即可
14.(2017高三上·常熟期中)名著导读
(1)阅读《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请简述两个婆子所说的反映宝玉呆气的事。
(2)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阿Q和周围那些看客的不同心理。
【答案】(1)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了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宝玉被汤烫了手”“自己倒不觉”“却关心玉钏儿”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只当是个丫头,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宝玉提醒其避雨”“自己浑身淋湿心里还记挂那女孩”。
(2)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阿Q正传(节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内容要认真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类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故答案为:
(1)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了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宝玉被汤烫了手”“自己倒不觉”“却关心玉钏儿”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只当是个丫头,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宝玉提醒其避雨”“自己浑身淋湿心里还记挂那女孩”。
(2)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点评】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准确分析人性的心理。
15.(2017高三上·溧水开学考)根据下列名著的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1)《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记”,请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
(2)“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这副对联称赞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答案】(1)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名娶黛玉,实为宝钗。
(2)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名篇;红楼梦;三国演义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故答案为:(1)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名娶黛玉,实为宝钗。
(2)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四、问答题
16.阅读下面《红楼梦》的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当时,薛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你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薛宝钗的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理由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的情节,写众人发笑的场面,引起众人发笑的是刘姥姥,长辈、宝玉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样的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薛宝钗的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理由: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7.《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菊》。”于是她在《簪菊》题下作了一首,诗中写道:“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首《簪菊》体现出探春怎样的个性气质?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簪菊》选材独特,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而是吟咏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探春豪爽豁达、高傲脱俗的个性气质由此可见一斑。探春虽非嫡出,但毕竟贵为贾府的小姐,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作答本题时,要先明确诗意,然后借诗意点明探春的个性气质,要有简要的分析,且分析要符合原著。
故答案为:这首《簪菊》选材独特,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而是吟咏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探春豪爽豁达、高傲脱俗的个性气质由此可见一斑。探春虽非嫡出,但毕竟贵为贾府的小姐,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8.《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答案】(示例1)史湘云洒脱不羁,率性自然。她喜穿男装,“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曾经偷穿贾宝玉的衣服,被贾母误认为是贾宝玉。她和宝玉在雪天里,割腥啖膻,烧烤鹿肉,黛玉嘲笑他们是叫花子,可是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女扮男装,大嚼腥膻,史湘云的个性如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一般。(示例2)“是真名士自风流”强调的是人物的才情、个性。咏白海棠时,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和了两首诗,成为压卷之作;咏雪联句时湘云抢的最多;填柳絮词也是她先起的头。再如,湘云“醉眠芍药裀”,喝醉了,就很随意地躺在那里睡觉,可见其娇憨率真。这些都是史湘云具有如魏晋名士一般的才情和个性的表现。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这样的主张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张扬了人的个性,显得潇洒通脱。而史湘云身上则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名士风度。在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表现得十分活跃,尽管父母早逝,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口快,爱玩爱笑,从着装上就可看出她爱玩爱闹、洒脱不羁的性格。她在本回中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再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诗酒风流是名士风度的另一个表现。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史湘云很兴奋。她写的两首《咏白海棠》清新自然,她写的《对菊》《供菊》和《菊影》明丽、流畅,其中“圃冷斜阳忆旧游”一句被林黛玉评为最佳,赞为“背面傅粉”,其才情可见一斑。爱酒也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之一。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醉卧在芍药丛当中的就是史湘云。“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史湘云并非刻意醉卧在青板石凳上,也不是有心醉卧在花丛中,而是喝醉了,很随意地就躺在了那里。“醉卧”非常能体现史湘云率性而为、放任自然的性格特点,和魏晋名士的潇洒风流一般。
故答案为:(示例1)史湘云洒脱不羁,率性自然。她喜穿男装,“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曾经偷穿贾宝玉的衣服,被贾母误认为是贾宝玉。她和宝玉在雪天里,割腥啖膻,烧烤鹿肉,黛玉嘲笑他们是叫花子,可是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女扮男装,大嚼腥膻,史湘云的个性如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一般。(示例2)“是真名士自风流”强调的是人物的才情、个性。咏白海棠时,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和了两首诗,成为压卷之作;咏雪联句时湘云抢的最多;填柳絮词也是她先起的头。再如,湘云“醉眠芍药裀”,喝醉了,就很随意地躺在那里睡觉,可见其娇憨率真。这些都是史湘云具有如魏晋名士一般的才情和个性的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五、诗歌鉴赏
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①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 :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1)曹雪芹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虽身处落魄之境(“身处逆境”“贫困潦倒”“不被重用”)、但有才干、有抱负( “有野心”“名利之心极重”“对现实处境的不甘心”“不甘久居人下”“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形象。)
(2)①托物言志。借万众仰看一轮明月来暗寓自己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渴望之情。②烘托,以“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出十五圆月的皎洁、美丽。③描写,通过“仰头看”这一特定动作,写出了 “圆月” 对百姓的吸引力。④比拟,将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这一自然现象比拟为地平线将月亮“捧”出,形象描绘出一轮圆月冉冉而升的静美之态。⑤借代,以“万姓”借代万民,诙谐,俏皮。(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概括这个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注释,是落魄书生,然后注意最后两句,有朝一日让万姓仰慕的野心。(2)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缺失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至于究竟是怎样的“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个个都是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是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尽管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显然更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个对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一“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明的就是这一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结果,还拿“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比作“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原笔与一些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了曹雪芹伟大的艺术构思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让我们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原笔与一些原意,这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的心理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文学作品的残缺能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产生新的形象。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2.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美”在于它给予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一定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的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2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4.材料三中,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20.A
21.D
22.B
23.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24.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善化;②《红楼梦》的残缺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各则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根据题干进行信息归纳、要点总结,逐条列出答案即可。
20.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说法正确;
B.“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错误,结合材料二第1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审美对象……残缺状态”,说法错误;
C.“《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谈到了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等,并不只是阐释了“内在原因”,说法错误;
D.“这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对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原笔与一些原意未做评论,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21.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的心理有关,说法正确;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说法正确;
C 文学作品的残缺能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产生新的形象,说法正确;
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2.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B.说的是残缺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正确;
C.是对“美的残缺”的否定,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D.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23.材料二共3段。第1段为总论,先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的角度阐释原因。第3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阐释原因。材料二整体呈“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24.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以及“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可概括出答案的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可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凤姐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恰到这时,夏太府小内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B.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C.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D.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2.下列对《红楼梦》一书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B.《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因研究《红楼梦》而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C.《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贾家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涉及荣国府和宁国府。
C.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D.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4.《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气质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B.“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史湘云所作,借咏白海棠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赞美。
C.“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
D.“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
5.下面是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几段评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红楼梦》原文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嬤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①d ②b ③a ④c B.①d ②c ③a ④b
C.①b ②a ③d ④c D.①c ②a ③d ④b
6.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B.“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
C.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二、语言表达
7.《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
8.“黛玉焚稿”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情节。(注意理清要点,不超过100字。)
三、名著导读
9.(2020·徐州模拟)阅读《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奶奶和姑娘”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请“姑娘”裁度?“姑娘”是怎么处理的?
10.(2020高三下·南通模拟)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探春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它道出了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人与人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那时的贾府有哪些矛盾?
(2)《边城》中老船夫“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请分析母女二人爱情命运的异同点。
11.(2019高一上·相城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秦可卿出殡人散时,王夫人要带宝玉回去,宝玉不肯,只要跟凤姐住着,凤姐带他住在了铁槛寺。
B.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在贾母处猜谜,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谜底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心中有不详的预感。
C.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
D.薛蟠在聚会上将蒋玉菡误认为是优伶一类人,一直想与他相交,这使对方感觉大受侮辱,但他不动声色,反而与薛蟠约在北门外桥上见面。等薛蟠兴冲冲地赶到,却挨了蒋玉菡一阵暴打,弄得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才知道自己看错了蒋玉菡。
E.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表现了宝钗的贤惠、识大体。
12.(2018·江苏模拟)简答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2)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13.(2018·南通模拟)《红楼梦》中,“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请概述与“旧帕”相关的情节。
14.(2017高三上·常熟期中)名著导读
(1)阅读《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请简述两个婆子所说的反映宝玉呆气的事。
(2)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阿Q和周围那些看客的不同心理。
15.(2017高三上·溧水开学考)根据下列名著的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1)《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记”,请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
(2)“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这副对联称赞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四、问答题
16.阅读下面《红楼梦》的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当时,薛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你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17.《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菊》。”于是她在《簪菊》题下作了一首,诗中写道:“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首《簪菊》体现出探春怎样的个性气质?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18.《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五、诗歌鉴赏
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①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 :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缺失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至于究竟是怎样的“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个个都是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是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尽管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显然更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个对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一“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明的就是这一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结果,还拿“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比作“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原笔与一些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了曹雪芹伟大的艺术构思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让我们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原笔与一些原意,这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的心理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文学作品的残缺能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产生新的形象。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22.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美”在于它给予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一定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的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2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4.材料三中,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贾琏、凤姐是与鸳鸯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而不是平儿,说法错误;
B 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说法正确;
C 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说法正确;
D 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叙述正确;
B“《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错误。正如鲁迅在论《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当时“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是禁止孩子看这样的书的,叙述错误;
C“ 《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叙述正确;
D“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说法正确;
B长房是宁国府,次房是荣国府,说法错误;
C 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说法正确;
D 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答案】B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A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说法正确;
B“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探春所作,说法错误;
C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说法正确;
D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5.【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答题时,可先阅读脂砚斋的几段评语,找出评语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给原文,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A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搭配错误;
B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②中“写形追象”应是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故对应c,搭配正确;
C④中的关键信息是“第一笔”“阿凤”,王熙凤出场时的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推知④对应b,搭配错误;
D②中“写形追象”应是指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故对应c,,搭配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6.【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说法正确;
B“甄士隐抄给贾雨村”错,应是“门子抄给贾雨村”;“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错,贾母又称“史老太君”,原是史家人,说法错误;
C“ 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说法正确;
D“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7.【答案】黛玉焚稿写的是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黛玉的撒手人寰加速了宝玉的悲剧结果。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答案】黛玉焚稿写的是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黛玉的撒手人寰加速了宝玉的悲剧结果。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黛玉焚稿”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九十七回,作者:曹雪芹(实际是高鹗续的,也正因为此,所以很多人不认为这是曹雪芹所想写)。标题是编者加的。
故事梗概: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时黛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因此,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红楼梦》有关原文:[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 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挣扎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9.【答案】奶奶”是李纨, “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玄子《红楼梦》地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原文:李纨见平儿进来,因问他来做什么。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早已拭去泪痕,忙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主子真个倒巧,叫我开了例,他做好人,拿着太太不心疼的钱,乐的做人情。你告诉他,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他添他施恩,等他好了出来,爱怎么添了去。”平儿一来时已明白了对半,今听这一番话,越发会意,见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从中可知,“奶奶”是李纨,“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故答案为: 奶奶”是李纨, “姑娘”是探春。因凤姐小产,家中事情暂由李纨和探春管理。探春坚持原则,按惯例给二十两赏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10.【答案】(1)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邢夫人、王夫人之间,邢夫人与凤姐婆媳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探春和王善保家的、凤姐和王善保家的矛盾;奴仆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晴雯、周瑞家的等与王善保家的矛盾。
(2)同:都是悲剧,都与湘西环境的闭塞有关。异:母亲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是以心上人离去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母亲是已有明确的爱情,翠翠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爱情;翠翠母亲是主动选择殉情,翠翠是被动接受悲剧。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边城;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是探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说的。探春早已察觉出家族不可挽回的没落,败局已定,一切都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贾府毕竟不是小门小户人家,只要不内乱,一时是不会倒的。“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是贾府种种矛盾激发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上层主子之间的矛盾,也有主仆之间、奴仆之间的矛盾。考生要熟悉小说中相关的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才能准确概括和分析。(2)作者对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着墨不多,但是其中却隐隐透漏着对翠翠命运的安排。两代人都生活在湘西闭塞的环境,两代人的爱情都是悲剧的结局,共通之处在于对爱情的执着,但是母女俩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翠翠母亲敢于为爱而与军人在一起,最终双双用生命成全自己的爱情理想,看似是悲剧的绝唱不如说是爱情的挽歌;而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考生要了解和掌握小说中关于母亲和翠翠爱情故事的情节内容,才能准确概括和分析。
故答案为:(1) 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邢夫人、王夫人之间,邢夫人与凤姐婆媳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探春和王善保家的、凤姐和王善保家的矛盾;奴仆与奴仆之间的矛盾;晴雯、周瑞家的等与王善保家的矛盾。
(2) 同:都是悲剧,都与湘西环境的闭塞有关。异:母亲是以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是以心上人离去的方式结束爱情;翠翠母亲是已有明确的爱情,翠翠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爱情;翠翠母亲是主动选择殉情,翠翠是被动接受悲剧。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平时多读名著。平时多读名著,做题时,才能很快找到相关的内容,阅读并分析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原文进行概括分析,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11.【答案】A,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A项,“凤姐带他住在了铁槛寺”不正确。凤姐嫌不方便,住在了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
D项,“薛蟠在聚会上将蒋玉菡误认为是优伶一类人……却挨了蒋玉菡一阵暴打”不正确,不是蒋玉菡,而是柳湘莲。
故答案为:A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文章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此题是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相关情节的考查。前提是必须读过《红楼梦》。然后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1)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红楼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注意根据原文的情节答出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贾宝玉”引得“老爷喜欢”的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写作用意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作答。
故答案为:(1)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
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2)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13.【答案】宝玉在挨打后,因行动不便,心里又记挂黛玉,特意让晴雯送去旧帕。焦玉接到旧帕后,情难自禁,便在帕上题了诗。病危的黛玉将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给出《红楼梦》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一段情节,要求考生答出与“旧帕”相关的情节,考生解答时仔细回忆所读过的原著,写出相关情节即可。相关的前文情节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黛玉前去探望,宝玉深受感动,晚上宝玉惦记黛玉,便特意让晴雯送去了旧帕子,黛玉在帕上题了诗;后文情节就是黛玉将写了诗的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故答案为:宝玉在挨打后,因行动不便,心里又记挂黛玉,特意让晴雯送去旧帕。焦玉接到旧帕后,情难自禁,便在帕上题了诗。病危的黛玉将旧帕放在火盆上烧了。
【点评】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掌握,识记即可
14.【答案】(1)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了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宝玉被汤烫了手”“自己倒不觉”“却关心玉钏儿”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只当是个丫头,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宝玉提醒其避雨”“自己浑身淋湿心里还记挂那女孩”。
(2)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阿Q正传(节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内容要认真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类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故答案为:
(1)一是指宝玉被汤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了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宝玉被汤烫了手”“自己倒不觉”“却关心玉钏儿”第二件事指的是龄官正在地上划蔷字,忽下大雨。宝玉提醒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只当是个丫头,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宝玉提醒其避雨”“自己浑身淋湿心里还记挂那女孩”。
(2)阿Q说出那半句话,是想在临死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英雄气概;周围那些看客大声叫好,是他们觉得这个死囚有趣,因看到了热闹而心里十分满足。
【点评】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准确分析人性的心理。
15.【答案】(1)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名娶黛玉,实为宝钗。
(2)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名篇;红楼梦;三国演义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故答案为:(1)宝玉丢失通灵宝玉,举止疯癫,贾府拟为宝玉迎娶宝钗,冲喜消灾。主事者王熙凤深知宝玉心在黛玉,于是哄骗宝玉并让黛玉的丫鬟雪雁在婚礼时搀扶宝钗,名娶黛玉,实为宝钗。
(2)关羽。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16.【答案】(示例)薛宝钗的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理由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的情节,写众人发笑的场面,引起众人发笑的是刘姥姥,长辈、宝玉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样的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薛宝钗的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理由: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7.【答案】这首《簪菊》选材独特,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而是吟咏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探春豪爽豁达、高傲脱俗的个性气质由此可见一斑。探春虽非嫡出,但毕竟贵为贾府的小姐,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簪菊》首联写诗人平素对菊花便喜爱有加;颔联写诗人的联想,借杜牧、陶渊明等高士,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承接前面两联,点明了簪菊的用意,不是因为女孩子的爱美之心,而是像杜牧、陶渊明等男子一样,爱慕菊花高洁的情怀;尾联表达了诗人不顾讥议、自拔于流俗、我行我素的气概。作答本题时,要先明确诗意,然后借诗意点明探春的个性气质,要有简要的分析,且分析要符合原著。
故答案为:这首《簪菊》选材独特,不吟咏女子对镜簪菊的日常生活,而是吟咏高人隐士不惧俗世的雅致情怀。探春豪爽豁达、高傲脱俗的个性气质由此可见一斑。探春虽非嫡出,但毕竟贵为贾府的小姐,因而才高气傲,藐视世俗,追求朴而不俗。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8.【答案】(示例1)史湘云洒脱不羁,率性自然。她喜穿男装,“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曾经偷穿贾宝玉的衣服,被贾母误认为是贾宝玉。她和宝玉在雪天里,割腥啖膻,烧烤鹿肉,黛玉嘲笑他们是叫花子,可是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女扮男装,大嚼腥膻,史湘云的个性如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一般。(示例2)“是真名士自风流”强调的是人物的才情、个性。咏白海棠时,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和了两首诗,成为压卷之作;咏雪联句时湘云抢的最多;填柳絮词也是她先起的头。再如,湘云“醉眠芍药裀”,喝醉了,就很随意地躺在那里睡觉,可见其娇憨率真。这些都是史湘云具有如魏晋名士一般的才情和个性的表现。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这样的主张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张扬了人的个性,显得潇洒通脱。而史湘云身上则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名士风度。在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表现得十分活跃,尽管父母早逝,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口快,爱玩爱笑,从着装上就可看出她爱玩爱闹、洒脱不羁的性格。她在本回中说的“是真名士自风流”,再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诗酒风流是名士风度的另一个表现。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史湘云很兴奋。她写的两首《咏白海棠》清新自然,她写的《对菊》《供菊》和《菊影》明丽、流畅,其中“圃冷斜阳忆旧游”一句被林黛玉评为最佳,赞为“背面傅粉”,其才情可见一斑。爱酒也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之一。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醉卧在芍药丛当中的就是史湘云。“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史湘云并非刻意醉卧在青板石凳上,也不是有心醉卧在花丛中,而是喝醉了,很随意地就躺在了那里。“醉卧”非常能体现史湘云率性而为、放任自然的性格特点,和魏晋名士的潇洒风流一般。
故答案为:(示例1)史湘云洒脱不羁,率性自然。她喜穿男装,“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曾经偷穿贾宝玉的衣服,被贾母误认为是贾宝玉。她和宝玉在雪天里,割腥啖膻,烧烤鹿肉,黛玉嘲笑他们是叫花子,可是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女扮男装,大嚼腥膻,史湘云的个性如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一般。(示例2)“是真名士自风流”强调的是人物的才情、个性。咏白海棠时,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和了两首诗,成为压卷之作;咏雪联句时湘云抢的最多;填柳絮词也是她先起的头。再如,湘云“醉眠芍药裀”,喝醉了,就很随意地躺在那里睡觉,可见其娇憨率真。这些都是史湘云具有如魏晋名士一般的才情和个性的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9.【答案】(1)曹雪芹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虽身处落魄之境(“身处逆境”“贫困潦倒”“不被重用”)、但有才干、有抱负( “有野心”“名利之心极重”“对现实处境的不甘心”“不甘久居人下”“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形象。)
(2)①托物言志。借万众仰看一轮明月来暗寓自己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渴望之情。②烘托,以“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出十五圆月的皎洁、美丽。③描写,通过“仰头看”这一特定动作,写出了 “圆月” 对百姓的吸引力。④比拟,将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这一自然现象比拟为地平线将月亮“捧”出,形象描绘出一轮圆月冉冉而升的静美之态。⑤借代,以“万姓”借代万民,诙谐,俏皮。(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概括这个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注释,是落魄书生,然后注意最后两句,有朝一日让万姓仰慕的野心。(2)此题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答案】20.A
21.D
22.B
23.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24.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善化;②《红楼梦》的残缺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总结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各则材料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找到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根据题干进行信息归纳、要点总结,逐条列出答案即可。
20.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说法正确;
B.“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错误,结合材料二第1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审美对象……残缺状态”,说法错误;
C.“《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谈到了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等,并不只是阐释了“内在原因”,说法错误;
D.“这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对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原笔与一些原意未做评论,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21.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的心理有关,说法正确;
B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说法正确;
C 文学作品的残缺能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产生新的形象,说法正确;
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22.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B.说的是残缺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正确;
C.是对“美的残缺”的否定,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D.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B。
23.材料二共3段。第1段为总论,先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第2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的角度阐释原因。第3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阐释原因。材料二整体呈“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24.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以及“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可概括出答案的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可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