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进阶训练(八)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进阶训练(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6:51:1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进阶训练(八)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绵阳月考)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B.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书中的词自比张生,还用“倾国倾城的貌”表白黛玉。
C.贾政等人为新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在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的地方,贾宝玉题匾“沁芳”,又拟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频摇头叹气。
D.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贾母的兴致,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A.“贾母……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误,因有贾政在场,宝玉“惟有唯唯而已”,姊妹们也“自缄口禁言”,“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可见聚会气氛十分沉闷。
C.“贾政频摇头叹气”错误,应该是“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D.“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错误,应该是命惜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
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B.惜春 史湘云 薛宝钗 薛蟠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史湘云 王熙凤 薛蟠
【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1)该人物的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当是迎、探、惜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迎春(2)该人物的特征是面带愁容、体弱多病,自然是林黛玉了;(3)该人物的特征是美丽刁钻,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特征,写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4)该人物的特征是面若中秋之月,而且鬓若刀裁,当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原文,然后找出文中描写眼睛的句子,抓住修饰眼睛的词语,再依据上下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得出人物的特点。
3.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贾元春)
C.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D.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是 史湘云 的判词,分析正确;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妙玉的判词,分析错误;
C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 巧姐 的判词,分析正确;
D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是 李纨 的判词,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陷害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红楼梦》中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陷害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说法正确;
B“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说法错误;
C“ 《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说法正确;
D“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2021高一下·龙岩期末)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家从此渐渐走向破败。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听后便彻悟,并为《好了歌》作解注。
B.“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宝玉挨打后,被抬回怡红院后,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
C.年节将至,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到荣国府交租。一张单子里还可以找到海参、大对虾、干虾这些东西,可贾珍还不高兴;“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下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D.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说了晴雯的坏话,王夫人唤来晴雯盘问,见晴雯生得娇俏可人,生怕带坏宝玉,怒火攻心,斥责晴雯,晴雯被骂哭了。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箱子被掀了个底朝天,发现私弊之物被赶出大观园。
【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红楼梦
【解析】【分析】考查《红楼梦》阅读。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宝玉被打时,黛玉说的,不是宝钗。
C.乌进孝到的不是荣国府,而是宁国府。
D.晴雯自己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也没有因此被赶走。被发现私弊之物并赶走的是司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平时阅读名著时,对于一些重点人物细节的描写、重点人物的语言,要适当记忆。
6.(2021高一下·莆田期末)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富有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这就可以理解贾府鼎盛时大观园可以包容下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以及宝琴、岫烟等远亲,而贾家一败,这些人便“树倒猢狲散”。
B.“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而且是在心理上的。”宝玉虽然跟着姐姐妹妹们搬到大观园,和她们往来频繁,但仍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正体现他“男女有别”的观念。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探春为了开源,出租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给嬷嬷们,靠与嬷嬷们之间的人情才能实现。
D.“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林黛玉有不足之症,难以担当传宗接代的大任,因而在宝玉的婚事上,贾府长辈必然选择让宝钗走上花轿。
【答案】B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
【解析】【分析】B项“正体现他‘男女有别’的观念”错误,贾宝玉没有男尊女卑的意识,他会平等对待姐姐妹妹们,甚至视女子高于男子,认为女子“干净”,男人肮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准确掌握人物形象。
7.(2021高一下·宁德期末)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的贴身婢女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了她与表弟潘又安的信物,探春表示“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任司棋被逐出大观园,足见其性格中冷血绝情的一面。
B.宝玉生日,众人掣花名签,湘云掣得一枝海棠,黛玉调侃应将“只恐夜深花睡去”中的“夜深”改为“石凉”,因湘云潇洒不羁、豪迈旷达,此前曾醉卧青石凳,芍花落满身。
C.“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的判词,其中“优伶”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袭人、蒋玉菡两人无意之间因“汗巾”结缘。
D.“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二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神瑛侍者,二者有恩有义,促成入世还泪的俗世因缘。
【答案】A
【知识点】红楼梦;小说
【解析】【分析】考查《红楼梦》。A项“探春的贴身婢女司棋”说法错误,司棋是迎春的贴身婢女。探春的贴身婢女是侍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名著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的能力。阅读名著时,注意人物名字等细节的记忆。
8.(2021高一下·无锡期末)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这丫头指的是谁
A.小红 B.司棋 C.平儿 D.袭人
【答案】C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由提示语“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可知,此处的丫头指的是谁平儿。《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表述为,“李纨道:‘那也罢了。’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平儿笑道:‘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9.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封建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探春的改革,显现出她的“公正”
【点评】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刻画人物性格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所以,分析思考时,可以从这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取舍,来组织答案
二、填空题
10.(2022高一下·绵阳月考)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回目中的“杨妃”“飞燕”分别指的是《红楼梦》中   和   。
(2)宝玉养伤之际,   劝王夫人说:贾宝玉现在长大了,而大观园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男女在一起不方便,最好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
(3)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因闻贾代儒称赞宝玉专能对对,便带他进园拟匾。宝玉根据“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了   的匾。
(4)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请对这些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正确排列:   。
①梦游幻境 ②元妃省亲 ③黛玉葬花 ④共读西厢 ⑤雨村断案
【答案】(1)薛宝钗;林黛玉
(2)袭人
(3)杏帘在望
(4)⑤①②④③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薛宝钗体态丰腴,林黛玉身体孱弱。滴翠亭杨妃戏彩蝶里的杨妃就是杨贵妃杨玉环,作者将薛宝钗比作了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的飞燕就是赵飞燕了,作者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这就是所谓的环肥燕瘦。所以这里分别填:薛宝钗、林黛玉。
(2)此情节在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回话说宝玉:袭人到王夫人那儿回话,汇报宝玉已经好了许多。同时又劝王夫人说:贾宝玉现在长大了,而大观园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男女在一起不方便,最好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这话触动了王夫人,王夫人感谢袭人的细心,想提携袭人。所以这里填:袭人。
(3)此处情节在第十七回,“这时宝玉想起了唐伯虎的《杏林春燕》。诗中写道:‘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鹂。鸟声花语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于是他提议石碣上题写“杏帘在望”四个字”,所以这里填:杏帘在望。
(4)雨村断案,选自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幻境,选自第五回描写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元妃省亲,选自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黛玉葬花,共读西厢,均选自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共读西厢情节在黛玉葬花之前,所以正确排序为⑤①②④③。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1.猜灯谜。(将谜底写在后面括号中)
(1)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
(2)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
(3)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
【答案】(1)爆竹
(2)风筝
(3))砚台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1) 爆竹盛极一时,转瞬即逝。元春入宫,加封贤德妃,贾家兴盛。元春省亲后备幽闭深宫,暴病而亡。贾府衰落。
(2) 这是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探春远嫁,如同风筝一样,远走他乡。
(3) 砚台,寓忠君之心“坚定而强硬”,有着矢志不移的顽固,是封建末世的“用物”,正是贾政的自画像。
【点评】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2.(2021高一下·东莞月考)填空
下面这幅《红楼梦》插画,描绘的是“   ”这一经典情节。
【答案】晴雯撕扇
【知识点】图文转换;红楼梦
【解析】【分析】画中人物手拿折扇正在撕扯,脚下已经有几把撕坏的折扇,可见,这是丫鬟晴雯撕扇的经典情节。
故答案为:晴雯撕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筛选题目中关键的文字信息,然后结合漫画中的人物或事物,理解漫画的真正含义以及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意义。注意答题时语言简洁,切记不可以偏概全。
三、语言表达
13.(2021高一下·清远期中)《红楼梦》是本学期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然而目前不少同学怕读不懂不敢去读,请你为《红楼梦》写一段推荐语,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100字以内)
【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细腻刻画形象可谓古典小说的典范。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还因而这部书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实用价值。
示例二:《红楼梦》人物刻画经典传神,三四百人,各各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红楼梦》甚至超越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写作手法。它突破了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
示例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个石头上记载的故事,金玉良缘的命里注定,乾坤里不能扭转的情感寄托,在千古奇书中流淌着一个凄艳委婉的情缘。
【知识点】小作文;红楼梦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要结合《红楼梦》内容进行评价,可以从人物刻画、艺术构造、饮食文化、姓名文化、建筑文化、线索结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政治价值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鉴赏。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写推荐语,学生可以在语言上稍下功夫,尽量使用修辞,做到语句优美,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红楼梦》讲述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红楼梦》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细腻刻画形象可谓古典小说的典范。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还因而这部书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实用价值。
示例二:《红楼梦》人物刻画经典传神,三四百人,各各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红楼梦》甚至超越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写作手法。它突破了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
示例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个石头上记载的故事,金玉良缘的命里注定,乾坤里不能扭转的情感寄托,在千古奇书中流淌着一个 凄艳委婉的情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答题时,运用积累的知识,根据要求作答。
14.简述《红楼梦》“刘姥姥三进贾府”内容:
【答案】刘姥姥三进贾府: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装疯卖傻,逗得贾母欢心,又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第6回、第39回、第40回、第113回)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四、名著导读
15.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三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出自谁人之口,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答案】这三段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用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在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地位的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倾向于“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在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每段话出自谁之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①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乐贾母之所乐,又悲贾母之所悲,思想感情和老祖宗贯通。句中“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字字句句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那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既讨好了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举两得,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媳妇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端午节,元春赏赐贾府众人礼物,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黛玉挑拣,而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得宝玉赌咒发誓,这时林黛玉说了这句话:“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映了林黛玉的多疑小性,更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安。因为宝钗各方面都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怕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③是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黛玉在他看来才是真正完美无瑕的宝玉。林妹妹一生气,他就“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看见好东西,首先想到的都是给林妹妹送去;有意无意间希望别人夸的都是林妹妹。紫鹃骗他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急得深陷情中的宝玉又犯了痴,只听门外有人报个“林”字,就满床闹起来,“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是多么深情啊。
故答案为:这三段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用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在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地位的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倾向于“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在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6.(2021高一下·无锡期末)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上,哪句诗是薛宝钗所作?(  )
A.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B.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C.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D.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答案】A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A.是薛宝钗所作,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B.“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是香菱所作。C.“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是林黛玉所作。D.“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是史湘云所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17.(2021高一下·长治期末)指出下列人物与贾宝玉的关系。
例:林黛玉 (表兄妹)
贾珍 (   ) 李纨
(   )
【答案】堂兄弟;叔嫂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指出下列人物和贾宝玉的关系。先看贾珍。从“珍”可知,这是以“玉”为部首,应与贾宝玉同一辈分;二人分属宁国府和荣国府,而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贾珍是贾敬之子,贾宝玉是贾政之子。所以贾珍和贾宝玉是堂兄弟的关系。再看李纨。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珠是贾宝玉一母同胞的兄长,所以贾宝玉和李纨是叔嫂的关系。
故答案为:堂兄弟;叔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文本,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
18.(2021高一下·长治期末)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请写出这三个女子分别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②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答案】贾探春;妙玉;王熙凤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①“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所以说的是“探春”。②金玉质”是说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这家”,且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当极写其高贵。她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能是一种虚伪的幻想,结果还是“终陷淖泥中”,做了不“洁净”的人。说的是“妙玉”。③“凡鸟”组成“凤”的繁体字;“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 “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说的是“王熙凤”。
故答案为:贾探春;妙玉;王熙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19.(2021高一下·天津期中)名著阅读。
(1)“木石前盟”的故事里,赤瑕宫里的   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
(2)贾雨村身边的门子来自葫芦庙,手中的“护官符”上记载着当地的名门望族,分别是   四大家族。
(3)“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段肖像描写的对象是   。
(4)《红楼梦》在交代了主要人物之后,浓墨重彩地叙述了   死后的丧仪,写出了贾府的豪门气派。
(5)“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   的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远大,清醒精明,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又逢时代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她将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节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团聚。
【答案】(1)神瑛侍者;绛珠草
(2)贾、王、史、薛
(3)秦可卿
(4)贾宝玉
(5)探春;远嫁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2)“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形容史家的显赫;“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此处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形容薛家的富足。因此“护官符”记载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
(3)这是《红楼梦》第三回,通过黛玉的眼睛看贾宝玉:(换装后)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4)秦可卿的丧仪展现了贾府的地位和气派,但看设置路祭:第一棚是东平王府的祭,第二棚是南安郡王的祭,第三棚是西宁郡王的祭,第四棚便是北静郡王的祭。这四位并是红楼梦时代的四王。一时,公侯伯子男悉数到齐,王孙公子不可胜数,大轿小轿不下百余辆,这些来宾的摆设跟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摆了三四里远。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排场! 贾家繁华到什么程度,这里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5)“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故答案为:⑴ 神瑛侍者绛珠草
⑵ 贾、王、史、薛
⑶ 秦可卿
⑷ 贾宝玉
⑸ 探春远嫁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五、问答题
20.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果然妥贴,如今就去。”
宝玉推荐的人是谁?请分析被推荐人“管必妥当”的原因。
【答案】王熙凤。王熙凤帮忙处理宁国府的事务,是全书中第一次全面展现她的理家才能。而她能获得成功,一是得益于她在荣国府理家的经验,二是因为她性格爽利有威严,三是因为她规矩严明,赏罚分明。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首先判断宝玉推荐的人是谁,《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病故,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贾珍“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正在为难之时,宝玉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然后分析王熙凤“管必妥当”的原因,可以围绕王熙凤在荣国府的表现、她的性格以及她在协理宁国府时所做的安排来分析。从理家经验来看,在荣国府,王熙凤帮助王夫人管家,有理家的经验;从王熙凤的性格来看,她性格爽利而又有威严,可以威慑下人;从她在宁国府所做的安排来看,她先是查看家口花名册,了解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支配,然后将人员进行了分工,并且制定了严明的规矩,赏罚分明。
故答案为:王熙凤。王熙凤帮忙处理宁国府的事务,是全书中第一次全面展现她的理家才能。而她能获得成功,一是得益于她在荣国府理家的经验,二是因为她性格爽利有威严,三是因为她规矩严明,赏罚分明。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21.《红楼梦》中,晴雯是贾宝玉房中一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的理解。
【答案】所谓“晴为黛影”,是指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黛玉是身份尊贵的公府小姐,晴雯是身份低下的奴仆,二人在身份上有天渊之别,但二人本性中的纯真质朴,却是一样的。黛玉和晴雯皆天性纯真质朴,似浑金如璞玉。黛玉聪颖敏锐,懂世情而不弄世情,有心机而不使心机。晴雯本真天然,一腔明月向沟渠,从来是使力不使心。晴雯在几天水米不进的情况下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最终死亡;黛玉亦是因王夫人用计迫宝玉成婚,在宝玉大婚之日泪尽而逝。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答题时,应先对“晴为黛影”进行准确阐释,然后再结合原著选择恰当的事例进行分析。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心灵手巧,伶牙俐齿,嘴不饶人。黛玉精于裁剪,女红很好,只是体弱,贾母疼她,不让她多费精神;晴雯病中补雀金裘,是因为再没人能补。黛玉把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形象地比作“母蝗虫”,晴雯暗讽上赶着巴结王夫人的袭人。她们都无父母,无依靠。她们二人本性纯真质朴,都洁身自好。都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两人的结局也很相似,晴雯被污蔑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被赶出大观园,最后含恨而死。曹雪芹写晴雯的结局,实则影射黛玉之死。答题时不需面面俱到,写出两至三处相似之处加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所谓“晴为黛影”,是指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黛玉是身份尊贵的公府小姐,晴雯是身份低下的奴仆,二人在身份上有天渊之别,但二人本性中的纯真质朴,却是一样的。黛玉和晴雯皆天性纯真质朴,似浑金如璞玉。黛玉聪颖敏锐,懂世情而不弄世情,有心机而不使心机。晴雯本真天然,一腔明月向沟渠,从来是使力不使心。晴雯在几天水米不进的情况下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最终死亡;黛玉亦是因王夫人用计迫宝玉成婚,在宝玉大婚之日泪尽而逝。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22.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
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答案】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看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踢在袭人肋上。此时便全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性”是指贾宝玉性格中的可贵美好与顽劣粗蠢。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性”,而且他的“石性”和“玉性”是“合而为一的”。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来隐喻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玉”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贾宝玉是“温润”与“坚硬”形象的统一,但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温润”,如对女子的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玉性”还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如他爱护女性,尊重女性,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等等。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宝玉的“玉性”和“石性”中的主要方面都值得我们肯定。不过,不管是“玉性”,还是“石性”,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贾宝玉性格中的缺点。
故答案为: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看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踢在袭人肋上。此时便全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进阶训练(八)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绵阳月考)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B.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宝玉借书中的词自比张生,还用“倾国倾城的貌”表白黛玉。
C.贾政等人为新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在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的地方,贾宝玉题匾“沁芳”,又拟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频摇头叹气。
D.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贾母的兴致,贾母拣大红菊花簪于头上,凤姐给刘姥姥插了一头菊花。刘姥姥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2.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
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B.惜春 史湘云 薛宝钗 薛蟠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史湘云 王熙凤 薛蟠
3.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贾元春)
C.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D.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4.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陷害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红楼梦》中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5.(2021高一下·龙岩期末)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甄家从此渐渐走向破败。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听后便彻悟,并为《好了歌》作解注。
B.“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宝玉挨打后,被抬回怡红院后,恍惚听到悲泣之声,看是宝钗,又心疼她暑天跑来看他。
C.年节将至,黑山村的庄头乌进孝到荣国府交租。一张单子里还可以找到海参、大对虾、干虾这些东西,可贾珍还不高兴;“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下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D.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说了晴雯的坏话,王夫人唤来晴雯盘问,见晴雯生得娇俏可人,生怕带坏宝玉,怒火攻心,斥责晴雯,晴雯被骂哭了。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箱子被掀了个底朝天,发现私弊之物被赶出大观园。
6.(2021高一下·莆田期末)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富有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这就可以理解贾府鼎盛时大观园可以包容下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以及宝琴、岫烟等远亲,而贾家一败,这些人便“树倒猢狲散”。
B.“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是有形的,而且是在心理上的。”宝玉虽然跟着姐姐妹妹们搬到大观园,和她们往来频繁,但仍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正体现他“男女有别”的观念。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探春为了开源,出租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给嬷嬷们,靠与嬷嬷们之间的人情才能实现。
D.“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林黛玉有不足之症,难以担当传宗接代的大任,因而在宝玉的婚事上,贾府长辈必然选择让宝钗走上花轿。
7.(2021高一下·宁德期末)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的贴身婢女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了她与表弟潘又安的信物,探春表示“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任司棋被逐出大观园,足见其性格中冷血绝情的一面。
B.宝玉生日,众人掣花名签,湘云掣得一枝海棠,黛玉调侃应将“只恐夜深花睡去”中的“夜深”改为“石凉”,因湘云潇洒不羁、豪迈旷达,此前曾醉卧青石凳,芍花落满身。
C.“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是袭人的判词,其中“优伶”指蒋玉菡,“公子”指贾宝玉。袭人、蒋玉菡两人无意之间因“汗巾”结缘。
D.“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二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神瑛侍者,二者有恩有义,促成入世还泪的俗世因缘。
8.(2021高一下·无锡期末)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这丫头指的是谁
A.小红 B.司棋 C.平儿 D.袭人
9.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封建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二、填空题
10.(2022高一下·绵阳月考)名著阅读。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回目中的“杨妃”“飞燕”分别指的是《红楼梦》中   和   。
(2)宝玉养伤之际,   劝王夫人说:贾宝玉现在长大了,而大观园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男女在一起不方便,最好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
(3)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因闻贾代儒称赞宝玉专能对对,便带他进园拟匾。宝玉根据“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了   的匾。
(4)下面是《红楼梦》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请对这些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正确排列:   。
①梦游幻境 ②元妃省亲 ③黛玉葬花 ④共读西厢 ⑤雨村断案
11.猜灯谜。(将谜底写在后面括号中)
(1)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
(2)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
(3)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
12.(2021高一下·东莞月考)填空
下面这幅《红楼梦》插画,描绘的是“   ”这一经典情节。
三、语言表达
13.(2021高一下·清远期中)《红楼梦》是本学期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然而目前不少同学怕读不懂不敢去读,请你为《红楼梦》写一段推荐语,激起大家的阅读兴趣。(100字以内)
14.简述《红楼梦》“刘姥姥三进贾府”内容:
四、名著导读
15.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运用对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同中迥异”的人物。上述三段话中都有“妹妹”,请分别说出出自谁人之口,并结合说话人的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
16.(2021高一下·无锡期末)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柳絮诗会上,哪句诗是薛宝钗所作?(  )
A.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B.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C.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D.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17.(2021高一下·长治期末)指出下列人物与贾宝玉的关系。
例:林黛玉 (表兄妹)
贾珍 (   ) 李纨
(   )
18.(2021高一下·长治期末)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请写出这三个女子分别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②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19.(2021高一下·天津期中)名著阅读。
(1)“木石前盟”的故事里,赤瑕宫里的   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
(2)贾雨村身边的门子来自葫芦庙,手中的“护官符”上记载着当地的名门望族,分别是   四大家族。
(3)“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段肖像描写的对象是   。
(4)《红楼梦》在交代了主要人物之后,浓墨重彩地叙述了   死后的丧仪,写出了贾府的豪门气派。
(5)“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   的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远大,清醒精明,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又逢时代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她将   ,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节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团聚。
五、问答题
20.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果然妥贴,如今就去。”
宝玉推荐的人是谁?请分析被推荐人“管必妥当”的原因。
21.《红楼梦》中,晴雯是贾宝玉房中一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的理解。
22.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
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A.“贾母……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误,因有贾政在场,宝玉“惟有唯唯而已”,姊妹们也“自缄口禁言”,“故此一席虽是家常取乐,反见拘束不乐”,可见聚会气氛十分沉闷。
C.“贾政频摇头叹气”错误,应该是“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D.“贾母即命探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错误,应该是命惜春画大观园的“行乐图”。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重要情节与人物的能力。
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1)该人物的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当是迎、探、惜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迎春(2)该人物的特征是面带愁容、体弱多病,自然是林黛玉了;(3)该人物的特征是美丽刁钻,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特征,写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4)该人物的特征是面若中秋之月,而且鬓若刀裁,当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通读原文,然后找出文中描写眼睛的句子,抓住修饰眼睛的词语,再依据上下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得出人物的特点。
3.【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是 史湘云 的判词,分析正确;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妙玉的判词,分析错误;
C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 巧姐 的判词,分析正确;
D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是 李纨 的判词,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陷害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说法正确;
B“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说法错误;
C“ 《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说法正确;
D“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5.【答案】A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红楼梦
【解析】【分析】考查《红楼梦》阅读。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宝玉被打时,黛玉说的,不是宝钗。
C.乌进孝到的不是荣国府,而是宁国府。
D.晴雯自己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也没有因此被赶走。被发现私弊之物并赶走的是司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平时阅读名著时,对于一些重点人物细节的描写、重点人物的语言,要适当记忆。
6.【答案】B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
【解析】【分析】B项“正体现他‘男女有别’的观念”错误,贾宝玉没有男尊女卑的意识,他会平等对待姐姐妹妹们,甚至视女子高于男子,认为女子“干净”,男人肮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准确掌握人物形象。
7.【答案】A
【知识点】红楼梦;小说
【解析】【分析】考查《红楼梦》。A项“探春的贴身婢女司棋”说法错误,司棋是迎春的贴身婢女。探春的贴身婢女是侍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名著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的能力。阅读名著时,注意人物名字等细节的记忆。
8.【答案】C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由提示语“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可知,此处的丫头指的是谁平儿。《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表述为,“李纨道:‘那也罢了。’指着宝玉道:‘这一个小爷屋里要不是袭人,你们度量到个什么田地!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平儿笑道:‘先时陪了四个丫头,死的死,去的去,只剩下我一个孤鬼了。’”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探春的改革,显现出她的“公正”
【点评】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刻画人物性格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所以,分析思考时,可以从这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取舍,来组织答案
10.【答案】(1)薛宝钗;林黛玉
(2)袭人
(3)杏帘在望
(4)⑤①②④③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薛宝钗体态丰腴,林黛玉身体孱弱。滴翠亭杨妃戏彩蝶里的杨妃就是杨贵妃杨玉环,作者将薛宝钗比作了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的飞燕就是赵飞燕了,作者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这就是所谓的环肥燕瘦。所以这里分别填:薛宝钗、林黛玉。
(2)此情节在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回话说宝玉:袭人到王夫人那儿回话,汇报宝玉已经好了许多。同时又劝王夫人说:贾宝玉现在长大了,而大观园里只有他一个男孩,男女在一起不方便,最好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这话触动了王夫人,王夫人感谢袭人的细心,想提携袭人。所以这里填:袭人。
(3)此处情节在第十七回,“这时宝玉想起了唐伯虎的《杏林春燕》。诗中写道:‘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鹂。鸟声花语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于是他提议石碣上题写“杏帘在望”四个字”,所以这里填:杏帘在望。
(4)雨村断案,选自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幻境,选自第五回描写贾宝玉第一次梦游太虚幻境;元妃省亲,选自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黛玉葬花,共读西厢,均选自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共读西厢情节在黛玉葬花之前,所以正确排序为⑤①②④③。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1.【答案】(1)爆竹
(2)风筝
(3))砚台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1) 爆竹盛极一时,转瞬即逝。元春入宫,加封贤德妃,贾家兴盛。元春省亲后备幽闭深宫,暴病而亡。贾府衰落。
(2) 这是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探春远嫁,如同风筝一样,远走他乡。
(3) 砚台,寓忠君之心“坚定而强硬”,有着矢志不移的顽固,是封建末世的“用物”,正是贾政的自画像。
【点评】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2.【答案】晴雯撕扇
【知识点】图文转换;红楼梦
【解析】【分析】画中人物手拿折扇正在撕扯,脚下已经有几把撕坏的折扇,可见,这是丫鬟晴雯撕扇的经典情节。
故答案为:晴雯撕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筛选题目中关键的文字信息,然后结合漫画中的人物或事物,理解漫画的真正含义以及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意义。注意答题时语言简洁,切记不可以偏概全。
13.【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细腻刻画形象可谓古典小说的典范。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还因而这部书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实用价值。
示例二:《红楼梦》人物刻画经典传神,三四百人,各各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红楼梦》甚至超越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写作手法。它突破了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
示例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个石头上记载的故事,金玉良缘的命里注定,乾坤里不能扭转的情感寄托,在千古奇书中流淌着一个凄艳委婉的情缘。
【知识点】小作文;红楼梦
【解析】【分析】首先注意要结合《红楼梦》内容进行评价,可以从人物刻画、艺术构造、饮食文化、姓名文化、建筑文化、线索结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政治价值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鉴赏。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写推荐语,学生可以在语言上稍下功夫,尽量使用修辞,做到语句优美,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红楼梦》讲述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红楼梦》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
故答案为:示例一:《红楼梦》从艺术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细腻刻画形象可谓古典小说的典范。从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还因而这部书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实用价值。
示例二:《红楼梦》人物刻画经典传神,三四百人,各各不同,让人印象深刻。《红楼梦》甚至超越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写作手法。它突破了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
示例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一个石头上记载的故事,金玉良缘的命里注定,乾坤里不能扭转的情感寄托,在千古奇书中流淌着一个 凄艳委婉的情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答题时,运用积累的知识,根据要求作答。
14.【答案】刘姥姥三进贾府: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装疯卖傻,逗得贾母欢心,又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第6回、第39回、第40回、第113回)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5.【答案】这三段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用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在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地位的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倾向于“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在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每段话出自谁之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①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乐贾母之所乐,又悲贾母之所悲,思想感情和老祖宗贯通。句中“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最妙,妙就妙在“忘记了老祖宗”。明明笑和哭都是给老祖宗看的,字字句句都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却偏偏说“忘记了老祖宗”。为什么竟把老祖宗忘记了呢?那原因自然是“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一个“忘”字就把全部虚伪做作变成了一片真情实意,既讨好了黛玉,又逢迎了贾母,可谓一举两得,体现了王熙凤的聪明伶俐,机变逢迎。“又是喜欢,又是伤心”“该打,该打”都是短句,符合王熙凤贾府管家媳妇的身份,也符合她风风火火的性格。②是林黛玉的“吃醋语”。端午节,元春赏赐贾府众人礼物,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怕黛玉多心,将自己的东西拿去让黛玉挑拣,而黛玉什么也不要,还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急得宝玉赌咒发誓,这时林黛玉说了这句话:“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语气中颇含酸意,这不仅仅反映了林黛玉的多疑小性,更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安。因为宝钗各方面都不比她差,又有“金玉良缘”的说法,黛玉怕宝玉心中的天平倾向宝钗,因而时时拿话试探他。③是宝玉的“痴情霸道语”。“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黛玉在他看来才是真正完美无瑕的宝玉。林妹妹一生气,他就“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看见好东西,首先想到的都是给林妹妹送去;有意无意间希望别人夸的都是林妹妹。紫鹃骗他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急得深陷情中的宝玉又犯了痴,只听门外有人报个“林”字,就满床闹起来,“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这是多么深情啊。
故答案为:这三段话分别属于王熙凤的“奉承语”、林黛玉的“吃醋语”、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用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在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地位的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倾向于“妹妹”。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在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6.【答案】A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A.是薛宝钗所作,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B.“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是香菱所作。C.“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是林黛玉所作。D.“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是史湘云所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17.【答案】堂兄弟;叔嫂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指出下列人物和贾宝玉的关系。先看贾珍。从“珍”可知,这是以“玉”为部首,应与贾宝玉同一辈分;二人分属宁国府和荣国府,而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贾珍是贾敬之子,贾宝玉是贾政之子。所以贾珍和贾宝玉是堂兄弟的关系。再看李纨。李纨是贾珠的妻子,贾珠是贾宝玉一母同胞的兄长,所以贾宝玉和李纨是叔嫂的关系。
故答案为:堂兄弟;叔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文本,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
18.【答案】贾探春;妙玉;王熙凤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①“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所以说的是“探春”。②金玉质”是说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这家”,且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当极写其高贵。她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能是一种虚伪的幻想,结果还是“终陷淖泥中”,做了不“洁净”的人。说的是“妙玉”。③“凡鸟”组成“凤”的繁体字;“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 “休”字,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说的是“王熙凤”。
故答案为:贾探春;妙玉;王熙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19.【答案】(1)神瑛侍者;绛珠草
(2)贾、王、史、薛
(3)秦可卿
(4)贾宝玉
(5)探春;远嫁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
(2)“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形容史家的显赫;“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此处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形容薛家的富足。因此“护官符”记载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
(3)这是《红楼梦》第三回,通过黛玉的眼睛看贾宝玉:(换装后)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4)秦可卿的丧仪展现了贾府的地位和气派,但看设置路祭:第一棚是东平王府的祭,第二棚是南安郡王的祭,第三棚是西宁郡王的祭,第四棚便是北静郡王的祭。这四位并是红楼梦时代的四王。一时,公侯伯子男悉数到齐,王孙公子不可胜数,大轿小轿不下百余辆,这些来宾的摆设跟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摆了三四里远。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排场! 贾家繁华到什么程度,这里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5)“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故答案为:⑴ 神瑛侍者绛珠草
⑵ 贾、王、史、薛
⑶ 秦可卿
⑷ 贾宝玉
⑸ 探春远嫁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0.【答案】王熙凤。王熙凤帮忙处理宁国府的事务,是全书中第一次全面展现她的理家才能。而她能获得成功,一是得益于她在荣国府理家的经验,二是因为她性格爽利有威严,三是因为她规矩严明,赏罚分明。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首先判断宝玉推荐的人是谁,《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病故,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贾珍“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正在为难之时,宝玉向贾珍推荐了王熙凤。然后分析王熙凤“管必妥当”的原因,可以围绕王熙凤在荣国府的表现、她的性格以及她在协理宁国府时所做的安排来分析。从理家经验来看,在荣国府,王熙凤帮助王夫人管家,有理家的经验;从王熙凤的性格来看,她性格爽利而又有威严,可以威慑下人;从她在宁国府所做的安排来看,她先是查看家口花名册,了解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支配,然后将人员进行了分工,并且制定了严明的规矩,赏罚分明。
故答案为:王熙凤。王熙凤帮忙处理宁国府的事务,是全书中第一次全面展现她的理家才能。而她能获得成功,一是得益于她在荣国府理家的经验,二是因为她性格爽利有威严,三是因为她规矩严明,赏罚分明。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21.【答案】所谓“晴为黛影”,是指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黛玉是身份尊贵的公府小姐,晴雯是身份低下的奴仆,二人在身份上有天渊之别,但二人本性中的纯真质朴,却是一样的。黛玉和晴雯皆天性纯真质朴,似浑金如璞玉。黛玉聪颖敏锐,懂世情而不弄世情,有心机而不使心机。晴雯本真天然,一腔明月向沟渠,从来是使力不使心。晴雯在几天水米不进的情况下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最终死亡;黛玉亦是因王夫人用计迫宝玉成婚,在宝玉大婚之日泪尽而逝。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
答题时,应先对“晴为黛影”进行准确阐释,然后再结合原著选择恰当的事例进行分析。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心灵手巧,伶牙俐齿,嘴不饶人。黛玉精于裁剪,女红很好,只是体弱,贾母疼她,不让她多费精神;晴雯病中补雀金裘,是因为再没人能补。黛玉把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形象地比作“母蝗虫”,晴雯暗讽上赶着巴结王夫人的袭人。她们都无父母,无依靠。她们二人本性纯真质朴,都洁身自好。都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两人的结局也很相似,晴雯被污蔑为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被赶出大观园,最后含恨而死。曹雪芹写晴雯的结局,实则影射黛玉之死。答题时不需面面俱到,写出两至三处相似之处加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所谓“晴为黛影”,是指晴雯与黛玉在性格与命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黛玉是身份尊贵的公府小姐,晴雯是身份低下的奴仆,二人在身份上有天渊之别,但二人本性中的纯真质朴,却是一样的。黛玉和晴雯皆天性纯真质朴,似浑金如璞玉。黛玉聪颖敏锐,懂世情而不弄世情,有心机而不使心机。晴雯本真天然,一腔明月向沟渠,从来是使力不使心。晴雯在几天水米不进的情况下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最终死亡;黛玉亦是因王夫人用计迫宝玉成婚,在宝玉大婚之日泪尽而逝。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具体考查《红楼梦》的有关情节。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注意细节,人物与情节的匹配等。
22.【答案】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看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踢在袭人肋上。此时便全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性”是指贾宝玉性格中的可贵美好与顽劣粗蠢。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性”,而且他的“石性”和“玉性”是“合而为一的”。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来隐喻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玉”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贾宝玉是“温润”与“坚硬”形象的统一,但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温润”,如对女子的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玉性”还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如他爱护女性,尊重女性,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等等。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宝玉的“玉性”和“石性”中的主要方面都值得我们肯定。不过,不管是“玉性”,还是“石性”,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贾宝玉性格中的缺点。
故答案为: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看龄官在地上画“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踢在袭人肋上。此时便全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