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大卫·科波菲尔》进阶练习(二)
一、名著导读
1.重点2:《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典型形象有何特点?
【答案】一是滑稽可笑。他的外貌滑稽可笑,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穿着滑稽可笑,他衣服破旧,但“衬衣硬领”颇为神气,他还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他的言行更是滑稽可笑,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的口气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二是债多不愁,得乐且乐。米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却很少,甚至有时候一无所得,为了维持生存他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们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但他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时来运转”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得乐且乐、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但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
三是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们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他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米考伯先生在小说中是富于幻想 的真绅士高品质的文人。米考伯先生是位绅士,有文才,而且其文才常留露于哼唱的歌曲和写的书信中。他对未来盲目乐观,总想靠运气过上好日子,却从来没有认真的规划。明明生活窘迫,还和妻子生了好几个孩子。他也是幸运的,在多次搬家远走,身陷牢狱时,他的妻子是坚强的支撑者,始终对幻想的未来抱有希望;还遇到了大卫和大卫的同学,困难时能获得他们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在米考伯先生身上,我看到了普通文人的共性特点。他们都有浪漫的情怀,不愿活在当下也不会各种算计,时常面对物质的难题又选择逃避。丈夫,父亲,这些角色他都没有做好,长时间内让家庭受经济的困难。现实无法回避,如果一味回避,现实总会在某些时刻变成阻碍。同时,米考伯先生也有优秀文人的风骨,高雅的追求和纯良的品质。他待人彬彬有礼,虽然有时满是虚文,浮而不实,就态度而言是让人敬重的。他有原则和做人的底线,当发觉希普的虚伪和欺诈时,他难以忍受内心的羞愧和折磨,决心揭发他,让自己的良心获得救赎。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从世俗的观点看米考伯先生,他是一个 “无用”的人,不够实际,又没有挣钱的能力。从个人品行(修身独善)的角度来看,他有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与恶行斗争的过程中,见出真正的操守,实在是不易。
解答时要尊重原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事风格上分析,并分条作答。
故答案为:一是滑稽可笑。他的外貌滑稽可笑,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穿着滑稽可笑,他衣服破旧,但“衬衣硬领”颇为神气,他还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他的言行更是滑稽可笑,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的口气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二是债多不愁,得乐且乐。米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却很少,甚至有时候一无所得,为了维持生存他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们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但他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时来运转”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得乐且乐、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但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
三是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们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他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二、问答题
2. 现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尽管支使
我,做什么都行。从那天晚上起,我就开始处理起她家的那些轻便的财物来了。此后,几乎每天早上,在我上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以前都要出去干一次同样的事。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在走出家门时,他对我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大卫·科波菲尔》中 ,写米考伯先生被捕时“我的心也碎了”,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处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心也碎了”衬托出米考伯先生“随遇而安”的奇特性格。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本段写米考伯先生被捕时“我的心也碎了”,是因为“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有强烈的同情心,作为一个孩子,我对米考伯先生的遭遇非常同情。可是,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米考伯先生依然是糊涂、盲目乐观、得乐且乐的样子。所以小说中写“我”的心碎,正是为了衬托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此处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心也碎了”衬托出米考伯先生“随遇而安”的奇特性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②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③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④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⑤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⑥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3.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不只是优点和缺点的简单叠加。
B.杂多的性格元素,在自身运动中,相互碰撞,使人物性格发生不断变化。
C.因现实中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
D.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的呈现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不能简单化。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此言道出了人性格具有的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C.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大卫这一人物形象,既展现大卫置身于货行做童工的痛苦绝望,也表现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同情,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
D.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
6.请运用文中的相关观点,简要评析你读过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答案】3.双向
4.C
5.A
6.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在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在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熟悉的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作答。
3.根据后文“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说明具有两面性,再根据前文提出的“双向性”概念可知,此处适合填入的词为“双向”性。
4.C.“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未表明“必须关注”。故答案为:C。
5.B.“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错误,应改为“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C.“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错误,“痛苦绝望”“同情”两种状态并不符合“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D.“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错误,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表明“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故答案为:A。
6.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性格元素模糊性”具体有哪些特征。根据第④段“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一个特点是既有肯定性方向又有否定性方向。根据第⑤段“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二个特点是内部都带有二重性。整体来看,“性格元素模糊性”塑造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的人。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如果说这种怀念中隐藏的虚伪性还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的一连串对话中,这种伪善性就表露无遗了。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怀念”之下的真正心态。等到侍萍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后他就不像原先那么紧张了。但他还是认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门来的,于是又冷冷地说了句:“三十年来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当他察觉到鲁侍萍感情上有爆发的冲动时,他马上害怕张扬出去会有损自己的体面,于是一再说着“旧事不必重提”的话,语调也变了,说了两段忏悔的话,想用感情来软化侍萍,目的达到后,他就转入下题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而从侍萍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这句话里,这才想起了过去侍萍的高傲倔强的性格,再联系到刚才一连串的对话,发现侍萍的性情原来没有什么大变,他安心了。但他又马上想到如果鲁贵夹在中间,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他就说出了“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象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几句看来似乎不大连贯的话来。在侍萍告诉他决不会让鲁贵知道这件事后,他就完全放心了。在打听过另一个儿子的消息以后,他要问的都问了,要知道的都知道了,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惧和顾虑。于是他就剥去了一切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终于说出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通过这段话的分析,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他专横独断、惟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强迫繁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自认为“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而繁漪的不驯服不服从,他是不能忍受的。但据此就下结论,说他是专制暴君,则不全面了。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当繁漪跑到四凤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繁漪一动不动,面对繁漪的倔强与反抗,周朴园只有无奈而无威严,“君临一切”更荡然无存了。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也都有为父者的慈爱融合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故事背景提要:大卫离家后,十岁时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给他们当童工,住宿环境阴暗潮湿。大卫在当铺的工作中认识里米考伯夫妇,知道了米考伯太太也是个孤儿,但是米考伯夫妇随时要去外地。所以大卫不想留在陌生人中,决计逃走,去姨奶奶家。
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车后面,我站在路上无言看他们时,她眼前一层薄雾消失了,她看出我实在只是多么小的一个人。我这么想,是因为她面带一种从未有过的母亲样的表情向我招手,要我爬上车;她搂住我脖子,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我刚下车,车就开了。他们挥舞着手帕,以至我看不见他们一家人。我又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开始那令人厌倦的一天。
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
自从那晚产生了念头并失眠后,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昔日听她讲这故事于我是件快活事,我已把它熟记在心了。在那故事里,我的姨奶奶以令人生畏的威风登场;但她的举止中有处小地方令我常常回味,正是这一小小特征给了我些鼓励。我忘不了,母亲认为姨奶奶摸她那头漂亮的头发时手并不粗暴。虽然那也许只是完全出自我母亲的臆想,或许根本就没那回事,但我用它构成一小幅图画,画出我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女子,她的美打动得那可怕的姨奶奶也发了仁慈,这幅画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柔了。很可能由于这幅图画已久久在我心中,才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
我连贝特西小姐住哪儿也不知道,所以就给佩格蒂写了封长信。不久就收到了佩格蒂的回信,和往常一样充满了忠诚和爱心。她随信附上半几尼(恐怕她花了不少气力才克服重重困难,从巴吉斯的箱子里弄出这笔钱呢),并告诉我贝特西小姐住在多佛附近,不过她也不能肯定是就住在多佛当地,还是在海斯,沙门,或弗克斯通。我们工友中的一个人在我向他打听这些地方时,竟说这些地方都在一起,我认为这于我的目的已够了,决定那个周末就动身。
我是个诚实的小人儿,不愿离开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而留下一个有污迹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我必须等到星期六晚上才能走;而且我刚来时预支了一星期薪水,所以我决定不在往日领工钱的时候去帐房。为了后一个特殊理由,我借了半几尼,这样我就不乏旅行所需费用了。于是,星期六天黑时,我们都在批发店里等着领工钱,我握住米克·沃克尔的手,请他在轮到他领钱时告诉奎宁先生我去把箱子搬往提普家了;然后我对粉白·土豆道了最后一次再见,便跑走了。
我的箱子放在河对面的住处。在一张我们钉在桶上的地址卡上我写上了:“大卫少爷,留在多佛马车票房,待领。”我把这卡边放在口袋里,准备把箱子拿下来后拴到上面去。我一面朝住处走,一面四下张望,想找到一个帮我把箱子送到票房去的人。
一个腿很长的年轻人带着一辆很小的空驴车,他站在黑弗莱尔路的尖塔附近。我走过时,眼光和他的相遇,他把我叫做“小痞子”,还希望我“认清他以后好作证”,无疑,这是说我瞪他了。我停下来向他解释,说我并没这么做,我不过是不能肯定他会不会愿意干一件活。
“哈(啥)活?”那长腿青年说。
“运一只箱子,”我答道。
“哈箱子?”那长腿青年说。
我告诉他是我的箱子,就在那边街上,我要他把它运到多佛马车票房,运费是六便士。
“六便士就帮你干呢!”那长腿青年说罢就上了车——不过是架在车轮上的一个大木托盘——驴子拖着那车咕隆隆跑了起来,那速度我要使劲跑才可以跟上。
这年轻人的态度带着挑衅的意味,尤其他对我说话时嚼草的样子让我不喜欢;可价钱已讲好,我就把他带到我马上要离开的房间,我们一起把箱子搬了下来。现在,我不愿意把那卡片拴上去,因为我怕那房东家的什么人会对我的举止起疑心而把我扣留下来;于是我对那青年说,请他到了最高法院监狱的高墙外时就停一分钟。我话音刚落,他就赶车咕隆隆跑将起来,那架势像是他、我的箱子、那车还有那驴都发了疯一样。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
因为太兴奋又太紧张,我在掏卡片时,把那半几尼也从口袋里翻出来了。为了不弄丢它,我就把它含到嘴里;虽说我的手抖得好厉害,但还是把那卡片如我心意地拴好了。就在这时,我觉得那长腿青年朝我下巴上重重拍了一记,就见那半几尼从我嘴里飞到了他手上。
“什么!”那青年抓住我衣领,凶狠狠地龇牙裂嘴道。“是犯了事吧,是不是?想跑掉,是不是?去派出所去,你这个小坏蛋,去派出所去!”
“把钱还给我,行不行?”我万分恐慌地说,“别管我的事。”
“去派出所去!”那青年人道,“你一定要去派出所证明这事!”
“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我哭着叫道。
那青年仍然说:“去派出所去!”他还很粗暴地把我往那头驴那儿逼,仿佛那畜生和警官有什么相似之处;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跳上车,坐到我的箱子上,嘟嘟念叨说要一直赶到派出所去,就比先前更加起劲地咕隆隆飞快地走远了。
我尽一切力跟在后面追,可我没力气叫了,即使有那会儿我也没胆量喊。我追了半英里路,其间至少有二十次,我几乎被车碾到轮子下。我时而看不见他,时而看见他,时而看不见他,时而遭到鞭子抽打,时而被叫骂,时而陷到泥里,时而爬起来,时而撞到什么人怀里,时而撞到一根柱子上。后来,由于生怕这时或许半个伦敦城都在出动捉拿我,我只得又惊又气地眼睁睁看着那青年带着我的箱子和钱去他要去的地方去了;我就一面喘着气,一面呜咽着,但我并没停下脚步,我朝格林威治走去,我知道那地方就在去多佛的大路上;我所带着的从这世界上所得的并不比我出生时带到这世界上的多什么(就在我出生那天晚上,我的出生给我姨奶奶带来了那么多不快),走向我姨奶奶贝特西小姐的隐居之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大卫对童工生活厌倦,是因为他处在一种悲惨的环境中,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B.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大卫还是要动身去姨奶奶家,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
C.文中写大卫之所以喊着,追赶着发了疯一样的驴车,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
D.选文部分在淡淡的童真童趣中通过年仅十岁的孩子大卫的眼睛,完成一系列人物刻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太太“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卫所感受到的久违的母亲般的呵护,这也为大卫后文的离开做了铺垫。
B.选文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大卫童年的故事,直接、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大卫的童年生活,也融进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选文部分是对大卫早年生活的描写,以孩子的心理视角真切地展示了一个遭遇坎坷的童年世界,大卫挣扎和逃离的过程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
D.选文结尾部分连续运用多个“时而”,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大卫追赶驴车的过程的急迫和艰难,表现了此时大卫的无助和无奈。
9.选文部分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选文部分是如何表现大卫心理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7.A
8.A
9.①表现了他的孤单无助,渴望得到关爱的心理;②反复出现的故事中温馨图景与现实的厌倦地环境形成对比;③坚定了大卫投奔姨奶奶地信念,为下文做了铺垫。
10.①内心独白。选文第二段写了大卫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大卫对公司生活的厌倦和离开此地的决心。②动作、神情描写。文中写大卫的“追赶着驴车”时,用“跑着”“喊着”“透不过气来”等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刚离开伦敦时兴奋,以及担心箱子丢失的紧张心理;③言语描写。文中大卫对青年哭叫着说“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一言语描写表现了大卫的紧张恐惧的心理。④夸张手法。文中写大卫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母亲讲的他出生的故事,用词夸张,突出表现了大卫对得到亲人关爱的渴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即第三段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的心理可以通过内心的独白展现,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展现。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错误,突出的是环境的冷漠和大卫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C.“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错误,文中写大卫“喊着,追赶着”不仅因为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刚要离开工厂这一厌倦环境时的“兴奋与紧张”。
D.“童趣”错误,文中展现悲惨的童工生活,并无童趣可言。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喻”错误,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有喻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性;二是喻体和本体本质不同。“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此处并无喻体,且“儿子”和“我”本质一样,同属人,所以不是比喻,只是比较。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这一段写大卫在内心反复重温母亲所讲的故事,在这故事中,有温柔的“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美丽的母亲,有“威风”的姨奶奶,故事画面温馨而美好,这是在米考伯一家离开后孤独的大卫失眠后常描摹的画面,表现出大卫孤独无助的情境,展现他渴望得到温情关爱的心理;同时故事画面的美好和大卫所处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大卫在内心反复描摹的画面“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所以下文他逃跑投奔姨奶奶,所以这幅画面为下文投奔姨奶奶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①表现了他的孤单无助,渴望得到关爱的心理;②反复出现的故事中温馨图景与现实的厌倦地环境形成对比;③坚定了大卫投奔姨奶奶地信念,为下文做了铺垫。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如选文第二段“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这里是大卫的内心独白,“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表达对现在这公司生活的厌倦;“不,我已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表达离开此地投奔姨奶奶的决心。文中在描写大卫投奔姨奶奶途中的时候,多处使用动作神情描写,如“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这里的“跑着,喊着”“透不过去”可以看出大卫逃离现在这种生活的兴奋以及担心自己的箱子丢失的紧张。当青年威胁大卫去派出所时,大卫“万分恐慌”,说“把钱还给我,行不行?”“别管我的事。” ,并哭着叫道“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是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大卫此时的害怕恐慌。大卫在重温母亲画面的时候,说“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凸显重温次数之多,凸显出大卫对亲情的渴望。
故答案为: ①内心独白。选文第二段写了大卫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大卫对公司生活的厌倦和离开此地的决心。②动作、神情描写。文中写大卫的“追赶着驴车”时,用“跑着”“喊着”“透不过气来”等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刚离开伦敦时兴奋,以及担心箱子丢失的紧张心理;③言语描写。文中大卫对青年哭叫着说“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一言语描写表现了大卫的紧张恐惧的心理。④夸张手法。文中写大卫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母亲讲的他出生的故事,用词夸张,突出表现了大卫对得到亲人关爱的渴望。
11.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这家人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是怎样卖掉家具的,是谁帮他们卖的,我只知道,反正不是我。不过家具的确给卖掉了,是由一辆货车拉走的,只剩下床、几把椅子和一张厨房用的桌子。带着这几件家具,我们,米考伯太太、她的几个孩子、那个孤儿,还有我,就像露营似的,住在温泽里这座空荡荡的房子的两个小客厅中。我们日夜住在这两间房间里,我已说不清究竟住了多久,不过我觉得已经很久了。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我的新住所是间清静的阁楼,在房子的后部,房顶是倾斜的。下面是个贮木场,看起来景色宜人。我到那儿住下时,想到米考伯先生到底还是过不了关,就觉得我这里实在是一个天堂了。
(1)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2)“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1)段意: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2)“我”的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段内容,并进行分析概括。以上文段,先叙述米考伯太太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卖掉大部分家具,只带着几件简单的家具和孩子们搬到监狱去住。“我”只得另觅住处。后来,“我”租到了一座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感到很满意。据此可以概括为: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米考伯太太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带着孩子搬到了监狱去住,“我”只得另觅住处。后来,“我”租到了一座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这样“我”就又可以随时和米考伯一家保持联系,“我”感到很满意。这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故答案为:⑴ 段意: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⑵ “我”的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释】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中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和“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了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漫不经心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②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3)小说是如何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 “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意思对即可)
②像哈桑这样一诺千金的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忠诚善良;面对哈桑的信任,“我”有愧疚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3)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错误,依据原文“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这一动作中哈桑并无轻视‘我’的意思,而是体现了哈桑追风筝的轻松与自信。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①句“他是蚂蚁”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哈桑比喻成蚂蚁。根据上文“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我对他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而“拿着放大镜”则写出了“我”身份上的优越感。②句中运用了对比,“一诺千金”的人是哈桑,“一样”指跟哈桑一样诚信善良。根据上文“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我”对哈桑的愧疚感。
(3)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手法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筛选小说中有关的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分析概括人物特征;其次,看有没有采用环境描写、其他人物描写等侧面烘托人物;第三,看其他的修辞手法。开头的环境描写“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用当地风俗引出哈桑的身份,“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烘托出哈桑追风筝的本领。其次,“‘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的语言、神态描写;“眼睛直看着我”的动作描写等。运用对比手法,“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衬托出哈桑的经验丰富。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 “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意思对即可)②像哈桑这样一诺千金的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忠诚善良;面对哈桑的信任,“我”有愧疚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⑶ 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大卫·科波菲尔》进阶练习(二)
一、名著导读
1.重点2:《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典型形象有何特点?
二、问答题
2. 现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尽管支使
我,做什么都行。从那天晚上起,我就开始处理起她家的那些轻便的财物来了。此后,几乎每天早上,在我上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以前都要出去干一次同样的事。
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塞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在走出家门时,他对我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大卫·科波菲尔》中 ,写米考伯先生被捕时“我的心也碎了”,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②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③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④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⑤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⑥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3.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不只是优点和缺点的简单叠加。
B.杂多的性格元素,在自身运动中,相互碰撞,使人物性格发生不断变化。
C.因现实中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
D.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的呈现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不能简单化。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此言道出了人性格具有的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C.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大卫这一人物形象,既展现大卫置身于货行做童工的痛苦绝望,也表现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同情,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
D.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
6.请运用文中的相关观点,简要评析你读过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故事背景提要:大卫离家后,十岁时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给他们当童工,住宿环境阴暗潮湿。大卫在当铺的工作中认识里米考伯夫妇,知道了米考伯太太也是个孤儿,但是米考伯夫妇随时要去外地。所以大卫不想留在陌生人中,决计逃走,去姨奶奶家。
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车后面,我站在路上无言看他们时,她眼前一层薄雾消失了,她看出我实在只是多么小的一个人。我这么想,是因为她面带一种从未有过的母亲样的表情向我招手,要我爬上车;她搂住我脖子,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我刚下车,车就开了。他们挥舞着手帕,以至我看不见他们一家人。我又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开始那令人厌倦的一天。
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
自从那晚产生了念头并失眠后,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昔日听她讲这故事于我是件快活事,我已把它熟记在心了。在那故事里,我的姨奶奶以令人生畏的威风登场;但她的举止中有处小地方令我常常回味,正是这一小小特征给了我些鼓励。我忘不了,母亲认为姨奶奶摸她那头漂亮的头发时手并不粗暴。虽然那也许只是完全出自我母亲的臆想,或许根本就没那回事,但我用它构成一小幅图画,画出我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女子,她的美打动得那可怕的姨奶奶也发了仁慈,这幅画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柔了。很可能由于这幅图画已久久在我心中,才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
我连贝特西小姐住哪儿也不知道,所以就给佩格蒂写了封长信。不久就收到了佩格蒂的回信,和往常一样充满了忠诚和爱心。她随信附上半几尼(恐怕她花了不少气力才克服重重困难,从巴吉斯的箱子里弄出这笔钱呢),并告诉我贝特西小姐住在多佛附近,不过她也不能肯定是就住在多佛当地,还是在海斯,沙门,或弗克斯通。我们工友中的一个人在我向他打听这些地方时,竟说这些地方都在一起,我认为这于我的目的已够了,决定那个周末就动身。
我是个诚实的小人儿,不愿离开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而留下一个有污迹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我必须等到星期六晚上才能走;而且我刚来时预支了一星期薪水,所以我决定不在往日领工钱的时候去帐房。为了后一个特殊理由,我借了半几尼,这样我就不乏旅行所需费用了。于是,星期六天黑时,我们都在批发店里等着领工钱,我握住米克·沃克尔的手,请他在轮到他领钱时告诉奎宁先生我去把箱子搬往提普家了;然后我对粉白·土豆道了最后一次再见,便跑走了。
我的箱子放在河对面的住处。在一张我们钉在桶上的地址卡上我写上了:“大卫少爷,留在多佛马车票房,待领。”我把这卡边放在口袋里,准备把箱子拿下来后拴到上面去。我一面朝住处走,一面四下张望,想找到一个帮我把箱子送到票房去的人。
一个腿很长的年轻人带着一辆很小的空驴车,他站在黑弗莱尔路的尖塔附近。我走过时,眼光和他的相遇,他把我叫做“小痞子”,还希望我“认清他以后好作证”,无疑,这是说我瞪他了。我停下来向他解释,说我并没这么做,我不过是不能肯定他会不会愿意干一件活。
“哈(啥)活?”那长腿青年说。
“运一只箱子,”我答道。
“哈箱子?”那长腿青年说。
我告诉他是我的箱子,就在那边街上,我要他把它运到多佛马车票房,运费是六便士。
“六便士就帮你干呢!”那长腿青年说罢就上了车——不过是架在车轮上的一个大木托盘——驴子拖着那车咕隆隆跑了起来,那速度我要使劲跑才可以跟上。
这年轻人的态度带着挑衅的意味,尤其他对我说话时嚼草的样子让我不喜欢;可价钱已讲好,我就把他带到我马上要离开的房间,我们一起把箱子搬了下来。现在,我不愿意把那卡片拴上去,因为我怕那房东家的什么人会对我的举止起疑心而把我扣留下来;于是我对那青年说,请他到了最高法院监狱的高墙外时就停一分钟。我话音刚落,他就赶车咕隆隆跑将起来,那架势像是他、我的箱子、那车还有那驴都发了疯一样。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
因为太兴奋又太紧张,我在掏卡片时,把那半几尼也从口袋里翻出来了。为了不弄丢它,我就把它含到嘴里;虽说我的手抖得好厉害,但还是把那卡片如我心意地拴好了。就在这时,我觉得那长腿青年朝我下巴上重重拍了一记,就见那半几尼从我嘴里飞到了他手上。
“什么!”那青年抓住我衣领,凶狠狠地龇牙裂嘴道。“是犯了事吧,是不是?想跑掉,是不是?去派出所去,你这个小坏蛋,去派出所去!”
“把钱还给我,行不行?”我万分恐慌地说,“别管我的事。”
“去派出所去!”那青年人道,“你一定要去派出所证明这事!”
“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我哭着叫道。
那青年仍然说:“去派出所去!”他还很粗暴地把我往那头驴那儿逼,仿佛那畜生和警官有什么相似之处;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跳上车,坐到我的箱子上,嘟嘟念叨说要一直赶到派出所去,就比先前更加起劲地咕隆隆飞快地走远了。
我尽一切力跟在后面追,可我没力气叫了,即使有那会儿我也没胆量喊。我追了半英里路,其间至少有二十次,我几乎被车碾到轮子下。我时而看不见他,时而看见他,时而看不见他,时而遭到鞭子抽打,时而被叫骂,时而陷到泥里,时而爬起来,时而撞到什么人怀里,时而撞到一根柱子上。后来,由于生怕这时或许半个伦敦城都在出动捉拿我,我只得又惊又气地眼睁睁看着那青年带着我的箱子和钱去他要去的地方去了;我就一面喘着气,一面呜咽着,但我并没停下脚步,我朝格林威治走去,我知道那地方就在去多佛的大路上;我所带着的从这世界上所得的并不比我出生时带到这世界上的多什么(就在我出生那天晚上,我的出生给我姨奶奶带来了那么多不快),走向我姨奶奶贝特西小姐的隐居之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大卫对童工生活厌倦,是因为他处在一种悲惨的环境中,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B.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大卫还是要动身去姨奶奶家,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
C.文中写大卫之所以喊着,追赶着发了疯一样的驴车,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
D.选文部分在淡淡的童真童趣中通过年仅十岁的孩子大卫的眼睛,完成一系列人物刻画。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太太“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卫所感受到的久违的母亲般的呵护,这也为大卫后文的离开做了铺垫。
B.选文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大卫童年的故事,直接、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大卫的童年生活,也融进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选文部分是对大卫早年生活的描写,以孩子的心理视角真切地展示了一个遭遇坎坷的童年世界,大卫挣扎和逃离的过程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
D.选文结尾部分连续运用多个“时而”,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大卫追赶驴车的过程的急迫和艰难,表现了此时大卫的无助和无奈。
9.选文部分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选文部分是如何表现大卫心理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1.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这家人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是怎样卖掉家具的,是谁帮他们卖的,我只知道,反正不是我。不过家具的确给卖掉了,是由一辆货车拉走的,只剩下床、几把椅子和一张厨房用的桌子。带着这几件家具,我们,米考伯太太、她的几个孩子、那个孤儿,还有我,就像露营似的,住在温泽里这座空荡荡的房子的两个小客厅中。我们日夜住在这两间房间里,我已说不清究竟住了多久,不过我觉得已经很久了。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我的新住所是间清静的阁楼,在房子的后部,房顶是倾斜的。下面是个贮木场,看起来景色宜人。我到那儿住下时,想到米考伯先生到底还是过不了关,就觉得我这里实在是一个天堂了。
(1)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2)“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如何理解这句话。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释】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中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和“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了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D.“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漫不经心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②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3)小说是如何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一是滑稽可笑。他的外貌滑稽可笑,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穿着滑稽可笑,他衣服破旧,但“衬衣硬领”颇为神气,他还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他的言行更是滑稽可笑,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的口气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二是债多不愁,得乐且乐。米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却很少,甚至有时候一无所得,为了维持生存他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们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但他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时来运转”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得乐且乐、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但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
三是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们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他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米考伯先生在小说中是富于幻想 的真绅士高品质的文人。米考伯先生是位绅士,有文才,而且其文才常留露于哼唱的歌曲和写的书信中。他对未来盲目乐观,总想靠运气过上好日子,却从来没有认真的规划。明明生活窘迫,还和妻子生了好几个孩子。他也是幸运的,在多次搬家远走,身陷牢狱时,他的妻子是坚强的支撑者,始终对幻想的未来抱有希望;还遇到了大卫和大卫的同学,困难时能获得他们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在米考伯先生身上,我看到了普通文人的共性特点。他们都有浪漫的情怀,不愿活在当下也不会各种算计,时常面对物质的难题又选择逃避。丈夫,父亲,这些角色他都没有做好,长时间内让家庭受经济的困难。现实无法回避,如果一味回避,现实总会在某些时刻变成阻碍。同时,米考伯先生也有优秀文人的风骨,高雅的追求和纯良的品质。他待人彬彬有礼,虽然有时满是虚文,浮而不实,就态度而言是让人敬重的。他有原则和做人的底线,当发觉希普的虚伪和欺诈时,他难以忍受内心的羞愧和折磨,决心揭发他,让自己的良心获得救赎。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从世俗的观点看米考伯先生,他是一个 “无用”的人,不够实际,又没有挣钱的能力。从个人品行(修身独善)的角度来看,他有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与恶行斗争的过程中,见出真正的操守,实在是不易。
解答时要尊重原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事风格上分析,并分条作答。
故答案为:一是滑稽可笑。他的外貌滑稽可笑,他长得“胖墩墩”的;“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穿着滑稽可笑,他衣服破旧,但“衬衣硬领”颇为神气,他还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他的言行更是滑稽可笑,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的口气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二是债多不愁,得乐且乐。米考伯先生替各式各样的商家招揽生意,收入却很少,甚至有时候一无所得,为了维持生存他卖尽当空,颠沛流离,债主们经常上门叫骂,随时有被债主控告和被法警逮捕入狱的危险。但他一生都在等待“机会”,“时来运转”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得乐且乐、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但机会却从来不曾在他面前出现。
三是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们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他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答案】此处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心也碎了”衬托出米考伯先生“随遇而安”的奇特性格。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本段写米考伯先生被捕时“我的心也碎了”,是因为“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有强烈的同情心,作为一个孩子,我对米考伯先生的遭遇非常同情。可是,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米考伯先生依然是糊涂、盲目乐观、得乐且乐的样子。所以小说中写“我”的心碎,正是为了衬托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此处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以“我的心也碎了”衬托出米考伯先生“随遇而安”的奇特性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答案】3.双向
4.C
5.A
6.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在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在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观点,再结合自己熟悉的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作答。
3.根据后文“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说明具有两面性,再根据前文提出的“双向性”概念可知,此处适合填入的词为“双向”性。
4.C.“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未表明“必须关注”。故答案为:C。
5.B.“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错误,应改为“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C.“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错误,“痛苦绝望”“同情”两种状态并不符合“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D.“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错误,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表明“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故答案为:A。
6.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性格元素模糊性”具体有哪些特征。根据第④段“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一个特点是既有肯定性方向又有否定性方向。根据第⑤段“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二个特点是内部都带有二重性。整体来看,“性格元素模糊性”塑造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的人。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如果说这种怀念中隐藏的虚伪性还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的一连串对话中,这种伪善性就表露无遗了。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怀念”之下的真正心态。等到侍萍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后他就不像原先那么紧张了。但他还是认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门来的,于是又冷冷地说了句:“三十年来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当他察觉到鲁侍萍感情上有爆发的冲动时,他马上害怕张扬出去会有损自己的体面,于是一再说着“旧事不必重提”的话,语调也变了,说了两段忏悔的话,想用感情来软化侍萍,目的达到后,他就转入下题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而从侍萍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这句话里,这才想起了过去侍萍的高傲倔强的性格,再联系到刚才一连串的对话,发现侍萍的性情原来没有什么大变,他安心了。但他又马上想到如果鲁贵夹在中间,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他就说出了“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象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几句看来似乎不大连贯的话来。在侍萍告诉他决不会让鲁贵知道这件事后,他就完全放心了。在打听过另一个儿子的消息以后,他要问的都问了,要知道的都知道了,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惧和顾虑。于是他就剥去了一切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终于说出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通过这段话的分析,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他专横独断、惟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强迫繁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自认为“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而繁漪的不驯服不服从,他是不能忍受的。但据此就下结论,说他是专制暴君,则不全面了。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当繁漪跑到四凤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繁漪一动不动,面对繁漪的倔强与反抗,周朴园只有无奈而无威严,“君临一切”更荡然无存了。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也都有为父者的慈爱融合其中。
【答案】7.A
8.A
9.①表现了他的孤单无助,渴望得到关爱的心理;②反复出现的故事中温馨图景与现实的厌倦地环境形成对比;③坚定了大卫投奔姨奶奶地信念,为下文做了铺垫。
10.①内心独白。选文第二段写了大卫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大卫对公司生活的厌倦和离开此地的决心。②动作、神情描写。文中写大卫的“追赶着驴车”时,用“跑着”“喊着”“透不过气来”等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刚离开伦敦时兴奋,以及担心箱子丢失的紧张心理;③言语描写。文中大卫对青年哭叫着说“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一言语描写表现了大卫的紧张恐惧的心理。④夸张手法。文中写大卫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母亲讲的他出生的故事,用词夸张,突出表现了大卫对得到亲人关爱的渴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即第三段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的心理可以通过内心的独白展现,也可以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展现。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错误,突出的是环境的冷漠和大卫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C.“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错误,文中写大卫“喊着,追赶着”不仅因为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刚要离开工厂这一厌倦环境时的“兴奋与紧张”。
D.“童趣”错误,文中展现悲惨的童工生活,并无童趣可言。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比喻”错误,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有喻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性;二是喻体和本体本质不同。“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此处并无喻体,且“儿子”和“我”本质一样,同属人,所以不是比喻,只是比较。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这一段写大卫在内心反复重温母亲所讲的故事,在这故事中,有温柔的“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美丽的母亲,有“威风”的姨奶奶,故事画面温馨而美好,这是在米考伯一家离开后孤独的大卫失眠后常描摹的画面,表现出大卫孤独无助的情境,展现他渴望得到温情关爱的心理;同时故事画面的美好和大卫所处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大卫在内心反复描摹的画面“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所以下文他逃跑投奔姨奶奶,所以这幅画面为下文投奔姨奶奶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①表现了他的孤单无助,渴望得到关爱的心理;②反复出现的故事中温馨图景与现实的厌倦地环境形成对比;③坚定了大卫投奔姨奶奶地信念,为下文做了铺垫。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如选文第二段“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这里是大卫的内心独白,“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表达对现在这公司生活的厌倦;“不,我已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表达离开此地投奔姨奶奶的决心。文中在描写大卫投奔姨奶奶途中的时候,多处使用动作神情描写,如“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这里的“跑着,喊着”“透不过去”可以看出大卫逃离现在这种生活的兴奋以及担心自己的箱子丢失的紧张。当青年威胁大卫去派出所时,大卫“万分恐慌”,说“把钱还给我,行不行?”“别管我的事。” ,并哭着叫道“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是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当时大卫此时的害怕恐慌。大卫在重温母亲画面的时候,说“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凸显重温次数之多,凸显出大卫对亲情的渴望。
故答案为: ①内心独白。选文第二段写了大卫的内心独白,直接表现了大卫对公司生活的厌倦和离开此地的决心。②动作、神情描写。文中写大卫的“追赶着驴车”时,用“跑着”“喊着”“透不过气来”等动作、神情描写表现了刚离开伦敦时兴奋,以及担心箱子丢失的紧张心理;③言语描写。文中大卫对青年哭叫着说“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这一言语描写表现了大卫的紧张恐惧的心理。④夸张手法。文中写大卫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母亲讲的他出生的故事,用词夸张,突出表现了大卫对得到亲人关爱的渴望。
11.【答案】(1)段意: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2)“我”的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段内容,并进行分析概括。以上文段,先叙述米考伯太太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卖掉大部分家具,只带着几件简单的家具和孩子们搬到监狱去住。“我”只得另觅住处。后来,“我”租到了一座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感到很满意。据此可以概括为: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2)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说这句话的前提是,米考伯太太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带着孩子搬到了监狱去住,“我”只得另觅住处。后来,“我”租到了一座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这样“我”就又可以随时和米考伯一家保持联系,“我”感到很满意。这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故答案为:⑴ 段意:米考伯太太卖掉家具,和孩子搬进监狱。“我”另觅住处。
⑵ “我”的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2.【答案】(1)D
(2)①“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 “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意思对即可)
②像哈桑这样一诺千金的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忠诚善良;面对哈桑的信任,“我”有愧疚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3)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错误,依据原文“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这一动作中哈桑并无轻视‘我’的意思,而是体现了哈桑追风筝的轻松与自信。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①句“他是蚂蚁”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哈桑比喻成蚂蚁。根据上文“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我对他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而“拿着放大镜”则写出了“我”身份上的优越感。②句中运用了对比,“一诺千金”的人是哈桑,“一样”指跟哈桑一样诚信善良。根据上文“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可知这句话表现了“我”对哈桑的愧疚感。
(3)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手法技巧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筛选小说中有关的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分析概括人物特征;其次,看有没有采用环境描写、其他人物描写等侧面烘托人物;第三,看其他的修辞手法。开头的环境描写“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用当地风俗引出哈桑的身份,“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烘托出哈桑追风筝的本领。其次,“‘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的语言、神态描写;“眼睛直看着我”的动作描写等。运用对比手法,“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衬托出哈桑的经验丰富。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 “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意思对即可)②像哈桑这样一诺千金的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忠诚善良;面对哈桑的信任,“我”有愧疚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⑶ 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