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知识点进阶测验(二)
一、问答题
1.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复活》中玛丝洛娃为什么不相信轰赫留朵夫?
2.阅读《复活(节选)》中的句段,思考玛丝洛娃 “嫣然一笑”的缘由。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3.阅读以下《复活(节选)》选段,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我想见见您……我……”
4.阅读《复活》中文字,分析文中玛丝洛娃的心情。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复活》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因为小时候一场重病被父母忽视而导致右眼斜视的缘故,我每天如惊弓之鸟,躲着那些专以揭别人伤疤为乐的“顽童”,我怕一不留神就成为他们挖苦的对象。于是,我每天选择背街小巷以避开人群,提心吊胆地上学回家,无时无刻不提防着没来由的伤害。我异常敏感,字典中的“斜”字被我用笔抹掉。越是那样,内心就越是痛苦,无比压抑。
我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积攒,矛头指向了母亲。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当年对我漠不关心造成的。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顶撞母亲当成报复的手段,也常和姐妹无端地争吵打闹,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 )。我在一次次的懊悔和内疚中逐渐长大,即便想起在外所受的伤痛,也不会再歇斯底里。面对讥笑,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火冒三丈,去争去拼;只是装作若无其事,默默离开。
6.文中画框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7.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聚集起来,将矛头指向母亲。
B.我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所有的矛头指向母亲。
C.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矛头指向了母亲。
D.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积攒起来,矛头指向了母亲。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大姐每次总会找我回家,锅里总是给我留着饭菜,还热乎乎的
B.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总是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
C.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锅里也总是给我留着热乎乎的饭菜
D.但大姐每次总会把我找回家,热乎乎的饭菜也总是给我留在锅里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①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②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③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文末以聂赫留朵夫的感叹,表达他对玛丝洛娃能够有所转变的惊喜,也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C.小说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的停顿和省略,陷入沉默,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也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
10.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
11.本文三次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什么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树
一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二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三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属于他本身的、省察的意志。普通百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患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四
一张似乎是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个子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内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冈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在我们的视野里蜿蜒延伸,直到汇入落日余晖,水天一色。我的心中涌动着那首淳朴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省(shěng)察 B.罹(lí)患
C.冈(gāng)峦 D.几(jī)近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
C.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4.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15.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这有什么作用?
16.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四、语段阅读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这段文中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俄国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复活》
18.阅读下面文字,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复活》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①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②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欺骗、暴力、金钱、诡计-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要求对分析玛丝洛娃不相信轰赫留朵夫的原因,这里主要从玛斯洛娃的经历分析,过去她爱过赫留朵夫,结果却被他欺骗,以至于如今这么悲惨,再见面时尽管她向她忏悔,却不能消除她对他的不信任,她怎么可能会相信一个曾经抛弃她的人呢?何况玛丝洛娃的身份是妓女,她见识了太多的肮脏,人们不过是看重她的美色,想方设法引诱她,这些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社会地位以及思想意识,这些都决定她不可能相信一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故答案为:①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②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欺骗、暴力、金钱、诡计-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该类题型分为内容概括和原因概括,内容概括又称为要点概括,只要筛选重点信息就可以,而原因概括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分点概括。
2.【答案】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上下文情节,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此时可能有的心理活动。此时,玛丝洛娃正处于监禁中,她无亲无故,因此对于有人来看自己,感到很高兴;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也反映出她此刻的心理:一个有钱人来看自己,正体现了自己的“身价”。她的身份是妓女,因此这一笑也是一个出于特殊身份,习惯于讨好有钱人的行为。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3.【答案】聂赫留朵夫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概括分析。做题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要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分析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描写,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要设身处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节选部分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犹豫、斟酌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想拉近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一方面又想表明对她的尊重。“我想见见您……我……”语言的不流畅是因为此行是准备请求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并要帮助她上诉。他为自己以前对玛丝洛娃犯的罪行感到悔恨、愧疚,同时也不知道玛丝洛娃能否原谅自己。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答案】女主人“姑妈”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玛丝洛娃一开始表现得很气愤,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因此,只简单地对答几句。“不记得”“全都忘了”“早完了”等话语,表明玛丝洛娃的受伤之深,她已经绝望,陷入麻木之中,不愿再提起往事。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这段文字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一段对话,由“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等可知,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她的情绪是愤怒的。玛丝洛娃的动作和简短的回答,说明她不愿谈及这个话题,不愿再提起往事,因为这是她心底的创伤,她不愿面对,也不想去触及。通过后文“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等语言可知,女主人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这使得玛丝洛娃更加受伤害,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她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早已麻木。
故答案为:女主人“姑妈”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玛丝洛娃一开始表现得很气愤,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因此,只简单地对答几句。“不记得”“全都忘了”“早完了”等话语,表明玛丝洛娃的受伤之深,她已经绝望,陷入麻木之中,不愿再提起往事。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5.【答案】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探究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否真实,需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本题可以认为真实,理由是聂赫留朵夫真心忏悔,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他把玛丝洛娃当做自己最亲的人,强调自己还会再来,这都说明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也可以认为不真实,理由如下:“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不仅粗野可怕,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与之前的淳朴、善良、美丽、可爱的她截然不同,并且,同她结婚还意味着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因此,他“不敢开口了”。
故答案为: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点评】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6.A.“顽童”没有特殊含义,也不用突出强调,不用加引号。
B无误。
C.“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是对“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的解释说明,破折号应改为冒号。
D.分号前后的句子是转折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B。
7.原句“在”位置不当,“矛头”前缺介词“将”,主语成了“矛头”。
A项,“把”多余,“在”位置不当;
B项,“所有的矛头”搭配不当;
C无误;
D项,成分残缺,“矛头”前仍缺介词“将”。
故答案为:C。
8.结合“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分析,承前省略主语“母亲”,以突出母亲的关爱,排除A、D两项。结合主语一致的原则,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母亲”,是母亲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答案】9.D
10.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11.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分析不正确。这种留白的方式并没有反映出羞怯的心理,而只是二人矛盾心理的反映。
故答案为: 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当聂赫留朵夫告诉她要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并且要跟她结婚时,她是拒绝的,即使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她仍然拒绝,“‘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由此可见,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而当聂赫留朵夫谈到明肖夫,“‘他们没有犯罪,是吗?’‘我想是的。’”,玛丝洛娃改变了态度,“‘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故答案为: 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处,“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是在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时,她已经得知聂赫留朵夫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还打算跟她结婚,虽然她道了歉,“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但是内心依然无法原谅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可怕的目光”“斜睨”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当玛丝洛娃说聂赫留朵夫应当离开她的时候,聂赫留朵夫追问“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为什么就该这样?”,她用这种目光瞅了瞅他,但是做出了解释,“‘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愤恨的目光”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也承认明肖夫等人没有犯罪,并且“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她说,“‘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而此刻眼睛“在微笑”则表明她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故答案为: 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答案】12.A
13.B
14.我的念头是把托尔斯泰庄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带动当地经济;俄罗斯人的理念则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我的开发托尔斯泰故居这样一种庸俗功利的想法是对托尔斯泰的亵渎:我为此而惭愧。
15.第一次,用列队哨兵写(刻画)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整齐,表现托尔斯泰墓地的庄严肃穆、简单朴素,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第二次,用列队哨兵写(烘托)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刚劲,表现俄罗斯人尽可能保持名胜古迹生态的理念,表达了对这种理念及坚守的敬重之情。
16.①“穷人树”得名是因为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其下聚集;②托尔斯泰逝世后,那棵“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③“穷人树”后来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 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能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应先点明“穷人树”的特殊意义。然后根据文中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12.A.“省察”的“省”应读xǐng。意思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故答案为:A。
13.B.“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分析错误,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突出托尔斯泰的意义之重。故答案为:B。
14.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念头”是什么。结合前文“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分析,可知我的念头是把托尔斯泰庄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带动当地经济。接着分析“惭愧”的原因,根据原文“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分析,可知“我”“惭愧”的原因是当自己的想法与俄罗斯人则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的观点对比时,觉得“我”的想法是对托尔斯泰的亵渎。
15.在结构上可考虑从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作用。本题可先用概述性的语言写出“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什么,然后结合着以上两种一般性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第一次,结合前文“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是在写青草的整齐,借以烘托墓地的庄严肃穆,有利于表达情感;第二处,结合前文“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此处也写青草如士兵一样列队,是写托尔斯泰墓前青草的刚劲,同时更表现了俄罗斯人“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的精神和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16.从“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得出“‘穷人树’得名是因为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其下聚集”;根据“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得出“托尔斯泰逝世后,那棵‘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根据“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得出“‘穷人树’后来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
17.【答案】此处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小说主旨的能力。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写出监狱里副典狱长盘剥服刑人员的情景,以监狱一角的小事,反映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因此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故答案为:此处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18.【答案】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他仍将她视作他最亲的人。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好的,那您就来吧”是语言描写,“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是神态描写,这两句描写说明此时的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是,聂赫留朵夫却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可见,聂赫留朵夫明明知道此时玛丝洛娃已经麻木不仁,但是依然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写出了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复活”。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他仍将她视作他最亲的人。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知识点进阶测验(二)
一、问答题
1.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复活》中玛丝洛娃为什么不相信轰赫留朵夫?
【答案】①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②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欺骗、暴力、金钱、诡计-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要求对分析玛丝洛娃不相信轰赫留朵夫的原因,这里主要从玛斯洛娃的经历分析,过去她爱过赫留朵夫,结果却被他欺骗,以至于如今这么悲惨,再见面时尽管她向她忏悔,却不能消除她对他的不信任,她怎么可能会相信一个曾经抛弃她的人呢?何况玛丝洛娃的身份是妓女,她见识了太多的肮脏,人们不过是看重她的美色,想方设法引诱她,这些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社会地位以及思想意识,这些都决定她不可能相信一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
故答案为:①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②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欺骗、暴力、金钱、诡计-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该类题型分为内容概括和原因概括,内容概括又称为要点概括,只要筛选重点信息就可以,而原因概括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分点概括。
2.阅读《复活(节选)》中的句段,思考玛丝洛娃 “嫣然一笑”的缘由。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答案】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要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上下文情节,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此时可能有的心理活动。此时,玛丝洛娃正处于监禁中,她无亲无故,因此对于有人来看自己,感到很高兴;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也反映出她此刻的心理:一个有钱人来看自己,正体现了自己的“身价”。她的身份是妓女,因此这一笑也是一个出于特殊身份,习惯于讨好有钱人的行为。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3.阅读以下《复活(节选)》选段,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我想见见您……我……”
【答案】聂赫留朵夫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概括分析。做题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要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分析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描写,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要设身处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节选部分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犹豫、斟酌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想拉近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一方面又想表明对她的尊重。“我想见见您……我……”语言的不流畅是因为此行是准备请求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并要帮助她上诉。他为自己以前对玛丝洛娃犯的罪行感到悔恨、愧疚,同时也不知道玛丝洛娃能否原谅自己。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阅读《复活》中文字,分析文中玛丝洛娃的心情。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是怎么死的?”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答案】女主人“姑妈”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玛丝洛娃一开始表现得很气愤,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因此,只简单地对答几句。“不记得”“全都忘了”“早完了”等话语,表明玛丝洛娃的受伤之深,她已经绝望,陷入麻木之中,不愿再提起往事。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这段文字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一段对话,由“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等可知,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她的情绪是愤怒的。玛丝洛娃的动作和简短的回答,说明她不愿谈及这个话题,不愿再提起往事,因为这是她心底的创伤,她不愿面对,也不想去触及。通过后文“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等语言可知,女主人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这使得玛丝洛娃更加受伤害,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她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早已麻木。
故答案为:女主人“姑妈”发现玛丝洛娃怀孕了,嫌她败坏了自家的名声,便把她赶出去了。在有关孩子的问答中,玛丝洛娃一开始表现得很气愤,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因此,只简单地对答几句。“不记得”“全都忘了”“早完了”等话语,表明玛丝洛娃的受伤之深,她已经绝望,陷入麻木之中,不愿再提起往事。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5.“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复活》
【答案】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
探究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否真实,需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本题可以认为真实,理由是聂赫留朵夫真心忏悔,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他把玛丝洛娃当做自己最亲的人,强调自己还会再来,这都说明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也可以认为不真实,理由如下:“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不仅粗野可怕,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与之前的淳朴、善良、美丽、可爱的她截然不同,并且,同她结婚还意味着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因此,他“不敢开口了”。
故答案为: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点评】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因为小时候一场重病被父母忽视而导致右眼斜视的缘故,我每天如惊弓之鸟,躲着那些专以揭别人伤疤为乐的“顽童”,我怕一不留神就成为他们挖苦的对象。于是,我每天选择背街小巷以避开人群,提心吊胆地上学回家,无时无刻不提防着没来由的伤害。我异常敏感,字典中的“斜”字被我用笔抹掉。越是那样,内心就越是痛苦,无比压抑。
我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积攒,矛头指向了母亲。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当年对我漠不关心造成的。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顶撞母亲当成报复的手段,也常和姐妹无端地争吵打闹,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 )。我在一次次的懊悔和内疚中逐渐长大,即便想起在外所受的伤痛,也不会再歇斯底里。面对讥笑,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火冒三丈,去争去拼;只是装作若无其事,默默离开。
6.文中画框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7.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在聚集起来,将矛头指向母亲。
B.我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所有的矛头指向母亲。
C.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点点积攒,我把矛头指向了母亲。
D.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积攒起来,矛头指向了母亲。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大姐每次总会找我回家,锅里总是给我留着饭菜,还热乎乎的
B.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总是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
C.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锅里也总是给我留着热乎乎的饭菜
D.但大姐每次总会把我找回家,热乎乎的饭菜也总是给我留在锅里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6.A.“顽童”没有特殊含义,也不用突出强调,不用加引号。
B无误。
C.“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是对“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的解释说明,破折号应改为冒号。
D.分号前后的句子是转折关系,分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B。
7.原句“在”位置不当,“矛头”前缺介词“将”,主语成了“矛头”。
A项,“把”多余,“在”位置不当;
B项,“所有的矛头”搭配不当;
C无误;
D项,成分残缺,“矛头”前仍缺介词“将”。
故答案为:C。
8.结合“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分析,承前省略主语“母亲”,以突出母亲的关爱,排除A、D两项。结合主语一致的原则,第二句的主语应该是“母亲”,是母亲把热乎乎的饭菜给“我”留在锅里,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①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②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③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既点明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文末以聂赫留朵夫的感叹,表达他对玛丝洛娃能够有所转变的惊喜,也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C.小说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的停顿和省略,陷入沉默,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也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
10.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性格特征。
11.本文三次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她什么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答案】9.D
10.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11.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这种留白的方式既深刻揭示二人矛盾、羞怯的心理”分析不正确。这种留白的方式并没有反映出羞怯的心理,而只是二人矛盾心理的反映。
故答案为: 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当聂赫留朵夫告诉她要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并且要跟她结婚时,她是拒绝的,即使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她仍然拒绝,“‘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由此可见,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而当聂赫留朵夫谈到明肖夫,“‘他们没有犯罪,是吗?’‘我想是的。’”,玛丝洛娃改变了态度,“‘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故答案为: ①她宁愿接受判决也不愿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②当聂赫留朵夫同意她“他们没有犯罪”的意见,并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她改变了聂赫留朵夫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善良。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处,“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是在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她时,她已经得知聂赫留朵夫要把她调到医院去工作,还打算跟她结婚,虽然她道了歉,“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但是内心依然无法原谅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可怕的目光”“斜睨”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当玛丝洛娃说聂赫留朵夫应当离开她的时候,聂赫留朵夫追问“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为什么就该这样?”,她用这种目光瞅了瞅他,但是做出了解释,“‘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愤恨的目光”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她的眼睛在微笑”,当聂赫留朵夫也承认明肖夫等人没有犯罪,并且“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时,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她说,“‘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而此刻眼睛“在微笑”则表明她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故答案为: ①处,表现出她因过去受到伤害而对聂赫留朵夫的排斥;②处,写出玛丝洛娃心情有所舒缓,却仍有意激怒聂赫留朵夫的矛盾心态;③处,写出她感受到聂赫留朵夫的善意,并乐意做出改变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树
一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二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三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世界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属于他本身的、省察的意志。普通百姓也不能容忍托尔斯泰离开他们,抛弃他们。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阻止,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声势浩大。
茨威格说,是上帝及时地派来了增援部队--死神将托尔斯泰从人间的包围中解脱出来,让他回到他想达到的理想境地——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患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四
一张似乎是托尔斯泰留在人间最完整形象的画像:白须如瀑、身着白色长衫的矮个子老人,赤裸双脚,立在土地上,他的双手插在腹前的腰带里,长衫的口袋里沉甸甸地装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本,露出一角——应该是《圣经》,晚年的托尔斯泰主张让灵魂主宰内体,使自己走向道德完善。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傍晚,我们离开了托尔斯泰庄园。夕阳西下,冈峦起伏,奥卡河碧波荡漾,在我们的视野里蜿蜒延伸,直到汇入落日余晖,水天一色。我的心中涌动着那首淳朴的歌谣,那杂树丛生的墓地和那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在眼前挥之不去。
(取材于徐贵祥《穷人树》,有删改)
1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省(shěng)察 B.罹(lí)患
C.冈(gāng)峦 D.几(jī)近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部分中先后用“难道,他就在这里”和“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表明自己由惊疑到不得不相信的心理过程。
B.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
C.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D.全文通过对作者在托尔斯泰庄园所见、所思、所感的叙写,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敬慕,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14.文章第五部分中说:“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15.文中两次提到“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这有什么作用?
16.对托尔斯泰来说,“穷人树”具有特殊意义。作者认为“T·尼古拉耶夫”的含意也许就是“穷人树”。根据文意分条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答案】12.A
13.B
14.我的念头是把托尔斯泰庄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带动当地经济;俄罗斯人的理念则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我的开发托尔斯泰故居这样一种庸俗功利的想法是对托尔斯泰的亵渎:我为此而惭愧。
15.第一次,用列队哨兵写(刻画)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整齐,表现托尔斯泰墓地的庄严肃穆、简单朴素,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第二次,用列队哨兵写(烘托)托尔斯泰墓地青草的刚劲,表现俄罗斯人尽可能保持名胜古迹生态的理念,表达了对这种理念及坚守的敬重之情。
16.①“穷人树”得名是因为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其下聚集;②托尔斯泰逝世后,那棵“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③“穷人树”后来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 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能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应先点明“穷人树”的特殊意义。然后根据文中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概括作者如此猜想的原因。
12.A.“省察”的“省”应读xǐng。意思是: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故答案为:A。
13.B.“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分析错误,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突出托尔斯泰的意义之重。故答案为:B。
14.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念头”是什么。结合前文“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分析,可知我的念头是把托尔斯泰庄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带动当地经济。接着分析“惭愧”的原因,根据原文“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分析,可知“我”“惭愧”的原因是当自己的想法与俄罗斯人则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的观点对比时,觉得“我”的想法是对托尔斯泰的亵渎。
15.在结构上可考虑从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作用。本题可先用概述性的语言写出“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什么,然后结合着以上两种一般性的作用组织答案即可。第一次,结合前文“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是在写青草的整齐,借以烘托墓地的庄严肃穆,有利于表达情感;第二处,结合前文“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此处也写青草如士兵一样列队,是写托尔斯泰墓前青草的刚劲,同时更表现了俄罗斯人“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的精神和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16.从“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得出“‘穷人树’得名是因为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其下聚集”;根据“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得出“托尔斯泰逝世后,那棵‘穷人树’是人们用手托举着为他送葬的起点”;根据“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得出“‘穷人树’后来被当作托尔斯泰的代称,用以表现他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
四、语段阅读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这段文中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俄国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复活》
【答案】此处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小说主旨的能力。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写出监狱里副典狱长盘剥服刑人员的情景,以监狱一角的小事,反映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因此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故答案为:此处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俄国国家机关的贪污腐败,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18.阅读下面文字,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复活》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答案】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他仍将她视作他最亲的人。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好的,那您就来吧”是语言描写,“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是神态描写,这两句描写说明此时的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是,聂赫留朵夫却说“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可见,聂赫留朵夫明明知道此时玛丝洛娃已经麻木不仁,但是依然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写出了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复活”。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他仍将她视作他最亲的人。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