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06:0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一)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
二、语言表达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剧院首演,以此向名著致敬,并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将《复活》改编为歌剧,在国内外没有先例。它的剧情结构将分为序曲、结尾和四幕共六个部分,剧情按照倒叙的方式展开到第三幕,之后顺叙。
本剧通过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情感故事,抒写了一支赞颂人性和精神复活的心灵交响曲。据介绍,这部作品基本按照托尔斯泰小说原著的叙事逻辑和故事脉络改编,但侧重点和人物个性有了新的变化,突出和强调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歌剧版《复活》由中俄作曲家合作完成,因此融合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醇厚的中华韵味。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思军负责全部独唱、重唱及部分合唱唱段;俄罗斯作曲家帕切连科负责序曲及部分合唱唱段。这部作品将由北京青年导演孙仝执导,由歌唱艺术家宋元明、张海清领衔演唱。
三、问答题
3.简要赏析《复活(节选)》的写作特色。
4.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听了聂赫留朵夫的话,玛丝洛娃为什么“微微一笑”?
5.下面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复活》(节选)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6.下面句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复活》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7.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复活》
8.阅读《复活》,理解句子的意思。
“话好像都已说了……”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此处体现了人物什么心情?
9.阅读《复活》,“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文中“巴诺伏”是什么地方?
四、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在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地美丽。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②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 ,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了。
③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④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粗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⑤段置于②③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1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乎刚容得下一条小船通过,仲手可触到岸边湿漉漉的树根。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________。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繚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船儿(径自/径直)往前,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________,一下子幽暗下来。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力)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惬(qiè) 水气缭绕 B.苔(tái) 落英缤纷
C.冠(guān) 桀骜不训 D.戛(gā) 盘根错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湮没 径自 视线 B.湮没 径直 视力
C.隐没 径直 视线 D.隐没 径自 视力
(3)依次填入文中两处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五、语段阅读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这段文字与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有何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名篇;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C.“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错误,信中希望能见他一面,“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是见面后说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答案】关键信息:①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首演;②突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③融合了俄罗斯风格和中华韵味。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年底;地点和事件: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在北京剧院首演。因为本文接下介绍新改编歌剧《复活》,所以保留关键信息时,选择其与原著相比产生的变化及歌剧的主要特点即可,即“融合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醇厚的中华韵味”。压缩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故答案为:关键信息:①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首演;②突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③融合了俄罗斯风格和中华韵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3.【答案】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的细节描写①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她。作者通过他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他“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写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两种不同想法在不断地斗争,其实就是表现了他的犹疑不决。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将他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深刻内涵。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玛丝洛娃沦为妓女之后的习惯性神态的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此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着聂赫留朵夫自己对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和谴责。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对于她的媚笑只点出叙事的要处,使叙事过程中充溢着大量“空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的情况,农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聂赫留朵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聂赫留朵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过程。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小说还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韵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小说还善于使用细节描写,如“陪审员们刚刚坐好,庭长就对他们讲话,说明他们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庭长讲话的时候,不住地变换姿势:一忽儿用左胳膊肘倚在桌上,一忽儿用右胳膊肘倚在桌上,一忽儿靠着他的椅背,一忽儿靠着他的圈椅的扶手,一忽儿把一叠纸的纸边弄齐,一忽儿摩挲一把裁纸刀,一忽儿摸一支铅笔”,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心不在焉。
故答案为: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的细节描写①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她。作者通过他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他“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写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两种不同想法在不断地斗争,其实就是表现了他的犹疑不决。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将他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深刻内涵。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玛丝洛娃沦为妓女之后的习惯性神态的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此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着聂赫留朵夫自己对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和谴责。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对于她的媚笑只点出叙事的要处,使叙事过程中充溢着大量“空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题目是“简要赏析《复活(节选)》的写作特色。答题方法: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考生可以从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技巧、写人手法、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判断艺术技巧,接着就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分析技巧是怎么运用的,最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4.【答案】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能力。作答本题,考生需要通读小说的内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小说的中心主题;其次,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能够鉴赏和把握。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一个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所以他对玛丝洛娃说“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而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坎坷的经历让她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和蔑视的情绪,她也不相信那个曾经抛弃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会救赎自己,所以,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表示自己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答案】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的能力。
句子“我来是……”是语言描写,“‘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是心理描写,“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是动作描写,“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是神态描写,这些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故答案为: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注意筛选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和侧面烘托的部分,分析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6.【答案】此处,通过对玛丝洛娃步履、鬈发、眼睛的描写,表现出她的可爱、美丽和镇定;通过对玛丝洛娃脸部、眼皮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作用的能力
从玛丝洛娃的动作看,那“轻盈”的步履,肖像“乌黑”的鬈发,“特别有神”的眼睛,神态“镇定”,可以看出依然保存着夕日玛丝洛娃的纯真和可爱;而那“苍白的而微肿有点病态”的脸,以及“浮肿”的眼皮,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故答案为:此处,通过对玛丝洛娃步履、鬈发、眼睛的描写,表现出她的可爱、美丽和镇定;通过对玛丝洛娃脸部、眼皮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7.【答案】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拋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种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贵族少爷糟蹋了。她怀孕后被赶出贵族之家,历尽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后跌落至火坑,过了若干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了审判台。玛丝洛娃的人生之路历经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但她人性的朴素淳厚、善良崇高却从来都是肯定的,不变的。一如拂去历史的尘埃,便能觅见真金的流光溢彩。如果玛丝洛娃自身没有这种人性的美点、闪光点,那么任何外在的条件,诸如聂赫留朵夫的激活,革命者的影响和教育,都不可能实质性地帮助和促使她实现精神复活。
通过玛丝洛娃的形象,可以看到小说的主旨——揭露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同时,《复活》是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展开故事情节的,因此,玛丝洛娃是小说的线索。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拋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答案】聂赫留朵夫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但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具体考查把握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能力。
本题,要求理解玛丝洛娃的心理,要从玛斯洛娃的经历分析,过去她爱过赫留朵夫,结果却被他欺骗,以至于如今这么悲惨,再见面时尽管她向她忏侮,却不能消除她对他的不信任,她怎么可能会相信一个曾经抛弃她的人呢?何况玛丝洛娃的身份是妓女,她见识了太多的肮脏,人们不过是看重她的美色,想方设法引诱她,这些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社会地位以及思想意识,这些都决定她不可能相信一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故玛丝洛娃表现出不太感兴趣的样子。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但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9.【答案】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的能力。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男主角。年幼时与该书女主角玛丝洛娃初遇,身为庄园女主人的侄子的聂赫留朵夫与庄园的年少侍女玛丝洛娃(卡秋莎)有过一段纯洁感情。这个庄园的名字叫“巴诺伏”。
故答案为: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答案】10.D
11.C
12.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异乎寻常”指不同于平常;“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语境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故选“异乎寻常”,据此排除B、C两项。再看第四空:“关于”用于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用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横线上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引进关涉对象“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应选“关于”。据此排除A项。故答案为: D。
1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B项,两处引号,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项,前者表示列举后煞尾,即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不同,判断正确。D项,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故答案为: C。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比偷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恰当,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13.【答案】(1)B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水气缭绕”的“气”,应改为“汽”;C项,“桀骜不训”的“训”,应改为“驯”;D项,“戛”,应读作“jiá”。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湮没:埋没。隐没:隐蔽;渐渐看不见。这里表达的意思是“隐蔽”,应选“隐没”。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船儿直接向某处前进”,应选“径直”。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指注意力。视力: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与“所及”搭配,应选“视线”。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①的陈述对象是“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据此,排除C、D两项。②“一下子幽暗下来”的是“水路”,而不是“树叶的浓影”,据此,排除B项。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及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⑵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⑶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14.【答案】这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笑”的具体内涵与原因。玛丝洛娃并不关注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意图,她只是把聂赫留朵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因此,她对聂赫留朵夫微微一笑。此时的玛丝洛娃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话满不在乎并报之一笑,并不是因为她心肠冷酷,而是因为她曾对聂赫留朵夫抱有希望,但希望却破灭了,她的内心过于痛苦,她已不再相信聂赫留朵夫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思路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瞟了他一眼”是动作描写,写出玛丝洛娃并非真正的注视他;“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神态和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玛丝洛娃的内心。结合下文“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可知,之所以看他,是因为内心震惊,想起了往事。“嫌恶”是因为想起了自己因此受到的遭遇与屈辱。“又妖媚又可怜”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可见玛丝洛娃此时不再相信他,只是想要利用聂赫留朵夫。
故答案为:这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笑”的具体内涵与原因。玛丝洛娃并不关注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意图,她只是把聂赫留朵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因此,她对聂赫留朵夫微微一笑。此时的玛丝洛娃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话满不在乎并报之一笑,并不是因为她心肠冷酷,而是因为她曾对聂赫留朵夫抱有希望,但希望却破灭了,她的内心过于痛苦,她已不再相信聂赫留朵夫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思路和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一)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
【答案】C
【知识点】名篇;欣赏文本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C.“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错误,信中希望能见他一面,“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是见面后说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语言表达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剧院首演,以此向名著致敬,并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将《复活》改编为歌剧,在国内外没有先例。它的剧情结构将分为序曲、结尾和四幕共六个部分,剧情按照倒叙的方式展开到第三幕,之后顺叙。
本剧通过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情感故事,抒写了一支赞颂人性和精神复活的心灵交响曲。据介绍,这部作品基本按照托尔斯泰小说原著的叙事逻辑和故事脉络改编,但侧重点和人物个性有了新的变化,突出和强调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歌剧版《复活》由中俄作曲家合作完成,因此融合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醇厚的中华韵味。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思军负责全部独唱、重唱及部分合唱唱段;俄罗斯作曲家帕切连科负责序曲及部分合唱唱段。这部作品将由北京青年导演孙仝执导,由歌唱艺术家宋元明、张海清领衔演唱。
【答案】关键信息:①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首演;②突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③融合了俄罗斯风格和中华韵味。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年底;地点和事件: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在北京剧院首演。因为本文接下介绍新改编歌剧《复活》,所以保留关键信息时,选择其与原著相比产生的变化及歌剧的主要特点即可,即“融合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醇厚的中华韵味”。压缩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故答案为:关键信息:①根据托尔斯泰小说原著改编的歌剧《复活》于2019年年底在北京首演;②突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平等;③融合了俄罗斯风格和中华韵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三、问答题
3.简要赏析《复活(节选)》的写作特色。
【答案】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的细节描写①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她。作者通过他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他“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写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两种不同想法在不断地斗争,其实就是表现了他的犹疑不决。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将他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深刻内涵。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玛丝洛娃沦为妓女之后的习惯性神态的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此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着聂赫留朵夫自己对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和谴责。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对于她的媚笑只点出叙事的要处,使叙事过程中充溢着大量“空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的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的情况,农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聂赫留朵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聂赫留朵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自我修养的整个过程。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小说还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造成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就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韵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小说还善于使用细节描写,如“陪审员们刚刚坐好,庭长就对他们讲话,说明他们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庭长讲话的时候,不住地变换姿势:一忽儿用左胳膊肘倚在桌上,一忽儿用右胳膊肘倚在桌上,一忽儿靠着他的椅背,一忽儿靠着他的圈椅的扶手,一忽儿把一叠纸的纸边弄齐,一忽儿摩挲一把裁纸刀,一忽儿摸一支铅笔”,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心不在焉。
故答案为:复杂的心理状态,深刻的细节描写①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她。作者通过他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他“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写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两种不同想法在不断地斗争,其实就是表现了他的犹疑不决。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将他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②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深刻内涵。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玛丝洛娃沦为妓女之后的习惯性神态的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此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着聂赫留朵夫自己对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和谴责。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对于她的媚笑只点出叙事的要处,使叙事过程中充溢着大量“空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题目是“简要赏析《复活(节选)》的写作特色。答题方法: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考生可以从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技巧、写人手法、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判断艺术技巧,接着就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分析技巧是怎么运用的,最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4.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听了聂赫留朵夫的话,玛丝洛娃为什么“微微一笑”?
【答案】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能力。作答本题,考生需要通读小说的内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小说的中心主题;其次,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能够鉴赏和把握。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一个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所以他对玛丝洛娃说“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而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坎坷的经历让她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和蔑视的情绪,她也不相信那个曾经抛弃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会救赎自己,所以,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表示自己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下面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复活》(节选)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答案】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的能力。
句子“我来是……”是语言描写,“‘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是心理描写,“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是动作描写,“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是神态描写,这些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故答案为: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聂赫留朵夫强烈的负罪感。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注意筛选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和侧面烘托的部分,分析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6.下面句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复活》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答案】此处,通过对玛丝洛娃步履、鬈发、眼睛的描写,表现出她的可爱、美丽和镇定;通过对玛丝洛娃脸部、眼皮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作用的能力
从玛丝洛娃的动作看,那“轻盈”的步履,肖像“乌黑”的鬈发,“特别有神”的眼睛,神态“镇定”,可以看出依然保存着夕日玛丝洛娃的纯真和可爱;而那“苍白的而微肿有点病态”的脸,以及“浮肿”的眼皮,便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故答案为:此处,通过对玛丝洛娃步履、鬈发、眼睛的描写,表现出她的可爱、美丽和镇定;通过对玛丝洛娃脸部、眼皮的描写,侧面反映出她曾经的不幸遭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7.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复活》
【答案】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拋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纯洁美丽的姑娘。她对聂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种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贵族少爷糟蹋了。她怀孕后被赶出贵族之家,历尽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滚,最后跌落至火坑,过了若干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了审判台。玛丝洛娃的人生之路历经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但她人性的朴素淳厚、善良崇高却从来都是肯定的,不变的。一如拂去历史的尘埃,便能觅见真金的流光溢彩。如果玛丝洛娃自身没有这种人性的美点、闪光点,那么任何外在的条件,诸如聂赫留朵夫的激活,革命者的影响和教育,都不可能实质性地帮助和促使她实现精神复活。
通过玛丝洛娃的形象,可以看到小说的主旨——揭露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同时,《复活》是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展开故事情节的,因此,玛丝洛娃是小说的线索。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拋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阅读《复活》,理解句子的意思。
“话好像都已说了……”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此处体现了人物什么心情?
【答案】聂赫留朵夫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但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具体考查把握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能力。
本题,要求理解玛丝洛娃的心理,要从玛斯洛娃的经历分析,过去她爱过赫留朵夫,结果却被他欺骗,以至于如今这么悲惨,再见面时尽管她向她忏侮,却不能消除她对他的不信任,她怎么可能会相信一个曾经抛弃她的人呢?何况玛丝洛娃的身份是妓女,她见识了太多的肮脏,人们不过是看重她的美色,想方设法引诱她,这些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社会地位以及思想意识,这些都决定她不可能相信一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这一次重逢,是他们情感的大碰撞。当聂赫留朵夫开始向她忏悔时,她根本就不相信。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曾经爱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有钱人,故玛丝洛娃表现出不太感兴趣的样子。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但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太感兴趣。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9.阅读《复活》,“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文中“巴诺伏”是什么地方?
【答案】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的能力。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男主角。年幼时与该书女主角玛丝洛娃初遇,身为庄园女主人的侄子的聂赫留朵夫与庄园的年少侍女玛丝洛娃(卡秋莎)有过一段纯洁感情。这个庄园的名字叫“巴诺伏”。
故答案为:巴诺伏是聂赫留朵夫姑姑的庄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便是在那里相遇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四、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在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地美丽。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②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 ,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了。
③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④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粗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⑤段置于②③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1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0.D
11.C
12.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异乎寻常”指不同于平常;“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语境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故选“异乎寻常”,据此排除B、C两项。再看第四空:“关于”用于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用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横线上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引进关涉对象“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应选“关于”。据此排除A项。故答案为: D。
1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B项,两处引号,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项,前者表示列举后煞尾,即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不同,判断正确。D项,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故答案为: C。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比偷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恰当,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乎刚容得下一条小船通过,仲手可触到岸边湿漉漉的树根。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________。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繚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船儿(径自/径直)往前,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________,一下子幽暗下来。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力)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惬(qiè) 水气缭绕 B.苔(tái) 落英缤纷
C.冠(guān) 桀骜不训 D.戛(gā) 盘根错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湮没 径自 视线 B.湮没 径直 视力
C.隐没 径直 视线 D.隐没 径自 视力
(3)依次填入文中两处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
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 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水气缭绕”的“气”,应改为“汽”;C项,“桀骜不训”的“训”,应改为“驯”;D项,“戛”,应读作“jiá”。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湮没:埋没。隐没:隐蔽;渐渐看不见。这里表达的意思是“隐蔽”,应选“隐没”。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船儿直接向某处前进”,应选“径直”。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指注意力。视力: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与“所及”搭配,应选“视线”。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①的陈述对象是“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据此,排除C、D两项。②“一下子幽暗下来”的是“水路”,而不是“树叶的浓影”,据此,排除B项。故选A。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及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⑵本题主要让我们辨析近义词语的区别,做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⑶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五、语段阅读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复活》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这段文字与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有何关系?
【答案】这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笑”的具体内涵与原因。玛丝洛娃并不关注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意图,她只是把聂赫留朵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因此,她对聂赫留朵夫微微一笑。此时的玛丝洛娃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话满不在乎并报之一笑,并不是因为她心肠冷酷,而是因为她曾对聂赫留朵夫抱有希望,但希望却破灭了,她的内心过于痛苦,她已不再相信聂赫留朵夫了。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思路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瞟了他一眼”是动作描写,写出玛丝洛娃并非真正的注视他;“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是神态和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窥见玛丝洛娃的内心。结合下文“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可知,之所以看他,是因为内心震惊,想起了往事。“嫌恶”是因为想起了自己因此受到的遭遇与屈辱。“又妖媚又可怜”是因为“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可见玛丝洛娃此时不再相信他,只是想要利用聂赫留朵夫。
故答案为:这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一段中的“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笑”的具体内涵与原因。玛丝洛娃并不关注聂赫留朵夫探监的意图,她只是把聂赫留朵夫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因此,她对聂赫留朵夫微微一笑。此时的玛丝洛娃是个可怜的女人,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话满不在乎并报之一笑,并不是因为她心肠冷酷,而是因为她曾对聂赫留朵夫抱有希望,但希望却破灭了,她的内心过于痛苦,她已不再相信聂赫留朵夫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思路和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