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09: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三)
一、单选题
1.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
第二组:《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
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
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A.凡人小事 悦读生活 走进诸子 我思我在
B.生活浪花 阅读生活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C.生活浪花 悦读生活 百家争鸣 课前演讲
D.凡人小事 阅读生活 思想火花 课前演讲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
第一组都是写人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第二组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后者更具情感色彩;第三组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进诸子”更准确;第四组时评,我思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概括就是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将其共同特点概括出来。答题时,要注意每一组文章的共性。在其共性的基础上,概括出共同特点。然后在辨析词语的基础上,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B.“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
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下列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应该赞扬你的母亲——伟大的中国!
B.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
D.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们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考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表达中的停顿和特殊的语气语义。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A项,“伟大的中国”是对“你的母亲”的解释说明;B选项,“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是对“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的解释说明;C项,“两条板凳”与“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之间是话题转换关系,从板凳的数量转换到对屋子大小的情况介绍;D项,“一点光,一点热”是对“一点点恩泽”的解释说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二、语言表达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案】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点评】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5.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
【答案】认同。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 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审题,要求写一个议论片段的小作文。先表明观点“是否认同这个评价?”,然后说明原因,即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展开分析论证。
聂赫留朵夫在小说中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性格特点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精神的“复活”。他的复活,不仅仅是忏悔和批判,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经过理性的思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提出改革,他的复活中蕰含着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茫!
故答案为:认同。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 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这类微写作作文题,注意以下三方面:(一)审题能力,小作文的材料中,往往隐含了若干个写作要求,如手法、人称、重点篇幅等,如不细心审读,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二)谋篇布局能力,小作文是片段性作文,而非篇章,虽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结构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够做到结构完整、前后照应,则效果会更好。(三)联想与想象能力,想象力是指综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联想和想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考生要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各种方式。联想有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层递联想等。想象有再造想象(或称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只有适当运用联想的方式,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想;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叙述、描写才能生动形象。
三、名著导读
6.《复活》“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此处玛丝洛娃为什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玛丝洛娃来说,已不是她曾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现在的他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此时站在面前的人和玛丝洛娃记忆中的样子截然不同,她一时无法辨认出来。
故答案为: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玛丝洛娃来说,已不是她曾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现在的他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四、问答题
7.下列《复活》中节选的文字表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特点?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答案】玛丝洛娃依然带着“熟悉的温顺表情”,说明这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没有认出他来”一方面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玛丝洛娃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段关于玛丝洛娃的形象描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其中“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是神态描写,这种“熟悉的温顺表情”表明玛丝洛娃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是一种神态描写,“惊讶”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却没有认出他来”也说明玛丝洛娃内心排斥那段记忆,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依然带着“熟悉的温顺表情”,说明这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没有认出他来”一方面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玛丝洛娃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器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简要分析《复活》中这段文字如何刻画玛丝洛娃这个人物形象的,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厌恶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原文“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描写了玛丝洛娃的鬈发、脸、眼睛等,这是属于肖像描写;“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显得特别有神”,写出了这位姑娘的可爱、镇定、眼睛有神的特征,让人见了她觉得喜欢她,作者这样写这位姑娘让人们见了不讨厌她,进而引起人们对她的的同情。
故答案为: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厌恶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9.《复活》中这段文字,玛丝洛娃的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答案】动作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处情节写玛丝洛娃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而聂赫留朵夫经过思想斗争,仍想求她宽怨。玛丝洛娃的动作描写“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说明她的心思不在听他说话,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而只在乎他那只手里攥着的钱;“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中“伸过去”“抓住”“塞”这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玛丝洛娃急于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生活状态,生存下去是她本能的追求,而爱情离她很遥远。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0.阅读《复活(节选)》中的段落,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聂赫留朵夫什么样的性格与心理。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答案】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往事,力求说服玛丝洛娃相信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其实也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面对玛丝洛娃对自己的不信任,他再次陈述心志,表达自己赎罪的愿望,希望能让玛丝洛娃相信自己。“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面对玛丝洛娃的目光,他“不敢开口了”,这反映出他性格的懦弱,他曾爱过她,却又抛弃了她,导致她最后堕落为妓女。而今他发现自己的罪过,想要弥补,但他曾经给她造成的伤害是那么深,以至于玛丝洛娃用“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罪过之深重,感到自责,因而也觉得乞求宽恕和赎罪的话说不出口了。尽管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内心是真诚地感到自责与忏悔的,因此才迈出了拯救玛丝洛娃,也是拯救他自己灵魂的这一步。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往事,力求说服玛丝洛娃相信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其实也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1.阅读《复活》选段,完成下题。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怎样理解“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这句话?
【答案】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作用和重要情节的作用,需要结合文章中心、主旨。选段出自《复活》中的一个场景,分析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作品的中心进行分析。赫留朵夫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面对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完全可以装作不认识,不知道,或者是略微尽心给些钱帮助就可以,但是没必要非得陪着去吃苦,还想娶了她。但是聂赫留朵夫清醒过来的灵魂不答应,不这样做,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犯下的错误,必须自己去承担,那样他的心理压力才会小一些。所以,聂赫留朵夫首先是为了良心的安宁而做。其次,拯救玛丝洛娃,其实是聂赫留朵夫的一种赎罪行为,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到信仰的角度。自己犯了错,必须自己弥补,这样才会得到神灵的宽恕。可以说,他一方面在拯救玛丝洛娃,一方面也在进行自己的人生修行。从灵魂角度来说,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候的错误已经让他的灵魂蒙上了污尘,所以,他必须借赎罪的机会,重新擦拭自己的灵魂,以求灵魂的安宁。选段中“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说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拯救玛丝洛娃也是他自己精神复活的重要一步。这也正好切中了“复活”的主旨思想。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选段,思考玛丝洛娃见到了曾经的情人,产生了“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的想法,为什么?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答案】玛丝洛娃不相信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自己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她对社会感到绝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内容的能力。考生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当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再次重逢时,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她不相信聂赫留朵夫对她的同情和忏悔,不相信他会愧疚,会赎罪,这也是玛丝洛娃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后对社会感到的极度绝望,不再相信的体现。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不相信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自己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她对社会感到绝望。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3.理解《复活》中“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句话的含义。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令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答案】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写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丧失生命”指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独白。根据前文语境,他带着愧疚和赎罪来见玛丝洛娃,却看到她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他要了十个卢布,他亲眼看到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理解关键词“丧失生命”,是说玛丝洛娃失去的不是通常意义的生命,而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通过聂赫留朵夫来感受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故答案为: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写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丧失生命”指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4.从《复活》文中看,你认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在作品中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转变的历程。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通过宗教上的忏悔,他寻找了各方面的关系,为马斯洛娃减轻刑罚,并最后要求与其结婚。可见,其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拯救。同时,他身为一个贵族,意识到了阶级帝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冤屈,从某种侧面也反应了作者本人的心理历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5.15.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复活》中最后一句玛丝洛娃“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考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中心主题;其次,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能够正确把握,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语句的作用。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一个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亲眼看到自己一手制造的罪恶如何改变了单纯善良美丽活泼的玛丝洛娃的一生,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知道她无罪,所以他要拯救玛丝洛娃,“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而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坎坷的经历让她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和蔑视的情绪,见了聂赫留朵夫,她内心掀起了波澜,但她不相信曾经抛弃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会救赎自己,所以,她不抱任何希望,所以,玛丝洛娃“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而这一笑,让人对这个曾经单纯善良美丽活泼的姑娘产生同情,思索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并且也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16.从《复活(节选)》一文中看,你认为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
【答案】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先确定自己的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首先要理解“复活”的含义,“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即玛丝洛娃能从现在这种麻木不仁、游戏风尘而“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的自甘堕落的状态,重新变回在农场里那个天真无邪、心底纯洁善良的女孩。从节选部分来看,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容易被拯救,她对过去的事反复强调“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仿佛已经完全忘记了导致自己堕入可悲命运的缘由正是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并抛弃的过去;面对聂赫留朵夫时,“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想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现实的好处,对于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完全不在意,只顾着拿钱,对聂赫留朵夫所谓“请求你的饶恕”的话表示“您的话真怪”“鄙夷不屑”,似乎她已经彻底堕落,再也不记得曾经的自己,也不打算再回到过去的自己了。但我们也应该关注玛丝洛娃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她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可见,她其实并非真正忘记了那件事,但那件事对她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因而她不怎么愿意回想,“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可见,她的心灵并没有真正的麻木不仁,恰恰是因为她对过去被伤害的记忆太深刻了,才选择了“遗忘”“无视”的方式来对抗这种痛苦,而她的心灵仍旧敏感。因此,聂赫留朵夫想要“唤醒”她的做法是完全可能成功的,只要能够打开她封闭的心灵,她就仍有可能“复活”。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点评】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
17.“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复活》中此处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这是聂赫留朵夫眼里的玛丝洛娃,“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时隔多年,聂赫留朵夫仍然熟悉玛丝洛娃的表情,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注意筛选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和侧面烘托的部分,分析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18.如何理解《复活》中“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答案】此处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镇定和智慧。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结合需要分析的语句的上下文语境去思考。题目要求回答:如何理解“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这句话。面对副典狱长的质疑,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后镇定自若地回答,而且他回答的话“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即便说了“什么也听不见”,言下之意就没有必要说了,这正是他智慧的表现。总之,这句话表现了他的镇定和智慧。
故答案为:此处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镇定和智慧。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9.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复活》
【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他在读大学时是一个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纯洁青年,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变成了“堕落的、定型的自私自利者。”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只扔下一百卢布就把她抛弃了,造成她一生的悲剧。本文中在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在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多次探监,了解到大量冤案;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罪犯;在自己的庄园,他看到了地主贵族的特权给人民造成的贫困;在和普通农民的接触中,他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和马车夫的谈话,又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改革后的农民带来的灾难。聂赫留朵夫不仅认清了自己近些年的堕落,更认清了社会现实各方面的黑暗。这一切使他的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最后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但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历程是步履艰难的。他打算同玛丝洛娃结婚,最初抱着一种赎罪心理,接着又产生了施恩于人的骄傲;他打算降低土地的租金,以减轻农民的苦难,但又怕影响自己的生活,他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矛盾。最后,他放弃舒适的生活,跟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婚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完成了自己的“复活”。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20.如何理解《复活》文中的对话描写。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答案】此处的对话描写,说明监狱里还有其他探监的人,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描写的能力。
材料中出现了三处语言描写,分别涉及三个任务,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还原故事场景,增强了小说真实性。
故答案为:此处的对话描写,说明监狱里还有其他探监的人,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复活》复习效果回头看(三)
一、单选题
1.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
第二组:《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
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
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
A.凡人小事 悦读生活 走进诸子 我思我在
B.生活浪花 阅读生活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C.生活浪花 悦读生活 百家争鸣 课前演讲
D.凡人小事 阅读生活 思想火花 课前演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B.“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
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下列破折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应该赞扬你的母亲——伟大的中国!
B.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
D.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们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二、语言表达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5.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
三、名著导读
6.《复活》“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此处玛丝洛娃为什么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四、问答题
7.下列《复活》中节选的文字表现了玛丝洛娃怎样的特点?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8.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器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简要分析《复活》中这段文字如何刻画玛丝洛娃这个人物形象的,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复活》中这段文字,玛丝洛娃的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10.阅读《复活(节选)》中的段落,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聂赫留朵夫什么样的性格与心理。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11.阅读《复活》选段,完成下题。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怎样理解“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这句话?
1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选段,思考玛丝洛娃见到了曾经的情人,产生了“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的想法,为什么?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13.理解《复活》中“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句话的含义。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令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14.从《复活》文中看,你认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5.15.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复活》中最后一句玛丝洛娃“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从《复活(节选)》一文中看,你认为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
17.“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复活》中此处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8.如何理解《复活》中“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19.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复活》
20.如何理解《复活》文中的对话描写。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
第一组都是写人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第二组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后者更具情感色彩;第三组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进诸子”更准确;第四组时评,我思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概括就是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将其共同特点概括出来。答题时,要注意每一组文章的共性。在其共性的基础上,概括出共同特点。然后在辨析词语的基础上,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考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表达中的停顿和特殊的语气语义。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A项,“伟大的中国”是对“你的母亲”的解释说明;B选项,“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是对“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的解释说明;C项,“两条板凳”与“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之间是话题转换关系,从板凳的数量转换到对屋子大小的情况介绍;D项,“一点光,一点热”是对“一点点恩泽”的解释说明。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4.【答案】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点评】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
5.【答案】认同。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 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审题,要求写一个议论片段的小作文。先表明观点“是否认同这个评价?”,然后说明原因,即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展开分析论证。
聂赫留朵夫在小说中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性格特点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精神的“复活”。他的复活,不仅仅是忏悔和批判,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经过理性的思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提出改革,他的复活中蕰含着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茫!
故答案为:认同。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 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这类微写作作文题,注意以下三方面:(一)审题能力,小作文的材料中,往往隐含了若干个写作要求,如手法、人称、重点篇幅等,如不细心审读,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二)谋篇布局能力,小作文是片段性作文,而非篇章,虽如此,但不能一味忽略结构的完整性。一篇小作文如果能够做到结构完整、前后照应,则效果会更好。(三)联想与想象能力,想象力是指综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联想和想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考生要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各种方式。联想有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层递联想等。想象有再造想象(或称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只有适当运用联想的方式,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想;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叙述、描写才能生动形象。
6.【答案】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玛丝洛娃来说,已不是她曾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现在的他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此时站在面前的人和玛丝洛娃记忆中的样子截然不同,她一时无法辨认出来。
故答案为: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玛丝洛娃来说,已不是她曾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现在的他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答案】玛丝洛娃依然带着“熟悉的温顺表情”,说明这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没有认出他来”一方面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玛丝洛娃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段关于玛丝洛娃的形象描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其中“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是神态描写,这种“熟悉的温顺表情”表明玛丝洛娃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是一种神态描写,“惊讶”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却没有认出他来”也说明玛丝洛娃内心排斥那段记忆,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依然带着“熟悉的温顺表情”,说明这曾经是一个温柔的姑娘;“没有认出他来”一方面说明聂赫留朵夫变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玛丝洛娃不想保留那段回忆。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答案】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厌恶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原文“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描写了玛丝洛娃的鬈发、脸、眼睛等,这是属于肖像描写;“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显得特别有神”,写出了这位姑娘的可爱、镇定、眼睛有神的特征,让人见了她觉得喜欢她,作者这样写这位姑娘让人们见了不讨厌她,进而引起人们对她的的同情。
故答案为: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厌恶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9.【答案】动作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处情节写玛丝洛娃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而聂赫留朵夫经过思想斗争,仍想求她宽怨。玛丝洛娃的动作描写“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说明她的心思不在听他说话,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而只在乎他那只手里攥着的钱;“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中“伸过去”“抓住”“塞”这一连串的动作,体现了玛丝洛娃急于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生活状态,生存下去是她本能的追求,而爱情离她很遥远。
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真实的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0.【答案】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往事,力求说服玛丝洛娃相信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其实也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面对玛丝洛娃对自己的不信任,他再次陈述心志,表达自己赎罪的愿望,希望能让玛丝洛娃相信自己。“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面对玛丝洛娃的目光,他“不敢开口了”,这反映出他性格的懦弱,他曾爱过她,却又抛弃了她,导致她最后堕落为妓女。而今他发现自己的罪过,想要弥补,但他曾经给她造成的伤害是那么深,以至于玛丝洛娃用“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意识到自己所犯罪过之深重,感到自责,因而也觉得乞求宽恕和赎罪的话说不出口了。尽管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内心是真诚地感到自责与忏悔的,因此才迈出了拯救玛丝洛娃,也是拯救他自己灵魂的这一步。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再次提起往事,力求说服玛丝洛娃相信他。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其实也是为了表现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1.【答案】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作用和重要情节的作用,需要结合文章中心、主旨。选段出自《复活》中的一个场景,分析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作品的中心进行分析。赫留朵夫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面对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完全可以装作不认识,不知道,或者是略微尽心给些钱帮助就可以,但是没必要非得陪着去吃苦,还想娶了她。但是聂赫留朵夫清醒过来的灵魂不答应,不这样做,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犯下的错误,必须自己去承担,那样他的心理压力才会小一些。所以,聂赫留朵夫首先是为了良心的安宁而做。其次,拯救玛丝洛娃,其实是聂赫留朵夫的一种赎罪行为,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到信仰的角度。自己犯了错,必须自己弥补,这样才会得到神灵的宽恕。可以说,他一方面在拯救玛丝洛娃,一方面也在进行自己的人生修行。从灵魂角度来说,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候的错误已经让他的灵魂蒙上了污尘,所以,他必须借赎罪的机会,重新擦拭自己的灵魂,以求灵魂的安宁。选段中“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说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拯救玛丝洛娃也是他自己精神复活的重要一步。这也正好切中了“复活”的主旨思想。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2.【答案】玛丝洛娃不相信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自己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她对社会感到绝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内容的能力。考生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当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再次重逢时,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她不相信聂赫留朵夫对她的同情和忏悔,不相信他会愧疚,会赎罪,这也是玛丝洛娃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后对社会感到的极度绝望,不再相信的体现。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不相信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的贵族会愧疚,会赎罪,自己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她对社会感到绝望。
【点评】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13.【答案】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写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丧失生命”指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是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独白。根据前文语境,他带着愧疚和赎罪来见玛丝洛娃,却看到她已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他要了十个卢布,他亲眼看到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理解关键词“丧失生命”,是说玛丝洛娃失去的不是通常意义的生命,而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通过聂赫留朵夫来感受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故答案为: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写玛丝洛娃的堕落和不幸,“丧失生命”指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4.【答案】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在作品中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转变的历程。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通过宗教上的忏悔,他寻找了各方面的关系,为马斯洛娃减轻刑罚,并最后要求与其结婚。可见,其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拯救。同时,他身为一个贵族,意识到了阶级帝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冤屈,从某种侧面也反应了作者本人的心理历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故答案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5.【答案】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考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中心主题;其次,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能够正确把握,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语句的作用。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一个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亲眼看到自己一手制造的罪恶如何改变了单纯善良美丽活泼的玛丝洛娃的一生,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知道她无罪,所以他要拯救玛丝洛娃,“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而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坎坷的经历让她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和蔑视的情绪,见了聂赫留朵夫,她内心掀起了波澜,但她不相信曾经抛弃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会救赎自己,所以,她不抱任何希望,所以,玛丝洛娃“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而这一笑,让人对这个曾经单纯善良美丽活泼的姑娘产生同情,思索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并且也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16.【答案】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先确定自己的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首先要理解“复活”的含义,“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即玛丝洛娃能从现在这种麻木不仁、游戏风尘而“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的自甘堕落的状态,重新变回在农场里那个天真无邪、心底纯洁善良的女孩。从节选部分来看,玛丝洛娃似乎并不容易被拯救,她对过去的事反复强调“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仿佛已经完全忘记了导致自己堕入可悲命运的缘由正是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并抛弃的过去;面对聂赫留朵夫时,“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想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现实的好处,对于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完全不在意,只顾着拿钱,对聂赫留朵夫所谓“请求你的饶恕”的话表示“您的话真怪”“鄙夷不屑”,似乎她已经彻底堕落,再也不记得曾经的自己,也不打算再回到过去的自己了。但我们也应该关注玛丝洛娃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她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可见,她其实并非真正忘记了那件事,但那件事对她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因而她不怎么愿意回想,“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可见,她的心灵并没有真正的麻木不仁,恰恰是因为她对过去被伤害的记忆太深刻了,才选择了“遗忘”“无视”的方式来对抗这种痛苦,而她的心灵仍旧敏感。因此,聂赫留朵夫想要“唤醒”她的做法是完全可能成功的,只要能够打开她封闭的心灵,她就仍有可能“复活”。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本文写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她这时候还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见到了聂赫留朵夫这个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连最起码的谴责都没有。令人惊讶的是她还向聂赫留朵夫讨了十卢布。但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监仍然有效,他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想起她不愿回想的往事,诸如聂赫留朵夫为她打开的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聂赫留朵夫难以理解的残酷,她遭受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使她觉得将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唯其痛苦,才说明她没有彻底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点评】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
17.【答案】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这是聂赫留朵夫眼里的玛丝洛娃,“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时隔多年,聂赫留朵夫仍然熟悉玛丝洛娃的表情,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温顺印象深刻。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注意筛选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和侧面烘托的部分,分析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18.【答案】此处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镇定和智慧。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结合需要分析的语句的上下文语境去思考。题目要求回答:如何理解“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这句话。面对副典狱长的质疑,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后镇定自若地回答,而且他回答的话“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即便说了“什么也听不见”,言下之意就没有必要说了,这正是他智慧的表现。总之,这句话表现了他的镇定和智慧。
故答案为:此处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镇定和智慧。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19.【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他在读大学时是一个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纯洁青年,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变成了“堕落的、定型的自私自利者。”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后,只扔下一百卢布就把她抛弃了,造成她一生的悲剧。本文中在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在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上诉的过程中,他多次探监,了解到大量冤案;他看到了沙俄官僚的昏庸、凶残,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罪犯;在自己的庄园,他看到了地主贵族的特权给人民造成的贫困;在和普通农民的接触中,他感到他们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和马车夫的谈话,又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改革后的农民带来的灾难。聂赫留朵夫不仅认清了自己近些年的堕落,更认清了社会现实各方面的黑暗。这一切使他的思想感情与贵族上流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最后他突破了贵族思想的局限,谴责贵族阶级,否定贵族传统观念,放弃贵族特权,跟自己的阶级决裂。但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历程是步履艰难的。他打算同玛丝洛娃结婚,最初抱着一种赎罪心理,接着又产生了施恩于人的骄傲;他打算降低土地的租金,以减轻农民的苦难,但又怕影响自己的生活,他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矛盾。最后,他放弃舒适的生活,跟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婚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完成了自己的“复活”。
故答案为: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20.【答案】此处的对话描写,说明监狱里还有其他探监的人,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描写的能力。
材料中出现了三处语言描写,分别涉及三个任务,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还原故事场景,增强了小说真实性。
故答案为:此处的对话描写,说明监狱里还有其他探监的人,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