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基础试炼(一)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倾斜 坚韧 残忍 白浪涛天
B.仓皇 喉咙 淌血 残缺不全
C.鱼钩 褐色 船梢 年轻力壮
D.辨认 猖狂 船桨 波涛汹涌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A项,“白浪涛天”应写作“白浪滔天”。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二、语言表达
2.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
【答案】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
故答案为: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前,“人设”从动漫中的“人物形象设定”,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并逐渐成为网络常用语,指某人的社会形象。可以说, ,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有凸显性格特点的,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有突出人物品质的,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有强调生活态度的, ;还有侧重社会角色的,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 既是自我期许, 。
【答案】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也是自我评价)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空,后文有关联词“还是”,前文需要用“无论”呼应,根据前文“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可知应填“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第二空,前文是“有凸显性格特点的,比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有突出人物品质的,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根据上下文中各种人设词语,以及前面“生活态度”一词,可以填“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等,所填人设内容与生活态度有关即可;第三空,据前文“既是自我期许”可知,应用“他人和社会”呼应“自我”,“也是”呼应“既是”,此空应填“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回答成“也是自我评价”也可。
故答案为: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②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③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也是自我评价)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4.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个字。
【答案】【示例】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如头发、眼睛、鼻梁、胡须等。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 结合《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海明威头像。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如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切等。
故答案为:【示例】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三、现代文阅读
(2022高二上·南平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没错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啤酒罐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作品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也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的人生哲理。
C.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D.选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6.小男孩马诺林的“哭”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小说以“老人梦见狮子”结束全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用意?
【答案】5.C
6.①对自己未能和老人在一起助他一臂之力致使他经受诸多磨难的心疼。②对老人历尽磨难才得到的战利品竟被鲨鱼啃噬的只剩残骸的痛惜③对老人在历经84天的凄惶失意和艰苦考验后所换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的同情。
7.①狮子在这里象征永不放弃的精神,写老人梦见狮子是对老人的赞扬和文章主题的凸显。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③情节结构上首尾呼应。④从效果上看,海明威借用这个象征作为全篇的结束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知识点】名篇;老人与海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
⑶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5.本题综合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BD无误。C.“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有误,“凶猛”“强悍”这一分析不准确,由“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等句子可知,老人能把鱼的残骸带上岸非常不容易,可他仍愿意把鱼头送给佩德里科,这一内容展示的是老人善良、敦厚的美德。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马诺林的第一次哭出现在第一段“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此处,马诺林是在看到老人伤痕累累的双手后哭的,老人在捕鱼时历经磨难,可马诺林却不能和他一起战斗,不能助他一臂之力,表现了他的伤心、自责、心疼。
“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对。没错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这些句子使我们知道,老人历经磨难才捕获了一条大鱼,可是这条鱼并没有顺利上岸,而是被鲨鱼啃食得只剩骸骨,马诺林的哭是对老人没能顺利将战利品带回来的痛惜。
老人为了捕鱼,在海上整整漂流了84天,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鱼,可是它却被鲨鱼啃噬干净,“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而鲨鱼对老人而言,“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因此,马诺林心疼老人在历经磨难后却经历了更大的失望。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该作围绕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写老人梦见狮子是对老人的赞扬和文章主题的凸显。
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且文中共有五处地方提到,这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情节并不突兀。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而首尾各提到狮子,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借用这个象征作为全篇的结束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梢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尽量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地,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他看得见它们的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这是两条气味难闻的讨厌的鲨鱼,是吃腐烂东西的,又是凶残嗜杀的。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桨或者船舵。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他要扎的只是肉,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怎么啦?”老头儿说着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这一次戳进去很容易,他觉得鲨鱼的软骨断了。老头儿又把桨翻了一个身,把刀放在鲨鱼的两颚中间,想把它的嘴撬开。他把刀子绞了又绞,当鲨鱼嘴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去,去,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
老头儿擦了一擦他的刀片,把桨放下。然后他系上帆脚绳,张开了帆,把船顺着原来的航线驶去。
“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
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边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真是一场梦,他想。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喀嚓一声折断了。
老头儿只管去掌他的舵,连看也不看那条大鲨鱼,它慢慢地沉到水里去,最初还是原来那么大,然后渐渐小下去,末了只有一丁点儿了。这种情景老头儿一向是要看得入迷的,可是现在他望也不望一眼。
“我还有鱼钩呢,”他说,“但是那没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他又把手泡在水里。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天上的风刮得比先前大了些,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从老人的视角描写景物,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海面的阔大无边,用以烘托老人个体生命的渺小。
B.第五段中“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这句话内容丰富,既交代了老人之前已与鲭鲨搏斗过,也写这两条鲨鱼的狡猾。
C.小说中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一个人面对大海和鲨鱼,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地抗争。
D.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写老人与鲨鱼的两次搏斗,一详一略;节选部分前后照应,结构也比较完整。
9.请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②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
10.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答案】8.A
9.①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②写出了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更能表现老人勇于搏斗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0.①通过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②通过与鲨鱼搏斗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③通过老人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对比的手法”错。这段景物描写没有对比。原文是“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并非把“船”“帆”“烟”和“飞鱼”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句子是在老人稍微休息一下,补充体力的时候,“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发出的喊叫。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用“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比喻看见鲨鱼时那种痛苦的感受,表明鲨鱼的凶残给老人留下的痛苦印象很深刻;用“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写出老人下意识的感受,写出鲨鱼来的太突然。此句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第二句用来形容犁头鲨奔向大鱼的情景。“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运用比喻,用猪奔向猪槽吃食来形容鲨鱼的贪婪;用“奔”写出鲨鱼的凶猛;用“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形容鲨鱼的巨大和凶狠。
故答案为: ①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②写出了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更能表现老人勇于搏斗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
塑造老人的形象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本文的侧面描写是通过景物描写,如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文章开头描写海面环境,“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出海面的辽阔,更衬托出老人的孤独;结尾描写“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人毅然决然地与鲨鱼搏斗,要守护住他的大鱼,并坚信“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及乐观态度。正面直接描写老人同鲨鱼搏斗的动作,表现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如“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老人仿佛不慌不忙地同鲨鱼搏斗,他的经验已经十分老道,表现出老人的勇敢和不屈。语言、心理描写如“‘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这段自言自语的语言或者说心理描写,是在老人又一次打死了两条鲨鱼之后的感受,鲨鱼撕去了好多鱼肉,老人感到心疼,但他不能放弃,仍旧需要时刻准备好迎接下一批鲨鱼的到来,这段描写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
故答案为: ①通过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②通过与鲨鱼搏斗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③通过老人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13.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1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1.B
12.D
13.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14.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1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答案为: B。
12.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故答案为: D。
1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故答案为: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1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着又哭了起来。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位于哈瓦那东约五英里处,为哈瓦那的郊区,有海滨浴场。)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瓶落、摇摆。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①,”侍者说,“Eshark②。”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③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注】①西班牙语:鲨鱼。②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③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15.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是小说《老人与海》的最后一个章节,几乎全部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简洁、明快、直白、有力的写作风格。21
B.圣地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那么意义也许并不在失败与否,而在于抗争本身。w
C.“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圣地亚哥这句话既是对海岸警卫队搜寻结果的回应,也表达出他意识到人和自然界相比的渺小,对与自然斗争中经历的失败的无奈与颓丧。
D.圣地亚哥和马林诺谈到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说明他在小男孩的坚持下也重新鼓舞起了斗志,这和他尽管一无所获,但是绝不轻易认输的性格是一致的。
16.小说写两个游客对大马林鱼骨骸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7.小男孩马林诺对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及人格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丰富和深化了老渔夫这一形象的精神内涵。根据文段内容,试列举能够显示这一点的具体情节。
18.小说以“老人正梦见狮子”这样的语句结束,请分析结尾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15.C
16.游客错误理解了侍者的话,说明大马林鱼身形巨大,也印证了圣地亚哥与之搏斗之艰难。大马林鱼仅剩骨骸,没有了价值,“仅仅是垃圾”,也从侧面表现了圣地亚哥虽然战胜了大马林鱼,却仍然败在了群鲨的嘴下,这样的结果具有一种悲壮的效果。游客们悠闲而无知的对话和老渔民圣地亚哥必须靠着和海洋的搏斗而求生的命运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圣地亚哥的拼搏的意义。大马林鱼骨骸在游客眼中显示出来的美感,也对圣地亚哥的拼搏赋予了美学上的意义。
17.两次写到小男孩马林诺为老人哭泣。马林诺为老人准备咖啡和为咖啡加热。马林诺守护老人睡眠,并不让别人去打扰他。马林诺否认老人被打败了。马林诺坚持继续跟随老人学习打鱼。马林诺要老人养好伤病。
18.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有五处地方提到,也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因此在这里出现并不显得突兀。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起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题干,再从文本中筛选相关的情节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5.C.“对与自然斗争中经历的失败的无奈与颓丧”错,老人有人类渺小的感受,并没有无奈与颓丧。故答案为:C。
16.“‘那是什么?’……‘Tiburon”……‘Eshar’……‘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我也不知道’”,侍者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旅游者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游客错误理解了侍者的话,说明大马林鱼身形巨大,也印证了圣地亚哥与之搏斗之艰难,而这种误解恰恰是对老人的赞美;大马林鱼仅剩骨骸,没有了价值,“仅仅是垃圾”,也从侧面表现了圣地亚哥虽然战胜了大马林鱼,却仍然败在了群鲨的嘴下,这样的结果具有一种悲壮的效果。那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且被误认为是“鲨鱼”,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但虽然结果是一无所获,而过程却不可遗忘,借助旅游者的赞美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这一人生哲理,后文又写到“老人正梦见狮子”,此处的“一无所有”与“梦见狮子”形成对比,表现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游客们悠闲而无知的对话和老渔民圣地亚哥必须靠着和海洋的搏斗而求生的命运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圣地亚哥的拼搏的意义。“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大马林鱼骨骸在游客眼中显示出来的美感,也对圣地亚哥的拼搏赋予了美学上的意义。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瓶落、摇摆。
17.“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孩子说着又哭了起来”,两次写到小男孩马林诺为老人哭泣。“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马林诺为老人准备咖啡和为咖啡加热。“谁都别去打扰他”“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马林诺守护老人睡眠,并不让别人去打扰他。“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马林诺否认老人被打败了。“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马林诺坚持继续跟随老人学习打鱼。“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把这个也养养好”“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马林诺要老人养好伤病。
18.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文中共有五处地方提到,这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情节并不突兀。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起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基础试炼(一)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倾斜 坚韧 残忍 白浪涛天
B.仓皇 喉咙 淌血 残缺不全
C.鱼钩 褐色 船梢 年轻力壮
D.辨认 猖狂 船桨 波涛汹涌
二、语言表达
2.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前,“人设”从动漫中的“人物形象设定”,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并逐渐成为网络常用语,指某人的社会形象。可以说, ,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有凸显性格特点的,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有突出人物品质的,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有强调生活态度的, ;还有侧重社会角色的,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 既是自我期许, 。
4.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
(2022高二上·南平期中)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没错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啤酒罐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作品结尾写露台饭店来的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也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的人生哲理。
C.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D.选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6.小男孩马诺林的“哭”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小说以“老人梦见狮子”结束全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梢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尽量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地,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他看得见它们的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这是两条气味难闻的讨厌的鲨鱼,是吃腐烂东西的,又是凶残嗜杀的。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桨或者船舵。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他要扎的只是肉,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怎么啦?”老头儿说着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这一次戳进去很容易,他觉得鲨鱼的软骨断了。老头儿又把桨翻了一个身,把刀放在鲨鱼的两颚中间,想把它的嘴撬开。他把刀子绞了又绞,当鲨鱼嘴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去,去,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
老头儿擦了一擦他的刀片,把桨放下。然后他系上帆脚绳,张开了帆,把船顺着原来的航线驶去。
“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
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边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真是一场梦,他想。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喀嚓一声折断了。
老头儿只管去掌他的舵,连看也不看那条大鲨鱼,它慢慢地沉到水里去,最初还是原来那么大,然后渐渐小下去,末了只有一丁点儿了。这种情景老头儿一向是要看得入迷的,可是现在他望也不望一眼。
“我还有鱼钩呢,”他说,“但是那没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他又把手泡在水里。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天上的风刮得比先前大了些,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从老人的视角描写景物,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海面的阔大无边,用以烘托老人个体生命的渺小。
B.第五段中“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这句话内容丰富,既交代了老人之前已与鲭鲨搏斗过,也写这两条鲨鱼的狡猾。
C.小说中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一个人面对大海和鲨鱼,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地抗争。
D.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写老人与鲨鱼的两次搏斗,一详一略;节选部分前后照应,结构也比较完整。
9.请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②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
10.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13.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1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满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着又哭了起来。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个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自言自语,对着海说话了。“我很想念你,”他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位于哈瓦那东约五英里处,为哈瓦那的郊区,有海滨浴场。)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还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瓶落、摇摆。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①,”侍者说,“Eshark②。”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③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注】①西班牙语:鲨鱼。②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③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15.下列对文段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选文段是小说《老人与海》的最后一个章节,几乎全部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简洁、明快、直白、有力的写作风格。21
B.圣地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那么意义也许并不在失败与否,而在于抗争本身。w
C.“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圣地亚哥这句话既是对海岸警卫队搜寻结果的回应,也表达出他意识到人和自然界相比的渺小,对与自然斗争中经历的失败的无奈与颓丧。
D.圣地亚哥和马林诺谈到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说明他在小男孩的坚持下也重新鼓舞起了斗志,这和他尽管一无所获,但是绝不轻易认输的性格是一致的。
16.小说写两个游客对大马林鱼骨骸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7.小男孩马林诺对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及人格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丰富和深化了老渔夫这一形象的精神内涵。根据文段内容,试列举能够显示这一点的具体情节。
18.小说以“老人正梦见狮子”这样的语句结束,请分析结尾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书写能力。A项,“白浪涛天”应写作“白浪滔天”。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答案】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
故答案为: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
3.【答案】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也是自我评价)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空,后文有关联词“还是”,前文需要用“无论”呼应,根据前文“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可知应填“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第二空,前文是“有凸显性格特点的,比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有突出人物品质的,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根据上下文中各种人设词语,以及前面“生活态度”一词,可以填“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等,所填人设内容与生活态度有关即可;第三空,据前文“既是自我期许”可知,应用“他人和社会”呼应“自我”,“也是”呼应“既是”,此空应填“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回答成“也是自我评价”也可。
故答案为: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②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③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也是自我评价)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4.【答案】【示例】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如头发、眼睛、鼻梁、胡须等。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体现海明威“硬汉”的精神、气质。 结合《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海明威头像。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的隐性要求,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如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切等。
故答案为:【示例】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硬汉”的真实写照吗?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答案】5.C
6.①对自己未能和老人在一起助他一臂之力致使他经受诸多磨难的心疼。②对老人历尽磨难才得到的战利品竟被鲨鱼啃噬的只剩残骸的痛惜③对老人在历经84天的凄惶失意和艰苦考验后所换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的同情。
7.①狮子在这里象征永不放弃的精神,写老人梦见狮子是对老人的赞扬和文章主题的凸显。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③情节结构上首尾呼应。④从效果上看,海明威借用这个象征作为全篇的结束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知识点】名篇;老人与海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关系、环境特征等,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选出恰当的答案。
⑶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5.本题综合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BD无误。C.“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有误,“凶猛”“强悍”这一分析不准确,由“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等句子可知,老人能把鱼的残骸带上岸非常不容易,可他仍愿意把鱼头送给佩德里科,这一内容展示的是老人善良、敦厚的美德。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马诺林的第一次哭出现在第一段“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此处,马诺林是在看到老人伤痕累累的双手后哭的,老人在捕鱼时历经磨难,可马诺林却不能和他一起战斗,不能助他一臂之力,表现了他的伤心、自责、心疼。
“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对。没错的。是后来才吃败仗的”“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这些句子使我们知道,老人历经磨难才捕获了一条大鱼,可是这条鱼并没有顺利上岸,而是被鲨鱼啃食得只剩骸骨,马诺林的哭是对老人没能顺利将战利品带回来的痛惜。
老人为了捕鱼,在海上整整漂流了84天,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鱼,可是它却被鲨鱼啃噬干净,“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而鲨鱼对老人而言,“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因此,马诺林心疼老人在历经磨难后却经历了更大的失望。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该作围绕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写老人梦见狮子是对老人的赞扬和文章主题的凸显。
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且文中共有五处地方提到,这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情节并不突兀。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而首尾各提到狮子,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借用这个象征作为全篇的结束语,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答案】8.A
9.①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②写出了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更能表现老人勇于搏斗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0.①通过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②通过与鲨鱼搏斗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③通过老人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对比的手法”错。这段景物描写没有对比。原文是“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并非把“船”“帆”“烟”和“飞鱼”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句子是在老人稍微休息一下,补充体力的时候,“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发出的喊叫。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用“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比喻看见鲨鱼时那种痛苦的感受,表明鲨鱼的凶残给老人留下的痛苦印象很深刻;用“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写出老人下意识的感受,写出鲨鱼来的太突然。此句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第二句用来形容犁头鲨奔向大鱼的情景。“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运用比喻,用猪奔向猪槽吃食来形容鲨鱼的贪婪;用“奔”写出鲨鱼的凶猛;用“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形容鲨鱼的巨大和凶狠。
故答案为: ①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②写出了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更能表现老人勇于搏斗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
塑造老人的形象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本文的侧面描写是通过景物描写,如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文章开头描写海面环境,“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出海面的辽阔,更衬托出老人的孤独;结尾描写“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人毅然决然地与鲨鱼搏斗,要守护住他的大鱼,并坚信“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及乐观态度。正面直接描写老人同鲨鱼搏斗的动作,表现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如“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老人仿佛不慌不忙地同鲨鱼搏斗,他的经验已经十分老道,表现出老人的勇敢和不屈。语言、心理描写如“‘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这段自言自语的语言或者说心理描写,是在老人又一次打死了两条鲨鱼之后的感受,鲨鱼撕去了好多鱼肉,老人感到心疼,但他不能放弃,仍旧需要时刻准备好迎接下一批鲨鱼的到来,这段描写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
故答案为: ①通过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②通过与鲨鱼搏斗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③通过老人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答案】11.B
12.D
13.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14.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第一步,浏览选项,标考查点。把与“艺术特色”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画出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的名称。第二步,回归原文,寻找对应。注意选项带出的要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对比排除,确定答案。根据“原文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原文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艺术特色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1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答案为: B。
12.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故答案为: D。
1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故答案为: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1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答案】15.C
16.游客错误理解了侍者的话,说明大马林鱼身形巨大,也印证了圣地亚哥与之搏斗之艰难。大马林鱼仅剩骨骸,没有了价值,“仅仅是垃圾”,也从侧面表现了圣地亚哥虽然战胜了大马林鱼,却仍然败在了群鲨的嘴下,这样的结果具有一种悲壮的效果。游客们悠闲而无知的对话和老渔民圣地亚哥必须靠着和海洋的搏斗而求生的命运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圣地亚哥的拼搏的意义。大马林鱼骨骸在游客眼中显示出来的美感,也对圣地亚哥的拼搏赋予了美学上的意义。
17.两次写到小男孩马林诺为老人哭泣。马林诺为老人准备咖啡和为咖啡加热。马林诺守护老人睡眠,并不让别人去打扰他。马林诺否认老人被打败了。马林诺坚持继续跟随老人学习打鱼。马林诺要老人养好伤病。
18.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有五处地方提到,也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因此在这里出现并不显得突兀。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起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题干,再从文本中筛选相关的情节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5.C.“对与自然斗争中经历的失败的无奈与颓丧”错,老人有人类渺小的感受,并没有无奈与颓丧。故答案为:C。
16.“‘那是什么?’……‘Tiburon”……‘Eshar’……‘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我也不知道’”,侍者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旅游者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游客错误理解了侍者的话,说明大马林鱼身形巨大,也印证了圣地亚哥与之搏斗之艰难,而这种误解恰恰是对老人的赞美;大马林鱼仅剩骨骸,没有了价值,“仅仅是垃圾”,也从侧面表现了圣地亚哥虽然战胜了大马林鱼,却仍然败在了群鲨的嘴下,这样的结果具有一种悲壮的效果。那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且被误认为是“鲨鱼”,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但虽然结果是一无所获,而过程却不可遗忘,借助旅游者的赞美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这一人生哲理,后文又写到“老人正梦见狮子”,此处的“一无所有”与“梦见狮子”形成对比,表现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游客们悠闲而无知的对话和老渔民圣地亚哥必须靠着和海洋的搏斗而求生的命运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圣地亚哥的拼搏的意义。“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大马林鱼骨骸在游客眼中显示出来的美感,也对圣地亚哥的拼搏赋予了美学上的意义。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气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瓶落、摇摆。
17.“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孩子说着又哭了起来”,两次写到小男孩马林诺为老人哭泣。“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马林诺为老人准备咖啡和为咖啡加热。“谁都别去打扰他”“叫他们别去打扰圣地亚哥,我就回来”“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马林诺守护老人睡眠,并不让别人去打扰他。“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马林诺否认老人被打败了。“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马林诺坚持继续跟随老人学习打鱼。“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把这个也养养好”“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马林诺要老人养好伤病。
18.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狮子在《老人与海》中具有独特地位,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文中共有五处地方提到,这与小说中提到老人在非洲的经历有关,情节并不突兀。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虽然小说在情节内容上对狮子并没有过多渲染,但是狮子却将老人在小说中的心理过程贯穿了起来,并成为一种意象。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文章结尾写到狮子,也有胜利的象征,是说明了虽然老人的鱼被吃光了,但他从不灰心的精神依然说明他是胜利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