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进阶测试(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进阶测试(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6:19:4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进阶测试(一)
一、单选题
1.读课文《老人与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待海洋,和平相处!
C.老人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
D.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即使他是一个捕鱼人
【答案】C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老人虽然表面上是失败了,但是他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所以不能说老人失败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黏液 杯盘狼藉 哀声叹气 坐收渔人之利
B.吞噬 皮开肉绽 水泄不通 无所不用其及
C.榫头 甘拜下风 集思广益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残骸 各行其事 相辅相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A项"哀"应为"唉",B项"及"应为"极",D项"事"应为"是"
【点评】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字和四字词语中容易写错的字,区分它们的具体意思,多做些这方面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就能提高做这类题的效率。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残酷的厮杀和死亡。这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战争的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
《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有厌战思想,还有青年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使他们身心受创,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小说”的总结性作品。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圣地亚哥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摆脱病痛时,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选择了死亡。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
,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
B.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信念参加了战争。
C.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
D.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
4.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开头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冒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目工作有四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新和渠道新。
B.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C.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3.C
4.D
5.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并不是失去生命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冒号,先判断文章中冒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冒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可在“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后加“的理念”;二是语序不当,“一些”应放在“进步的”之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答案为:C。
4.D项,表示总结上文。A、B、C三项和第一段中的冒号都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故答案为:D。
5.①处,根据横线前的“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知,此处应填海明威的行为,结合后文的“‘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可知,此处应将海明威和“硬汉”形象联系起来,故此处可填“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面的“而是失去”可知,此处可填“不是失去……”,再结合横线前面的“他选择了死亡”可知,此处可填“并不是失去生命”之类的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但是正好靠它来把这鱼掩回去。
“我觉得好过多了。再兜两三圈,我就能逮住它。”他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2-1-c-n-j-y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这句话内涵丰富,既通过比较表现鱼尾之大从而证实鱼很大,还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文中老人反复说“试一下”,却不给人拖沓之感,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
C.小说中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以“像云彩般扩散开来”说明血流得多,连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色彩鲜明。
D.小说中写老人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和毅力与大鱼周旋,最终捕获大鱼,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7.小说在塑造老人形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8.小说中对老人有“他”“我”“你”三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C
7.①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②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③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8.①“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②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此外还有侧面描写和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这三种称呼的作用,再分析不断变化对于内容、结构、主旨、读者效果的好处。
6.C.“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说法不当。“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用来比喻黑魆魆的鱼血。故答案为:C。
7.由原文“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可知,鱼的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庞大的身躯,巨大的胸鳍大张着,描写的鱼的巨大。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由原文“‘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可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老人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又感到头晕。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由原文“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可知,“你永远行的”“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这些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8.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运用“他”叙述,客观的描绘了老人的状态,“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我该扎进它的心脏”是老人的心理独白,“‘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所以“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老人此时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嘴里干得又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可见“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叙述人称从“你”到“他”,再到“我”,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风(节选)
莫言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
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
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爷爷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到很新奇,很惶惑,很幸福又很痛苦。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时代就像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爷爷用他的手臂推着我的肉体,用他的歌声推着我的灵魂,一直向前走。
“爷爷,你唱的什么?”我捕捉着爷爷唱出的最后一个尾音,一直等到它变成一种感觉消逝在茵茵绿草叶梢上时,才迷惘地问。
“瞎唱呗”爷爷说。
夜宿的鸟儿从草丛中飞起来,在半空中嘹亮地叫着。田野顷刻变得生气勃勃。
“到了吗,爷爷?”
“噢。”
……
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好香。吃过蚂蚱后,爷爷支起一个凉棚让我钻进去,我睡了一大觉,草甸子里夹杂着野花香气的热风吹得我满身是汗。爷爷已经把草捆成四大捆,全背到了河堤上,小车也推上了河堤。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也盯着我,我赶紧回过头,下死劲拉车。
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
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结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
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枝枝地凸起来。风把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②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刺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文本二: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对歌声的描写,写出了爷爷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我”对歌声的感受:既新奇又惶惑,既幸福又痛苦。
B.文本一中“淡淡地说”“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等细节描写都可以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
C.文本一中“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D.文本二中“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行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对归航的渴盼。
10.两篇小说在叙述上各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节选文本无论是写爷爷与龙卷风的抗争,还是写桑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悲壮”色彩都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9.B
10.①《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②《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③《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
11.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蔽日的黑云,飞速旋转的大风,雷鸣般的呼噜声,是爷爷搏斗的背景;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桑地亚哥战斗的背景。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疯狂肆虐的大风,年老疲惫的桑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鲨鱼,力量悬殊。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钉”“定住”等词突出爷爷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扭”“砍”“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桑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任答3点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语言、叙述技巧等角度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再从小说中筛选内容作答。
9.B.“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分析错误。其实,爷爷对于龙卷风内心也是充满恐惧的,但是面对幼小的“我”,爷爷知道他是给“我”安全感的人,即使他再恐惧,也只能强装淡定。故答案为:B。
10.对于两篇小说叙述上的特色,首先,在叙述人称上,《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叙述特色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在这个视角下,读者可以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加清楚,对各人物的心理等隐蔽的细节也能充分了解,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作主旨。其次,叙述顺序上,《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倒叙是一种逆时序。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更能突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中心明确。
最后,在叙述的侧重点上,《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如“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而《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如“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他往海里咤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11.在本题所选取的两篇小说中,都表现了老人的“悲壮”。两篇小说在表现人物“悲壮”时都运用了一些相同的手法。两文都运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在《大风》中,作者多次写到环境的变化,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勇敢顽强,如“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等,这些环境描写是爷爷搏斗的背景,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同样也描写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时的环境,如“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这些环境描写突出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悲壮”。
其次,两篇小说都在人物与其所搏斗对象的力量对比中彰显悲壮。在肆虐的大风面前,疲惫不堪的爷爷似乎注定将成为失败者,而与成群的鲨鱼比起来,年老饥饿疲惫的桑地亚哥则是显得非常的弱小。这种不平衡的力量对比,增加了小说的“悲壮”性。
再次,两篇小说在描写搏斗过程体现了“悲壮”性。从《大风》中“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枝枝地凸起来”“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以及《老人与海》中“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这些对搏斗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人物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也写出了他们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最后,两篇小说中的两位老人都是失败的英雄,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他们似乎是失败了,但他们敢于搏斗,维护了人类的尊严。所以两篇小说的结果突出了两位老人的“悲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老人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子精神的哲理化,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作者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__________的人类社会;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表,他那不幸的捕鱼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圣地亚哥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取得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进行__________的斗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前方的路__________如何,需要我们亲身去__________、去探索,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你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不屈不挠 究竟 体味
B.变化无常 锲而不舍 毕竟 体味
C.变化无常 不屈不挠 究竟 体验
D.变幻莫测 锲而不舍 毕竟 体验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B.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形象内涵
C.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D.小说中选取了很多典型的形象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B.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C.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D.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答案】12.C
13.A
14.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2.“变化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难以捉摸。强调事物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揣测。侧重“变幻”,“变幻”指奇异地变化,这种神秘状态一方面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又令人恐惧。根据语境,第一空应该选用“变化无常”。“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上文“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说明此处应用“不屈不挠”。“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后文有“如何”,应用“究竟”。“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指仔细体会。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亲身实践,所以用“体验”。
13.括号后的内容“作者用马林鱼象征……用鲨鱼象征……用大海象征……他那不幸的捕鱼遭遇象征……”说的是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蕴,所以括号中的句子应包含“形象的象征意蕴”的意义。B项,强调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不是形象的象征意蕴。C项,“人物”一词定位不准确,后文的“马林鱼”“鲨鱼”“大海”不是人物。D项,表述内容和下文形象的象征意蕴没有关系,缺乏连贯性。
14.原句修饰词“一种”修饰位置不当,应放在“哲理化”前面,改为“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应是对“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内容上的解释,所以应该先说“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一个人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从舵上曳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作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梢,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己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象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真要变成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想。我决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容易。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B.老人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C.“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桑地亚哥的语言反映了他坚定自信、战斗到底的决心。
D.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点。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文中描写老头与鲨鱼搏斗时,产生了“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是否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3)老人精疲力竭时自问“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接着他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请说说这句话蕴含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案】(1)A
(2)①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这是正常的。②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他的高傲、坚强的精神。所以这些描写,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3)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相信自我的力量,他相信被消灭的是马林鱼,而不是自己。他还相信纵然是失败,还是勇敢无比。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此时已经非常淡然,明白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自己走得太远,那就把船尽可能修好,灵巧地开回自己的港口。重新再来。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结果碰到了鲨鱼,丰收在望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灾难所代替,老人开始明白这其实并不怪鲨鱼,而是应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任何追求都是一种欲望。④当初老人出海捕鱼时有整整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却遇到鲨鱼,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马林鱼被鲨鱼完全吃掉。老人又变成一无所获。当战斗己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他突然明白其实他什么也没失去。海明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1)A项,小说表现的主题不是“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难预料”。
(2)小说的人物形象虽然是虚构的,但也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也有人性的弱点和不足,而不是一味的高大上。描写人物的弱点,可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3)句子蕴含的哲理,应结合主人公的经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多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这是正常的。②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他的高傲、坚强的精神。所以这些描写,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⑷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相信自我的力量,他相信被消灭的是马林鱼,而不是自己。他还相信纵然是失败,还是勇敢无比。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此时已经非常淡然,明白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自己走得太远,那就把船尽可能修好,灵巧地开回自己的港口。重新再来。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结果碰到了鲨鱼,丰收在望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灾难所代替,老人开始明白这其实并不怪鲨鱼,而是应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任何追求都是一种欲望。④当初老人出海捕鱼时有整整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却遇到鲨鱼,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马林鱼被鲨鱼完全吃掉。老人又变成一无所获。当战斗己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他突然明白其实他什么也没失去。海明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点评】(1)小说内容的理解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体会人物形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2)心理描写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①看句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句子本身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否使用修辞等;②看该句位置特点,明确在结构上的作用,再看相邻句和语境,还要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深层含意。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好天气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5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
D.“我”与老头儿对比鲜明。“我”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
(2)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
(2)①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主观感觉到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比。
(3)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隐含了对“我”的讽刺与批判。“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但是心灵已经丧失了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眼睛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更要保持心灵的明亮,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之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1)A项,“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的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的不满。况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
B项,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
D项,“不必用眼睛”的说法绝对。
(2)开头一段往往是文章的门面或窗口,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道风景,作者大都在文章的第一段上动动脑筋,作为小说的第一段,一般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交代人物关系,情节的展开,为下文作铺垫等,其作用要结合下文的内容来解答。
(3)“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是小说的关键句,要联系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关系来解答,要依据设题要求分点答题,针对性强,语言简明准确。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主观感觉到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比。
⑶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隐含了对“我”的讽刺与批判。“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但是心灵已经丧失了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眼睛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更要保持心灵的明亮,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之美。
【点评】(1)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奠定感情基础。
(2)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老人与海》进阶测试(一)
一、单选题
1.读课文《老人与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除了推崇一种"硬汉精神"外,还给我们第二个启示:善待海洋,和平相处!
C.老人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走得太远,二是孤军奋战
D.从文中可以看出老人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即使他是一个捕鱼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黏液 杯盘狼藉 哀声叹气 坐收渔人之利
B.吞噬 皮开肉绽 水泄不通 无所不用其及
C.榫头 甘拜下风 集思广益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残骸 各行其事 相辅相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残酷的厮杀和死亡。这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战争的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
《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有厌战思想,还有青年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使他们身心受创,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小说”的总结性作品。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圣地亚哥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摆脱病痛时,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选择了死亡。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
,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
B.海明威及进步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信念参加了战争。
C.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
D.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参加了战争。
4.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开头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冒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目工作有四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新和渠道新。
B.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C.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D.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但是正好靠它来把这鱼掩回去。
“我觉得好过多了。再兜两三圈,我就能逮住它。”他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
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2-1-c-n-j-y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这句话内涵丰富,既通过比较表现鱼尾之大从而证实鱼很大,还暗示捕获这条鱼的挑战性、危险性。
B.文中老人反复说“试一下”,却不给人拖沓之感,因为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坚韧顽强的意志。
C.小说中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以“像云彩般扩散开来”说明血流得多,连用比喻,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色彩鲜明。
D.小说中写老人独自一人面对大海,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和毅力与大鱼周旋,最终捕获大鱼,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7.小说在塑造老人形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8.小说中对老人有“他”“我”“你”三种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风(节选)
莫言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
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
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爷爷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到很新奇,很惶惑,很幸福又很痛苦。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时代就像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爷爷用他的手臂推着我的肉体,用他的歌声推着我的灵魂,一直向前走。
“爷爷,你唱的什么?”我捕捉着爷爷唱出的最后一个尾音,一直等到它变成一种感觉消逝在茵茵绿草叶梢上时,才迷惘地问。
“瞎唱呗”爷爷说。
夜宿的鸟儿从草丛中飞起来,在半空中嘹亮地叫着。田野顷刻变得生气勃勃。
“到了吗,爷爷?”
“噢。”
……
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好香。吃过蚂蚱后,爷爷支起一个凉棚让我钻进去,我睡了一大觉,草甸子里夹杂着野花香气的热风吹得我满身是汗。爷爷已经把草捆成四大捆,全背到了河堤上,小车也推上了河堤。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也盯着我,我赶紧回过头,下死劲拉车。
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
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结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
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枝枝地凸起来。风把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②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刺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文本二: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对歌声的描写,写出了爷爷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我”对歌声的感受:既新奇又惶惑,既幸福又痛苦。
B.文本一中“淡淡地说”“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等细节描写都可以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
C.文本一中“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D.文本二中“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行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对归航的渴盼。
10.两篇小说在叙述上各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节选文本无论是写爷爷与龙卷风的抗争,还是写桑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悲壮”色彩都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老人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子精神的哲理化,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作者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__________的人类社会;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的代表,他那不幸的捕鱼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圣地亚哥虽然失败了,但他在与鲨鱼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取得了一种不可被征服的精神上的胜利,他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进行__________的斗争。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前方的路__________如何,需要我们亲身去__________、去探索,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你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变幻莫测 不屈不挠 究竟 体味
B.变化无常 锲而不舍 毕竟 体味
C.变化无常 不屈不挠 究竟 体验
D.变幻莫测 锲而不舍 毕竟 体验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
B.作者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形象内涵
C.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D.小说中选取了很多典型的形象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B.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C.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D.老渔夫圣地亚哥象征着哲理化的一种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一个人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从舵上曳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作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梢,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己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象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真要变成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想。我决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容易。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B.老人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C.“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桑地亚哥的语言反映了他坚定自信、战斗到底的决心。
D.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点。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文中描写老头与鲨鱼搏斗时,产生了“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是否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3)老人精疲力竭时自问“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接着他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请说说这句话蕴含怎样深刻的哲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好天气
【英】罗纳德·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的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是个好天哪。”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是吗?”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好在哪儿呢?”
“哪儿都好。”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说完这些,我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看到那些榆树了吗?”他问。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我随口答了一句。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他接着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没看见什么马。”我说。
他说:“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那老汉说,“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我问道。
“这无关紧要,”他回答说,“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对,”我敷衍道,“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怎么,您……”
“不,”他说,“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我”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5段反复强调“今天”“一月份的任何一天”“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等时间点,以此凸显“我”内心的怨愤情绪。
D.“我”与老头儿对比鲜明。“我”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
(2)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老人虽然表面上是失败了,但是他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所以不能说老人失败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A项"哀"应为"唉",B项"及"应为"极",D项"事"应为"是"
【点评】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字和四字词语中容易写错的字,区分它们的具体意思,多做些这方面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就能提高做这类题的效率。
【答案】3.C
4.D
5.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并不是失去生命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冒号,先判断文章中冒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冒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可在“保卫世界和平、民主”后加“的理念”;二是语序不当,“一些”应放在“进步的”之前。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答案为:C。
4.D项,表示总结上文。A、B、C三项和第一段中的冒号都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故答案为:D。
5.①处,根据横线前的“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知,此处应填海明威的行为,结合后文的“‘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可知,此处应将海明威和“硬汉”形象联系起来,故此处可填“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面的“而是失去”可知,此处可填“不是失去……”,再结合横线前面的“他选择了死亡”可知,此处可填“并不是失去生命”之类的内容。
【答案】6.C
7.①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②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③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8.①“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②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此外还有侧面描写和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这三种称呼的作用,再分析不断变化对于内容、结构、主旨、读者效果的好处。
6.C.“以‘如同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写出鱼的大”说法不当。“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用来比喻黑魆魆的鱼血。故答案为:C。
7.由原文“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可知,鱼的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庞大的身躯,巨大的胸鳍大张着,描写的鱼的巨大。通过写鱼的游动和大、长,突出捕鱼的艰难,衬托出老人高昂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由原文“‘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可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老人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又感到头晕。通过捕鱼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老人身体的晕痛,疲乏等的描写,表现了老人熟练的捕鱼技术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由原文“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可知,“你永远行的”“但我还要试一下”“清醒过来吧,头”这些大量的心理独白和自言自语,表现了老人的坚忍不拔和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
8. “我从来没有这样疲乏过,他想,而现在刮起风来了。”“的草帽被推到后脑勺上去了,他感到鱼在转身,随着钓索一扯,他在船头上一屁股坐下了。”运用“他”叙述,客观的描绘了老人的状态,“他”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视角。“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我该扎进它的心脏”是老人的心理独白,“‘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所以“我”是老人的自言自语或心理独白的视角;“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老人此时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嘴里干得又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可见“你”是老人的自我激励。“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叙述人称从“你”到“他”,再到“我”,不断改变,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更加真实深入地展示了老人的形象和精神。也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答案】9.B
10.①《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②《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③《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
11.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蔽日的黑云,飞速旋转的大风,雷鸣般的呼噜声,是爷爷搏斗的背景;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桑地亚哥战斗的背景。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疯狂肆虐的大风,年老疲惫的桑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鲨鱼,力量悬殊。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钉”“定住”等词突出爷爷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扭”“砍”“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桑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任答3点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语言、叙述技巧等角度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再从小说中筛选内容作答。
9.B.“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分析错误。其实,爷爷对于龙卷风内心也是充满恐惧的,但是面对幼小的“我”,爷爷知道他是给“我”安全感的人,即使他再恐惧,也只能强装淡定。故答案为:B。
10.对于两篇小说叙述上的特色,首先,在叙述人称上,《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叙述特色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在这个视角下,读者可以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加清楚,对各人物的心理等隐蔽的细节也能充分了解,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作主旨。其次,叙述顺序上,《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倒叙是一种逆时序。这种时序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更能突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桑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中心明确。
最后,在叙述的侧重点上,《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如“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而《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桑地亚哥形象。如“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他往海里咤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11.在本题所选取的两篇小说中,都表现了老人的“悲壮”。两篇小说在表现人物“悲壮”时都运用了一些相同的手法。两文都运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在《大风》中,作者多次写到环境的变化,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勇敢顽强,如“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等,这些环境描写是爷爷搏斗的背景,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同样也描写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斗争时的环境,如“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这些环境描写突出了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悲壮”。
其次,两篇小说都在人物与其所搏斗对象的力量对比中彰显悲壮。在肆虐的大风面前,疲惫不堪的爷爷似乎注定将成为失败者,而与成群的鲨鱼比起来,年老饥饿疲惫的桑地亚哥则是显得非常的弱小。这种不平衡的力量对比,增加了小说的“悲壮”性。
再次,两篇小说在描写搏斗过程体现了“悲壮”性。从《大风》中“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枝枝地凸起来”“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以及《老人与海》中“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这些对搏斗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人物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也写出了他们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最后,两篇小说中的两位老人都是失败的英雄,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桑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他们似乎是失败了,但他们敢于搏斗,维护了人类的尊严。所以两篇小说的结果突出了两位老人的“悲壮”。
【答案】12.C
13.A
14.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2.“变化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难以捉摸。强调事物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揣测。侧重“变幻”,“变幻”指奇异地变化,这种神秘状态一方面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又令人恐惧。根据语境,第一空应该选用“变化无常”。“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上文“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说明此处应用“不屈不挠”。“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后文有“如何”,应用“究竟”。“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味”指仔细体会。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亲身实践,所以用“体验”。
13.括号后的内容“作者用马林鱼象征……用鲨鱼象征……用大海象征……他那不幸的捕鱼遭遇象征……”说的是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蕴,所以括号中的句子应包含“形象的象征意蕴”的意义。B项,强调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不是形象的象征意蕴。C项,“人物”一词定位不准确,后文的“马林鱼”“鲨鱼”“大海”不是人物。D项,表述内容和下文形象的象征意蕴没有关系,缺乏连贯性。
14.原句修饰词“一种”修饰位置不当,应放在“哲理化”前面,改为“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应是对“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内容上的解释,所以应该先说“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
15.【答案】(1)A
(2)①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这是正常的。②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他的高傲、坚强的精神。所以这些描写,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3)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相信自我的力量,他相信被消灭的是马林鱼,而不是自己。他还相信纵然是失败,还是勇敢无比。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此时已经非常淡然,明白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自己走得太远,那就把船尽可能修好,灵巧地开回自己的港口。重新再来。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结果碰到了鲨鱼,丰收在望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灾难所代替,老人开始明白这其实并不怪鲨鱼,而是应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任何追求都是一种欲望。④当初老人出海捕鱼时有整整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却遇到鲨鱼,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马林鱼被鲨鱼完全吃掉。老人又变成一无所获。当战斗己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他突然明白其实他什么也没失去。海明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1)A项,小说表现的主题不是“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难预料”。
(2)小说的人物形象虽然是虚构的,但也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也有人性的弱点和不足,而不是一味的高大上。描写人物的弱点,可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3)句子蕴含的哲理,应结合主人公的经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多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老头这种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的心理,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这是正常的。②这些想法又是短暂的,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两者形成对比,让老人的形象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他的高傲、坚强的精神。所以这些描写,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⑷①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自己和自己对话。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相信自我的力量,他相信被消灭的是马林鱼,而不是自己。他还相信纵然是失败,还是勇敢无比。精神上没有败给鲨鱼。②老人对待失败有一种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此时已经非常淡然,明白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平静地接受失败,平静地接受生活的苦难甚至不幸。自己走得太远,那就把船尽可能修好,灵巧地开回自己的港口。重新再来。③当初争强好斗的欲望牵引着老人“走得太远”。结果碰到了鲨鱼,丰收在望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灾难所代替,老人开始明白这其实并不怪鲨鱼,而是应该归咎于自己的欲望。任何追求都是一种欲望。④当初老人出海捕鱼时有整整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终于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可却遇到鲨鱼,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马林鱼被鲨鱼完全吃掉。老人又变成一无所获。当战斗己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他突然明白其实他什么也没失去。海明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点评】(1)小说内容的理解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体会人物形象,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2)心理描写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①看句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以及句子本身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否使用修辞等;②看该句位置特点,明确在结构上的作用,再看相邻句和语境,还要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深层含意。
16.【答案】(1)C
(2)①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主观感觉到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比。
(3)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隐含了对“我”的讽刺与批判。“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但是心灵已经丧失了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眼睛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更要保持心灵的明亮,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之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老人与海
【解析】【分析】(1)A项,“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的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的不满。况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
B项,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
D项,“不必用眼睛”的说法绝对。
(2)开头一段往往是文章的门面或窗口,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道风景,作者大都在文章的第一段上动动脑筋,作为小说的第一段,一般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交代人物关系,情节的展开,为下文作铺垫等,其作用要结合下文的内容来解答。
(3)“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是小说的关键句,要联系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关系来解答,要依据设题要求分点答题,针对性强,语言简明准确。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心情,为后文“我”与老头儿交谈勾勒背景。②描写“我”主观感觉到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③交代“我”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比。
⑶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隐含了对“我”的讽刺与批判。“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但是心灵已经丧失了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眼睛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世界,更要保持心灵的明亮,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之美。
【点评】(1)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奠定感情基础。
(2)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