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抗日战争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3 16: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  课程标准:  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第16课 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 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7年7月7日 爆发,日本全面侵华。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 ,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 中共制定 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党组织了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②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淞沪会战
  3.结果
  中国军队虽取得 、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失陷。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罪行: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超过 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1941年初。
  (2)罪行:在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杀害 多人。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东北。
  (2)罪行:用中国 作试验。平型关三十万一千二百活人  三、抗战的胜利
  1.敌后战场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 指挥八路军在华北组织的战役。
  ②特点:主动出击。
  (2)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
  2.国外战场
  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 与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抗战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 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 和自信心。
  ③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 得到提高。彭德怀中流砥柱缅甸完全自尊心反法西斯国际地位  1.右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
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漫画表达的
宗旨是什么?
  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2.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   ………………主题一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寇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技术优势,实施持久消耗战略。”——《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提示:(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2)方针:反对速战速决战略,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原因: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持久作战的条件。
  [拓展升华]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了日军的力量,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对点训练]
  1.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在此,毛泽东(  )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
  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绩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
  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选B 据材料时间1938年判定D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A项中毛泽东的观点;材料主要讲的是正面战场的状况,C项错误。从材料“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B。   ………主题二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两个战场的关系。
  提示:(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
  (2)材料二反映了抗日战争呈现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态势。     [归纳总结]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2)联系:
  ①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它们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②两个战场贯穿始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抗日,直到抗战胜利。
   [对点训练]
  2.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在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意是(  )
  A.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B.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
  C.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
  解析:选C 由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采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战方针,从而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典题例析]
  [例1] (四川文综)下图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图片的文字信息:1938年及漫画中的英语单词“CHINA”。
  [答案] C
   [题组冲关]
  1.“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B.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
  C.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 D.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
  解析:选A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淞沪”“抗战亘于三月”等关键信息。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的状况。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属于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故B、C、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材料二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时也曾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共两党面对卢沟桥事变提出的共同主张。
  (2)以史实为依据,分析国共两党践行上述主张的状况。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找出国共双方对此事件看法的共同点,不难看出两党均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第(2)问,要求分析两党在抗战过程中的实践状况,学生要以史实为依据,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分界线进行客观分析。
  答案:(1)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共同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由积极抗战转入消极抗战,正面战场的地位下降;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日益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总之,两个战场相互支持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典题例析]
   [例2] (北京文综)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词是“苏区”“全中国”等。
  [答案] C
   [题组冲关]
    3.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根本利益
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关键信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白”“红”“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A项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B项是指国共十年对峙;D项说法错误。
    4.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都在不同时期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趋同
  D.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壮大
  解析:选A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能团结大多数人建立相应的统一战线,目的是完成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体现了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在各个统一战线中,我党始终坚定自己党性的原则,维护了革命的坚定性。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2)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侵华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3)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选A 从歌词内容分析,东北沦陷这一“悲惨的时候”应指九一八事变。
  2.“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杀!”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解析:选A 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 3.“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解析:选C 从“红军”“白区”等称呼可以判断A项不成立;B项中“已消失”的表述明显错误,两党矛盾一直存在;D项的结论不正确,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主要是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C。
  4.2012年贺岁片《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它讲述的是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平、上海已被日军侵占 B.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艰苦抗战
  解析:选C 解题时注意“南京大屠杀”这一关键信息。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底至1938年初,A、B、D三项都符合当时抗战的形势。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故选C。  5.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七七事变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组建“七三一部队”
  解析:选D 日本侵华期间,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6.(安徽文综)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
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
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
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
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解析:选D 从漫画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漫画的时间“1941年”,漫画中日本军人一脚陷入中国大陆,一脚又踏进太平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所以排除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不是为了从海上封锁中国,排除①。故选D。
  7.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
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
重要保证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解析:选B 从漫画中“军”“民”并肩战斗的情景,可判断漫画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保证。故B项最符合题意。
  8.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解析:选D “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强调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二、非选择题(18分)
 9.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当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6分)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可用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方面合作的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第(2)问,“原因”要依据材料中“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及中国两方面来总结;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来分析作答。第(3)问,“理由”据材料二从日本宣战的真正目的及其给亚洲人民带来的灾难方面思考;“原因”要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