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08: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通鉴纪事本末》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殷仲堪恐桓玄跋扈,乃与杨佺期结婚为援。佺期屡欲攻玄,仲堪每抑止之。玄恐终为殷、杨所灭,乃告执政,求广其所统。执政亦欲交构,使之乖离,乃加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又以玄兄伟代佺期兄广为南蛮校尉。佺期忿惧。杨广欲拒桓伟,仲堪不听,出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佺期勒兵建牙,声云援洛,欲与仲堪共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而内疑其心,苦止之,犹虑弗能禁,遣从弟遹屯于北境以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是岁,荆州大水,平地三丈,仲堪竭仓廪以赈饥民。桓玄欲乘其虚而伐之,乃发兵西上,亦声言救洛,与仲堪书曰:“佺期受国恩而弃山陵,宜共罪之。今当入沔讨除佺期,已顿兵江口。若见与无贰,可收杨广杀之;如其不尔,便当帅兵入江。”时巴陵有积谷,玄先遣兵袭取之。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伟遑遽不知所为,自赍疏示仲堪。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玄曰:“仲堪为人无决,常怀成败之计,为儿子作虑,我兄必无忧也。”仲堪遣殷遹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玄使郭铨、苻宏击之,遹等败走。玄顿巴陵,食其谷。仲堪遣杨广及弟子道护等拒之,皆为玄所败。江陵震骇。城中乏食,以胡麻廪军士。玄乘胜至零口,去江陵二十里,仲堪急召杨佺期以自救。佺期曰:“江陵无食,何以待敌?可来见就,共守襄阳。”仲堪志在全军保境,不欲弃州逆走,乃绐之曰:“比来收集,已有储矣。”佺期信之,帅步骑八千,精甲耀日,至江陵,仲堪唯以饭饷其军。佺期大怒曰:“今兹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婚,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现在“婚姻”指男女结为夫妻关系。
B.“仲堪每抑止之”的“抑”指压制,和《琵琶行并序》中“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抑”含义相同。
C.山陵,指山岳冈陵,或帝王、王后的坟墓,还可指帝王,现指山岳,文中指帝王。
D.“若见与无贰”的“贰”指二心,和《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含义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玄害怕被殷仲堪、杨佺期击灭,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扩大他的都督区。朝廷也想借机挑起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就把荆州四郡给了桓玄。
B.杨佺期调集人马,声称援救洛阳,想联合殷仲堪共同击杀桓玄。殷仲堪不但劝止杨佺期,还怕不能够禁止杨佺期,并派兵来遏制杨佺期。
C.荆州发大水,殷仲堪空竭粮库赈恤饥民。桓玄想趁机攻打他,发书信要求他一起讨伐杨佺期,捕杀杨广,且先派兵夺取积存军粮的巴陵。
D.桓玄到达零口,距离江陵二十里,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自己。杨佺期率兵赶到江陵,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给,杨佺期大怒,心知必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佺期既不能独举,又不测仲堪本意,乃解兵。
(2)仲堪执伟为质,令与玄书,辞甚苦至。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要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
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
5.结合文本分析殷仲堪失败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敬宗宝历元年。昭义节度使刘悟之去郓州也,以郓兵二千自随为亲兵。八月庚戌,悟暴疾毫,子将作监主薄从谏匿其丧,与大将刘武德及亲兵谋,以悟遗表求知留后。司马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尔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为人?从谏恐悚不能对,乃发丧。
冬十一月,朝廷得刘悟遗表,议者多言上党内镇,与河朔异,不可许。左仆射李绛上疏,以为:“兵机尚速,威断贵定,人情未一,乃可伐谋。刘悟死已数月,朝廷尚未处分,中外人意,其惜事机。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又此道素贫,非时必无优赏。今朝廷但速除近泽潞一将充昭义节度使,令兼程赴镇,从谏未及布置,新使已至潞州,所谓先人夺人之心也。新使既至,军心自有所系。从谏无位,何名主张,设使谋挠朝命,其将士必不肯从。今朝廷久无处分,彼军不晓朝廷之意,欲效顺则恐忽授从谏,欲同恶则恐别更除人,犹豫之间,若有奸人为之画策,虚张赏设钱数,军士觊望,尤难指挥。伏望速赐裁断,仍先下明敢,宣示军众,奖其从来忠节,赐新使缯五十万匹,使之赏设。续除刘从谏一刺史。从谏既粗有所得,必且择利而行,万无违拒。设不从命,臣亦以为不假攻讨。何则?臣闻从谏已禁山东三州军士不许自畜兵刀,足明群心殊未得一,帐下之事亦在不疑。熟计利害,决无即授从谏之理。”
时李逢吉、王守澄计议已定,竟不用绛等谋。十二月辛丑,以从谏为昭义留后。刘悟烦苛,从谏济以宽厚,众颇附之。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
B.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观/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
C.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
D.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作监,古代官署名,隋开皇二十年改将作寺为将作监。唐、来、辽均用此名。是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和精美器皿的制作与纱罗缎匹的刺绣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
B.“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可它们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表”原指逐条陈述,文中的“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C.“伏望速赐裁断”中的“伏望”一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一词都为敬词,多用于下对上。
D.“从谏济以宽厚”中的“济”字的意思与《促织》中“靡计不施,迄无济”的“济”含义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从谏为了得到昭义“节度留后”之职,在他父亲去世后,秘不发丧,并且没有因父亲去世痛哭,所以司马贾责各刘从谏不配为人。
B.刘悟已经死去几个月了,但是朝廷仍然没有对此安排处理,朝廷内外的人都认为要珍惜时机,尽早处理此事。
C.李绛认为朝廷不处罚刘从谏,将士们不明白朝廷的意图,他们想要效忠朝廷又怕朝廷任命刘从谏为昭义留后,想与刘从谏一起作恶又怕朝廷另有任命,在犹豫之间就会被奸人操控。
D.李绛认为综合各方面的利害得失,绝没有立即任命刘从谏为昭义节度留后的理由,但李逢古和王守澄已经计划商议好了,最终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机尚速,威断贵定,人情未一,乃可伐谋。
(2)从谏既粗有所得,必且择利而行,万无违拒。
10.李绛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决无即投从谏”的理由?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答案
1、D
A.正确。
B.正确。“抑”,压制。句意:每次都是殷仲堪竭力压制阻止。/弦弦相互掩映压制,凄楚悲切的琴音隐含着沉思。
C.正确。
D.“含义相同”错误。“贰”,指二心,差别。/数次用着动词,有二心,从属二主。句意:如果你的看法与我没有差别。/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对晋国有二心。可见,两处的“贰”含义不同。
2.D“心知必败”错误。从“佺期大怒曰:‘今兹败矣!’”可知,杨佺期是直言这一次必败无疑了。
3.(1)杨佺期既不能独自起兵,又猜不透殷仲堪的真实意图,于是解散了兵众。
(2)殷仲堪便扣押了桓伟,将他作为人质,让他给桓玄写信,用词十分悲苦。
4.梁州刺史郭铨当之官/路经夏口/玄诈称朝廷遣铨为己前锋/乃授以江夏之众/使督诸军并进/密报兄伟令为内应
5.①殷仲堪为人不决,优柔寡断。他担心桓玄跋扈,却又不信任杨佺期,反而遏制他,错过攻击桓玄的机会。
②殷仲堪缺乏雄才大略,面对桓玄起兵,束手无策。
③殷仲堪目光短浅,没有粮草,还选择坚守,并欺骗杨佺期。
参考译文:
冬天的十二月,殷仲堪担心桓玄过于专横暴戾,就与杨佺期结成姻亲,互为助援。杨佺期几次打算进攻桓玄,每次都是殷仲堪竭力阻止。桓玄也恐怕自己最终被殷仲堪、杨佺期剿灭,于是向朝中的掌权者要求扩大他所统领的地区。朝中掌权者也打算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使他们的联盟解体,于是加任桓玄为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同时,让桓玄的哥哥桓伟代替杨佺期的哥哥杨广做了南蛮校尉。杨佺期既气愤又害怕。杨广本想拒绝桓伟前来接任,但殷仲堪不允许,把杨广调出做宜都、建平两个郡的太守。杨佺期整顿部队,建立军旗,声称要去援救洛阳,打算与殷仲堪一起去进攻桓玄。殷仲堪虽然外表是与杨佺期结交,内心里却怀疑他的用心,所以对杨佺期苦苦劝阻,还担心不能阻止杨佺期的行动,又派遣他的堂弟暗中去北部地区驻扎,用来遏止杨佺期。杨佺期既无法自己独立起事,又推测不出殷仲堪的真实用意,只好停止行动。这一年,荆州洪水泛滥,平地的水达三丈。殷仲堪把府库中的储备粮食全部拿出来赈济饥民。桓玄打算趁他内部空虚的时候征讨他,于是发动军队向西进发,也声言要去救助洛阳,并给殷仲堪写信说:“杨佺期接受国家的恩宠,但是放弃帝王的坟墓陵寝不管,我们应该一起向他兴师问罪。现在应当进入沔水讨伐杨佺期,我已经在沔水入长江口这一带集结了兵力。如果你的看法与我没有差别,可将杨广抓起来杀掉;如果不这样做,我就要率大军进入长江,攻击江陵。”这时,巴陵还有积存的粮食,桓玄首先派兵去袭击夺取。梁州刺史郭铨正赶去上任,途中经过夏口,桓玄骗殷仲堪说,朝廷派遣郭铨担任自己的前锋,于是把江夏的部队全部交给他管理,并让他监督统领各支队一起前进,暗中又告诉他的哥哥桓伟作为内应。桓伟既惊慌又害怕,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后来把桓玄的密信送交给殷仲堪看。殷仲堪扣下桓伟作为人质,命令他给桓玄写信,文辞凄苦到极点。桓玄说:“殷仲堪为人没有决断,常常在打仗之前患得患失、计较成败,为自己的儿子考虑,留后路,我哥哥一定安全,不必忧虑。”殷仲堪派殷遹率领水军七千人到达西江口,桓玄派郭铨、苻宏进攻他,殷遹等败走。桓玄驻扎在巴陵,吃的是殷仲堪留下的粮食。殷仲堪派遣杨广和自己的侄儿殷道护等人带兵抵抗,全部被桓玄打败。江陵一带为此大为震惊恐惧。江陵城中缺乏粮食,只能把胡麻发给士兵充饥。桓玄乘胜到达零口,距离江陵只有二十里远。殷仲堪急忙写信召请杨佺期前来救援自己。杨佺期却说:“江陵没有粮草,用什么来对付敌人?你可以屈尊到我这里来,我们一起据守襄阳。”殷仲堪的愿望在于保全自己的部队和地盘,不打算放弃自己的州属到别处流亡,于是欺骗杨佺期说:“最近我们征集到了许多粮草,已经有所储备了。”杨佺期相信了他,率步、骑兵共八千人,兵士精壮,铠甲闪光,到达江陵后,殷仲堪只能用一些米饭来犒饷他的军队。杨佺期十分生气地说:“这一次必败无疑了!”
6、D句意:现在昭义的兵马众多,肯定不会都和刘从谏同心合谋,即使有一半与他协同,还有另外一半效忠朝廷。刘从谏未曾长时间主管军权,对将士没有声威和恩泽。
“昭义兵众”为主语,断开;“必不尽与从谏同谋”是句子谓语部分,“必不尽与从谏”是状语,“同谋”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纵使”意为“即使”,连接分句,表示假设的让步,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BC。
7.B
A.正确。
B.“‘表’原指逐条陈述,文中的‘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错误。“疏”与“表”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可它们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疏”原指逐条陈述,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而“表”是用来陈述请求的。
C.正确。句意:希望赶快给予裁决/我怎么敢用这件事烦你
D.正确。句意:刘从谏以宽厚待人/用尽一切办法,最终也没有成功。
8.C“李绛认为朝廷不处罚刘从谏,将士们不明白朝廷的意图,他们想要效忠朝廷又怕朝廷任命刘从谏为昭义留后,想与刘从谏一起作恶又怕朝廷另有任命,在犹豫之间就会被奸人操控”错误。“处分”是“处置、安排”之意,是朝廷对昭义留后职位的安排,并非处罚刘从谏。“如果有奸诈的人给刘从谏出谋划策,夸大赏赐军土的钱数,军士有所企望,就很难指挥了”,并非将士们被奸人所利用。属于理解错误。
9.(1)用兵的关键在于尊崇速度,决断以镇定为可贵,乘人心尚未统一,才可以谋略战胜敌人。
(2)刘从谏在稍微有所得后,一定会挑选有利的事做,决不会违抗朝命。
10.①刘从谏麾下人心不齐。昭义兵马众多,有效忠朝廷之人,且刘从谏禁止太行山以东三个州的军士私自储备兵器。②刘从谏对将士们没有声威与恩泽。他曾经没有长时间主管军权,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暂时威胁不了朝廷。③朝廷还有处理事情的时机。朝廷可以速派就近的将领担任昭义节度使,让他赶赴军镇,使军心有所依靠。
参考译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昭义节度使刘悟离开郓州时,以郓州兵二千人作为自己的随从亲兵。八月庚戌(初十日),刘悟突然发病去世,他的儿子将作监主簿刘从谏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和大将刘武德以及亲兵密谋,用刘悟的遗表上奏朝廷请求任命自己为留后。司马贾直言进来责备刘从谏说:“您的父亲当年率领淄青十二州归顺朝廷,功劳不小,只是由于擅杀张汶的缘故,自认为被不洁淋在头上,以至于羞耻而死。你一个小孩子,怎么敢这样!父亲死了不痛哭,如何做人?”刘从谏惶遽不安不能回答,于是宣布死讯。
冬十一月,朝廷接到刘悟的遗表,商议的人多数说上党历来是朝廷的内镇,与河朔不同,不应允许。左仆射李绛上疏,认为:“作战用兵的关键在于速度要快,使人敬畏的决断以镇定为贵,乘人心尚未统一的时候,才可以谋略战胜敌人。刘悟已经死去几个月了,朝廷仍然没有对此安排处理,朝廷内外的人心,都感到要珍惜时机。现在昭义的兵马众多,肯定不会都和刘从谏同心合谋,即使有一半与他协同,还有另外一半效忠朝廷。刘从谏未曾长时间主管军权,对将士没有声威和恩泽。另外昭义向来贫穷,没有时机必定不会给予将士优厚的赏赐。现在朝廷只要尽快从泽潞附近选拔一位大将任命为昭义节度使,命令他日夜兼程赶赴军镇,刘从谏来不及安排部署,新的节度使已来到潞州,这就是所谓先于别人去夺取别人的心。新节度使已经到任,军心自然有所依靠。刘从谏没有职位,用什么名义做主,假如他密谋阻挠朝廷的任命,他的将士肯定不会听从。现在朝廷很长时间对昭义无所安排,昭义的将士不明白朝廷的意图,他们想效忠朝廷又恐怕朝廷忽然任命刘从谏,想与刘从谏共同作恶又恐怕朝廷另有任命,正在犹豫之间,如果有奸诈的人给刘从谏出谋划策,夸大赏赐军士的钱数,军士有所企望,就很难指挥了。希望赶快给予裁决,就先公开下诏,向将士明确宣布,奖励他们一直以来忠贞而有节操,赐给新任节度使丝织品五十万匹,命他犒赏将士。再任命刘从谏为一个州的刺史。刘从谏在稍微有所得后,一定会挑选有利的事做,决不会违抗朝命。假如他不听从朝廷的任命,我认为也不必发兵讨伐。为什么?我听说刘从谏已禁止太行山以东三个州的将士不许私自储备兵器,足以证明其内部人心并不统一,不必置疑刘从谏的麾下也会有人离心离德。周密地谋划各方面的利害得失,绝没有立即任命刘从谏为昭义留后的理由。”
这时李逢吉、王守澄已经计划商议好了,最终没有采纳李绛等人的建议。十二月辛丑(初三日),唐敬宗任命刘从谏为昭义留后。刘悟为人繁杂苛细,刘从谏以宽厚待人,众人很拥护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