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件(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3 16: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  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二战使 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国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1)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
3.作用
(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大大增强。
(2)政治上:开始摆脱 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经济实力欧洲共同体巴黎条约西欧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①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 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 爆发后,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④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 发展战略。
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 ”“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 大国的目标。经济朝鲜战争贸易立国美国政治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 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
4.主张
(1)初期:制止 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 ,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5.影响
(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 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 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中国
(1)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在国际事务中与 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不结盟运动殖民体系霸权主义国际政治新殖民主义美苏  1.关于“不结盟”概念的辨析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1)要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2)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做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
(3)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3.结合下图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

不结盟运动、日本、欧共体、中国等。 ……………主题一 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49年,阿登纳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摘自《环球时报》
材料二 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格:“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苏兹贝格《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1)据材料一分析,阿登纳所说的“基点”指什么?
(2)戴高乐总统在对记者的谈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提示:(1)法德和解。
(2)希望欧洲联合,摆脱战后美国控制欧洲的局面。
[拓展升华]
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
(2)必要性:
①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②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③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摆脱美国控制、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
(3)可能性: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②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③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④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对点训练]
1.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  (  )
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D.奠定了西欧联合的基础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欧洲的一体化。题中的“日耳曼”和“高卢”分别指德国和法国,因为自普法战争后法德存在百年的世仇,法德和解成为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
……主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史料探究]
材料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
材料二 “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演讲(1983年)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提示:(1)欧共体的形成及日本的迅速崛起,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归纳总结]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于长期竞争,实力相对衰落。
(2)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国际地位提高。
[对点训练]
2.某历史小组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欧共体的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
C.世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选D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不结盟运动等的兴起,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政治上奉行独立自主,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由二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格局演变为以美为主,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故D项符合题意。   [典题例析]
  [例1] (江苏单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答案] B
   [题组冲关]
   1.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漫画。该图反映的是(  )
A.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态度强硬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解析:选A 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987年”及图片中日本人(相扑)的傲慢以及文字“美日贸易战”。这表明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对美国的态度趋向强硬。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
——1963年西德总理阿登纳
“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2)从19世纪后期至1963年,法德两国是否一直“并肩站在一起”?请结合史实说明。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法德两国“紧密合作”等信息得出;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影响。第(2)问,联系历史上法德对立的具体史实进行概括。第(3)问,根据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从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1)历史现象:法德和解,关系正常化。原因: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战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美苏争霸威胁西欧安全。 影响:法德合作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扫清了障碍;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2)不是。法德奉行削弱对方的战略,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如普法战争、一战、二战。
(3)中日应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言之成理皆可)
   [典题例析]
   [例2]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64年”“发展中国家”。
  [答案] A
   [题组冲关]
   3.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该内容反映了(  )
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世界形势的缓和
解析:选B “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等反映了日本对美国由依赖到自主的过程,反映了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题干没有体现C、D两项,可以排除。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材料中“新的力量”是指(  )
①西欧的联合 ②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理解。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即20世纪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
(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广大亚非拉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形成发展冲击
两极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发展中国家兴起 世界
多极
化趋
势的
出现 80年代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经济崛起 欧洲共同体成立走向联合的欧洲冲击
两极冲击
两极冲击
两极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出现这一声音的原因是欧洲希望(  )
A.加强内部联合发展经济 B.摆脱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
C.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 D.迫使美国改变对欧政策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戴高乐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显然是表达了欧洲要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A、C、D三项显然与材料内容不符。
2.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的最初的实践是(  )
A.成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欧洲联盟 D.成立欧共体
解析:选B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故B项正确。1949年成立的北约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体现,不是欧洲国家联合的表现,排除A项;C项1993年正式成立;D项于1967年7月正式成立。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国家之间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一体化发展 ②政治联合加强 ③法德实现和解
④民族矛盾消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欧洲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以及法德实现和解都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
4.二战后日本经济很快发展起来,1956-1972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其原因不包括(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C.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 D.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解析:选A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扶持、控制西欧,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而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故选A。 5.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 (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近年来极力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屡次失败,故选C。
6.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演讲中称:“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  )
A.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日本的关注
B.经济实力增强使日本政治诉求提升
C.日本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
D.日本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解析:选B 审题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83年”,此时的日本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材料信息日本“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反映了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的诉求。故选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
7.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奋斗目标的理解。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松散的国际政治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并兼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8.《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下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随着欧洲走向联合、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出现。材料未体现出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排除A、D两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三 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以上材料均摘自何春超主编的《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这种变化对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影响。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答案:(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减弱;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他们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严重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