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08:3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江七中高2025届第二学期第八单元
语文试题
姓名 班级 总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小题。(18分)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 ,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盈: 满:做完 B.所以臣必谏其渐 渐:渐渐
C.皇后自此未闻有愆。 愆:过 D.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可反手而待也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者也。”
B.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C.①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③公为我献之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帝雕饰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B.唐太宗认为褚遂良的观点很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得到下属的进谏。
C.这段文字写的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向谏议大夫褚遂良求谏的事,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坚守信用、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的相对开明的君主。
D.这段文字有向有答、论证严密,运用了类比,手法等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整段文字有很强的说服力。
4.翻译文中的句子。(9分)
(1)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译文:
(2)所以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译文:
(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6小题。(6分)
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6.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社甫《登岳阳楼》一诗,完成7-9题。(12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坏,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跳望之所感、“凭轩” 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一体。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域。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诗人实写洞庭的浩瀚无边。全寺写虽只这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C.“亲朋无一字”,诗人自叙得不到精神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在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D.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小题。(12分)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10. 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 “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 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 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11. 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 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12. 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6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三、名篇名句默写(34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34分)
1.(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关于治国之道,魏征先以树木、河流设喻,进而提出“ , ”。
2.(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3.(2021年高考江苏卷)《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述不为生事的句子是“   ,   。”
4.(2022·江苏·金陵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   ,   。”
5.(2022·山东淄博·一模)《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司马光的指责“   ,   。”为箭靶,逐一反驳,表明了变法的坚定决心。
6.(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
7.(2019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8.(2017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9.(2016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10.(2021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 ”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
11.(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2.(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 ”的惋惜,对为国者“ ”的痛惜、激愤。
13.(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14.(2016山东卷)杜甫《登岳阳楼》颔联“ ,
”,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15.(2022·江苏南通·二模)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相近。
16.(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运用比喻描绘了江水清澈灵动、山苍翠高耸的形态。
17.(辽宁省2022届高考预测猜题卷(一))《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8分)
秸秆打成圆捆和方捆都可以,区别是圆捆便于滚动,但不好堆积;方捆便于堆积,但不好滚动。 屈原有诗句:“和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 安? 又有人说: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拟写标题 (至少写两个标题,2分)
拟写分论点 (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们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江七中高2025届第二学期第八单元
参考答案:
1.B(渐:开端,开始)
2.B(均为助词,的。A.①助词,表陈述语气;②助词,表判断语气。C.①用在判断句中,起强
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②表示转折关系,却。 D.①动词,做;③介词,替)
3.C(“坚守信用”之说属于无中生有)
4.(1)饮食器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
(2)所以谏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就不起作用了。
(3)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5 . A “为”的宾语是“人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故选A。
6.①作为人臣,上朝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退朝应当修身以弥补自己过失。②何曾身为重臣,发觉君主有缺点,在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③何曾退朝后才发表议论,还认为自己很明智。
【答案】
7B 8B
9.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对年老孤独的悲伤;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对无以报国的感伤。诗人由个人推及国家,想到了国家的危难,黎民的苦忧,流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10. B 11. C
12.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13.(1)(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模)关于治国之道,魏征先以树木、河流设喻,进而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有善始者实繁 , 能克终者盖寡 ”。
(3)(2021年高考江苏卷)《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述不为生事的句子是:“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4)4.(2022·江苏·金陵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5)(2022·山东淄博·一模)《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司马光的指责“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箭靶,逐一反驳,表明了变法的坚定决心。
(6)(2020年全国III卷高考题)《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嘈杂的音乐声“多于市人之言语”。
(7)(2019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8)(2017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9)(2016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10)(2021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多于在庾之粟粒”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多于周身之帛缕”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
(11)(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12)(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六国论》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
(13)(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14)(2016山东卷)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15)(2022·江苏南通·二模)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相近。
(16)(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运用比喻描绘了江水清澈灵动、山苍翠高耸的形态。
(17)(辽宁省2022届高考预测猜题卷(一))《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
22.标题示范
青年做人需方且圆 方圆周兮 立人处世 方正做人 圆通处事 方圆益彰 行稳致远 执方圆旗帜 促个人发展 携圆润而遨游 抱方正而长终 方正与圆润齐飞 做人共处事一色 本道方圆立人世 不负春光不负卿
首尾段示范
(首段)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后又云:“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蛟龙腾渊,越过古今,亘古不 变的理念则是: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
(首段)古人云:“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方是恪守的初心底线,圆是讲究的变通策略,相辅相成。 太方则顽固执拗,油盐不进;太圆则遇事则变,八面玲珑。唯方圆并举,相互调和,才能以拙立身,行于大道。
(尾段)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未能限也。吾辈青年需要有做人之方,处世之圆,坚定志向,随机 应变,为着民族复兴而浩然进发。
(尾段)以方为鉴,乘云破雾;以圆为墨,填涂芳翰。唯方圆并举,方可心有锦绣,行稳致远。
(尾段)少年自有少年狂,华夏少年义气扬,发奋图强做栋梁,不负少年。正因为有方正的青春信仰,我们的 精神天空才更加辽阔,正因为有圆润的奋斗途径,我们的时代的画卷才更瑰丽多彩。
分论点示范
(1)青年需方,坚定志向,立志报国。 青年需圆,顺应自然,随机应变。 青年需方且圆,内方外圆,立世做人。
(2)以正直为根基,方能铸起巍峨的品格大厦,于风雨中屹立不倒。
以圆润为甘泉,方能滋润干涸的人际关系,于阳光下熠熠生辉。
方正做人,圆润处事,在人生画板上交相辉映。
(3)方是行端坐正的行为标准,一方为本,则必致远臻善。
圆是巧妙周到的处事方法,以圆为道,则必前程璀璨。
方为本,圆为道,方圆周兮,则必人生圆满。
(4)“何方圆之能周兮 夫异道而相安。”吾辈青年当以无数前辈为榜样,即使身在井隅,也要心有阳光,方正做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代在变,处世方式也要变,吾辈青年要立足现实,开拓创新, 圆通处世。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吾辈青年要传承美德,方正做人,圆通处世,为国家奉献青春。
(5)携圆润而遨游,抱方正而长终。需要我们坚守原则,以方正为根本。
携圆润而遨游,抱方正而长终。需要我们学会变通,圆润为途径。
携圆润而遨游,抱方正而长终。需要我们既方正又圆润,行稳致远。
(6)方圆并举,是个人秉持本心又明哲保身的生动写照,蕴含了以退为进的智慧。
方圆并举,能扶大厦之将倾,变通之中恪守了家国民族之大义。
方圆并举,能顺势而为,在时代大潮中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评分标准: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审题】
这是一道附加引语式材料的话题作文。
材料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是做人应以“高线”来要求自我,提高人生境界;另一种是认为一味高标,会疏离社会与人群,无助于事业的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任务要求是以“高线与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具体看来,“高线”是自我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人品操行来接近它:“底线”是做人不应该去轻易触碰的警戒线。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做人的“高线”和“底线”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但也有一些其同之处。如“真”~善”美”为做人的高线,而“假”“丑”恶”则为做人的底线。追求“高线”可能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收获的会是精神的充实和人格境界的提升。突破“底线”,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功,但败坏的却是自我的修行、内心的道德和社会的凤气。
行文构思时,需要围绕“高线”与“底线”这两个词的内涵进行思辨。或以“高线”为目标,以“底线”为基准;或思考守住“底线”、追求“高线”的同时,如何与他者、社会智慧相处。写作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表达个人的看法。如以“培养高尚情操,恪守底线原则”为论点,可分别从对精神层次的高追求与做人的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二者缺一不可。无原则的追求精神的高格就会流于虚无,无“高线”地格守原则就没有境界的提升,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品德修养的要求既要有高标准,又要有基本原则。
【参考立意】
(1)树立道德“高线”,守牢规则“底线”。
(2)培养高尚情操,格守底线原则。
(3)修养造就人生的高度,底线决定人生的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