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不是“杜甫的七绝”,而是“盛唐七绝”。)
2.D(并没有论证二者的交融。)
3.B(A“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于文无据。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偷悦”文中并未提及。
D“认可度最高”判断错误。)
4,B(元宇宙进人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第二人生”的推出。)
5.D(A项“其内涵和我们当初所说的元宇宙已经完全不同”错误。根据文本内容,不同阶段的元宇宙的内涵并
没有显著变化。B项“提出了自己的担心”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提出自己的担心的主体应该是“很多专家与
业内人士”。C项所说的“第三阶段中后期”即是当下,根据原文内容,“穿梭于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在
元宇宙中学习,工作、交友、消费”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情。)
6.①媒体:避免炒作,合理引导,定位转向等。②专家:深人研究,广泛讨论,普及知识等。③公众:勇于尝试,理
性认识,科学认知等。④政府:制定规则,维护秩序,避免垡断等。⑤企业:积极参与,努力创新,完善技术等。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7.B(“不服输的劲头”错误,此处是两人为准点到达体有场而快速前进。)
8.①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②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祖丧:③对体育场是
否有台阶的忧惚;④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⑤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⑥对
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1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
9.示例1:①小刚和山子双腿萎缩变形,生活受限,更无法享受踢足球的快乐,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②两人虽
双腿残疾,但依然保有对足球的热爱,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③史铁生年轻时因病瘫痪,从此与轮椅相伴。但
这种生活磨雅,没有打垮他,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示例2:①“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小山和小刚是足球爱好者,因为残疾不仅不能尽情踢球,连去体育馆看一
场球赛都异常艰难。②“基调还是明朗的”,尽管残疾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境,但他们并未走向沉沦,
对所热爱的事物依旧极度渴望。③“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文中小刚、小山和史铁生一样,都遭遇了瘫痪的
现实困境,却拥有强大的灵魂,没有被不幸击中而一蹶不振。(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0.FHN(原文标点符号为:重荣闻彦之叛,大惧,退匿于辎重中。官军从而乘之,)(3分)
11.C(C项“婴城自守”的“婴”是“围绕”的意思:“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是“缠绕”的意思。)
12.C(C项“心里充满遗憾”理解错误。由“重荣待遇甚厚,使彦之招募党众,然心实忌之,及举兵,止用为排陈
使,彦之恨之”可知,安重荣对待赵彦之很优厚,让他招募军队,然而内心其实猜忌他。等到举兵造反时,只
任用他当了一个排陈使的小将,于是赵彦之心里十分怨恨安重荣。故选C项。)
13.(1)杨彦询回答说:“这就好比家中出了一个不孝之子,父母管不住他,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恶子”“不能
制”“如之何”各1分,句意顺畅2分。)》
(2)现在却南下协助安重荣叛逆,安重荣已经被天下所唾弃,早晚要失败灭亡。(“乃”“助”“为…所”各1
分,句意顺畅2分。)
14.D(D项“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的表述不够严谨。两首诗虽然都与重阳节相关,但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运用的艺术手法均相去甚远。从思想感情看,王诗重在表达佳节怀乡思人;本诗既有思归怀乡之意,更
有老病独处的无聊、志不得展的痛苦与忧思。从艺术手法上看,王诗既直抒胸臆,又从“对面着笔”,直白而
又含蓄地表达了怀乡思人的感情:本诗则化用诗文,巧用对比,在质朴的叙写中表达强烈的“凄悲”之感。)
15.①远离亲友,孤独寂寞,加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夔州山水再美也难掩其悲伤。②希望立功疆场,收复失地
朝廷却偏让他任夔州通判,报国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冲突。③忠君爱国,虽仕途遇挫,仍期待有朝一日能够
得到朝廷重用,因自感希望渺茫而伤感。(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734B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泽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修《中外人物传记》结束;[本期占40%,其余(高中所有内容)占6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七绝
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榆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
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
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
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
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
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
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
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
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
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
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
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借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
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
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
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
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
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73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