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 B.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地形和河流
C.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D.各区域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
2.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全部为内流河 B.丙区域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丁区域土壤肥沃,自然灾害较少 D.乙区域水资源短缺
山东省临沂市(35.05°N,118.35°E)一中学教学楼南面的槭树叶子红了,该校高三徐老师在槭树下留影为念(图1),图2为我国红叶观赏地图。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影响图1中红叶最佳观赏时间的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昼夜温差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徐老师目视东南,影子朝向西北 B.此日北京时间19点该校学生拍到日落景观
C.该季节索马里海域渔业资源最为丰富 D.该季节澳大利亚进入小麦收获季节
5.小明同学手绘了该日四幅太阳视运动图,以下能正确表示临沂的是( )
A. B. C. D.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各项不符合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变化的是( )
A.区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
B.同一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
C.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一成不变的
D.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
7.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多发祥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B.在后工业化时期,人类不再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自然条件始终是限制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D.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
特朗伯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符合特朗伯墙冬季白天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9.特朗伯墙在黑龙江地区使用效果较华北地区差的原因可能是该地( )
A.雨雪天气多 B.日照时间短 C.太阳高度小 D.地势高
《天工开物》记载:“西川(四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火井”的火源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竹子 D.煤炭
11.该地区用竹子制成连接管而非陶土的原因是( )
A.保护耕地 B.就地取材 C.竹管耐火 D.陶土稀缺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表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绿色GDP,即传统GDP扣除资源、环境等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以后的部分。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数据未包含港澳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GDP指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多为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区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要关注
1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别是( )
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
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
15.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 )
A.沿海、城市和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
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主要是依据包括GDP、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人均收入、文化教育、土地利用等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活力以及经济发展潜力角度衡量的结果。
(1)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条件。
(2)苏州和嘉兴与城市群首位城市上海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近年来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成因。
(3)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出可行性建议。
17.读瑞士和贵州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横亘全国,风景优美,湖泊众多,享有“世界花园”美誉。贵州省“地无三里平”,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公园省”之称。尽管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借鉴学习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材料二: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
地区 三大产业结构比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1)读材料二,比较归纳瑞士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点。
(2)结合贵州省的特色和瑞士的发展经验,对贵州省提出产业优化的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士矿产资源贫乏,经济发达。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技术先进。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下图示意瑞士的地形。
(1)说明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
(2)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
(3)指出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4)简述瑞士经济发展特点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家,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但基本未开发。据估测,阿富汗的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至2014年已发现1400多处矿藏,包括铁、络铁、铜、铅、锌、镍、锂、铍、金、银、煤、铀、石油和天然气等。著名矿藏包括哈吉加克铁矿、艾娜克铜矿、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油气田等。天然气储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煤矿储量约1亿吨,铁矿储量17亿吨,铜矿石储量5亿吨。阿富汗是内陆国,无出海口。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至20世纪70年代末,阿富汗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比较落后。
材料二:2018年,中阿双边贸易额6.9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对阿出口6.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自阿进口2411万美元,同比增长6倍。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在阿直接投资超过4亿美元。
材料三:下图为“阿富汗等高线地形图”。
(1)分析中国与阿富汗发展边贸关系的潜在困难。
(2)分析阿富汗吸引中国投资的原因。
(3)分析阿富汗吸引国外投资的限制性因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1.根据已学知识,区域都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而不是地形、河流两大要素,B错;读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大小形状不相同,A错;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对;我国三大自然区属于自然区域,各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D错。故选C。
2.根据已学知识,甲区域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是全部为内流河,我国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为外流河,A错;丙丁为我国东部季风区,丙区域为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对;丁区域为南方地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土壤贫瘠,自然灾害较多,C错; 乙区域为青藏高寒区,冰川广布,水资源丰富,D错。故选B。
【点睛】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如行政区域或流域, 边界是明确的。②有些区域,如行政区域或流域,边界是明确的; 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如自然带或语言区。③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区域的类型: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1)按自然特征划分: 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2)按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3.B 4.D 5.D
【解析】3.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我国红叶观赏时间从南到北逐渐提前,说明热量从南到北逐渐减少,B正确;红叶观赏的最佳时间与光照、降水、昼夜温差关系不大,ACD错。故选B。
4.老师站在教学楼南,此时目视西南,A错误;结合图2可知,此地此时约10月中下旬至11月,该地在北京时间19点时,地方时接近19点已日落,B错误;索马里海域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受此离岸风的吹拂,夏季渔业资源丰富,C错误;南半球此时为春季,澳大利亚小麦正值收获,D正确。故选D。
5.结合题意可知,10-11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临沂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A错误;D正确;10-11月,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南方,BC错误。故选D。
【点睛】日出日落太阳方位:
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极附近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6.C 7.D
【解析】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变化的,C符合题意。区域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A不符合题意。同一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其区位条件不同意,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B不符合题意。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热带地区气候过于炎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和生产活动,A错。在后工业化时期,人类仍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B错。自然资源的开发还要受技术条件的影响,技术的发展解除了一定的自然条件的限制, C错。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业发达,人口众多,D正确。故选D。
【点睛】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变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同一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
8.C 9.B
【解析】8.冬季白天,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特朗伯墙上,墙被加热,并有一部分热量蓄积在墙体内。当上下风口打开时,房间内的冷空气由下风口进入双层玻璃窗和墙体间的空腔,在空腔中受热上升,再由上风口回到房间,通过热循环使室内温度得以提高,C图环流方向正确,C对;B、D图在太阳照射墙时热空气不升反降,与实际不符,B、D错;A图室内空气运动方向与墙内气流运动方向无法形成环流,A错。故选C。
9.由图可知,特朗伯墙取暖效果主要取决于墙被太阳照射的时间,东北地区较华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日照时间短,因此集热效果较差,B对;冬季是温带季风气候的少雨季节,东北华北雨雪天气都比较少,A错;图中并未强调太阳高度对取暖效果的影响,C错;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是以平原为主,D错。故选B。
【点睛】特朗伯墙是以热力环流为原理设计的,此墙将向阳的外表面涂以深色的选择性涂层以加强吸热,并减少辐射散热,使该墙体成为集热器,通过气孔的开闭和可动绝热层的移动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冬天白天通过温室效应加热集热墙以及空气间层,打开气孔以对流方式供暖;夜间关闭气孔,玻璃和墙体将设置隔热窗帘或百叶,墙体则向室内辐射供暖,夏季情况正好相反。
10.A 11.B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火井”的火源需要用竹子从火井中引到釜中,才可以燃烧,应为天然气,A正确;石油、煤炭不能通过竹子引到地表,BD错误;竹子不是来自井中,C错误。所以选A。
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四川,当地盛产竹子,方便就地取材,利于原料的获取,B正确;开采陶土会破坏耕地,但不是使用竹子的主要原因,A错误;竹管不耐火,C错误;无法判断当地陶土资源状况,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汉代临邛古火井的遗址,也就是今日“火井镇”镇名的出处,在汉代,人们统一将天然气井称为“火井”,火井镇便因此得名。据记载,古时候,这里原是一片荒滩,有人发现地下有盐水浸出,于是就地挖井熬盐。挖井越深,出盐越多,于是众人效仿,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统称“六角井”。一日深夜,电闪雷鸣,一道霹雳砸下来,最深的一口井中突然呼啦啦蹿出火焰,腾高数丈,民间敬为“神火”,最初的火井出现了。
12.A 13.C
【解析】12.由图可知,绿色CDP指数总体星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格局,A正确;根据公式,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 x 100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不成正比,B错误;由图可知,东部地区绿色GDP指数显然大,但东部地区的传统GDP也很大,再利用绿色GDP指数公式估算可知,传统CDP与绿色CDP差值较大的多为东部地区省级行政区,C错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产值高、能耗大,更应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D错误。所以选A。
13.一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说明其绿色GDP指数较低,传统人均GDP也较低,贵州最符合,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现在的GDP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具体而言,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14.B 15.A
【分析】14.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山麓和丘陵地区更有利于采集和狩猎,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多分布在山东丘陵和西部太行山山麓地区,所以采猎文明时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农业社会阶段主要是在平原地区耕作,B正确。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不是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ACD错误。故选B。
15.资源和交通条件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沿海或海岛的港口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地区,往往成为人类活动集中分布区;而大江大河的源头一般位于地形崎岖的高海拔地区,交通不便,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A正确。丘陵、山地和平原、 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是 农业主要分布区,风景优美的地区是后工业化人口、高技术工业的集聚地,BCD错误。故选A。
【点睛】采集和狩猎阶段在材料中为石器时代,关键要抓住不同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特征,进而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地区差异。
16.(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长三角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沿江临海,优越的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三角地区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物产富饶,为我国人口稠密区,集聚了大量的城市人口;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长三角地区有着非常发达内河航运、海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讯和网络,联系着区内、全国和全世界。
(2)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活力以及潜力高于嘉兴。原因:苏州交通条件(通达性)更便利;二、三产业基础雄厚;与首位城市及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度更强;开放程度高;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等。
(3)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经济引擎作用;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促进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通过自贸区等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等,增强辐射影响力。
【分析】本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涉及城市区位、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群建设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分析,长三角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沿江临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区和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附近,位置优越,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长三角地区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物产富饶,为我国人口稠密区,集聚了大量的城市人口,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从交通通讯条件分析,长三角地区有着非常发达内河航运、海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讯和网络,交通发达,通讯信息便捷,对外联系十分便捷,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
(2)根据右图分析,苏州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高于嘉兴,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经济发展水平、活力以及潜力高于嘉兴。注意结合图示信息明确苏州和嘉兴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的差异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苏州交通通达性高,二、三产业基础好,与上海等首位城市及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密切,对外开放程度高,其产业发展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发展活力强。
(3)要提高区域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地区核心城市、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层层转移和分工。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促进区域人流、物流的联系。区域城市间政府层面应加强沟通,建立统一的对话平台,减少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劳动力更好的流动,提高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国家政府应对区域城市群的建设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支持,通过自贸区等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提高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点睛】城市群形成的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地理位置、土壤、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基础、交通、人口、政策、对外开放程度等
17.(1)瑞士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贵州优化;工业中以劳动力素质高的产业、高利润的高端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有旅游业、金融业等高效益产业。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以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瑞士单一、低效,以旅游业为主。
(2)发展科技,提高资金技术投入,适当进行产业转型,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改良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水电站,提高水电比重,降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集约化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积极防治污染;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扩大集聚效应和优势。
【分析】本题以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和相关信息为材料,涉及不同区域的差异对比及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基本技能的能力和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
【详解】(1)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要分析各产业所占比重,及主要部门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表格,依据三大产业的比重分析,瑞士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层次较贵州优化;工业部门中,由于劳动力素质高,以发展高利润的高端制造业为主;瑞士旅游资源丰富,金融、银行产业众多,故第三产业有旅游、金融等高效益类型。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15.6,第一产业偏高;由于发展时间短,其工业以高能耗、高污染重化工业为主,效益较低;本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业相对瑞士单一低效,效益有限。
(2)根据贵州工业部门的特点,贵州其工业以高能耗、高污染重化工业为主,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金、技术支持,适当进行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贵州煤炭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较重,应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改良相关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贵州落差大,河流流量大,可积极发展水电站,提高水电比重,降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为减少污染扩散,可集约化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同时在产业区周边积极防治污染,防止污染扩散。根据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应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贵州山区面积较大,中药材较多,应大力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和优势,提高收益。
18.(1)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地势高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电业;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有冰雪覆盖,自然景观丰富——旅游业。
(2)瑞士以山地为主,平地较少;矿产资源贫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匮乏,适宜发展占地少、耗费原料、燃料少的工业部门。
(3)政策(制度);人力资源 。
(4)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规则)。
【分析】本题以瑞士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产业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干“非农产业”的限定,排除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部门;根据材料“工业、金融 业、旅游业为经济的三大支柱”和“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占30%以上”的提示,确定“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产业即为旅游业和水电业。再次,归纳图文信息,分别说明支撑水电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的优势。由材料可知,瑞士每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丰富,由图可知,瑞士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发展电力工业;“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有冰雪覆盖”说明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和气象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旅游业。
(2)可以从资源、运输、人力等方面分析瑞士主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原因。其一,根据材料“瑞士矿产资源贫乏”,可知“矿产资源贫乏”是限制瑞士发展高原料消耗工业的自然条件;其二,瑞士是个内陆山地国家,没有大河运输条件,陆路运输也受地形影响较大,因而不仅大量进口原料受国际市场影响,对外依赖程度高,而且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高,从而导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其三,根据材料“(瑞士)技术先进”,可知瑞士注重科技投入,凭借先进的技术条件,走精密、小规模、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之路,而这条路因难以效仿,反而成为竞争优势。可见,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是瑞士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体现之一。
(3)根据材料“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结合产业区位因素,概括提炼即可。前半句对应区位因素为“政策(制度)”,后半句强调的区位因素为“人力资源”。
(4)本小题设计的是开放性问题,启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回答:第一,区域发展应在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如瑞士发展水电业、旅游业、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等;第二,明确人的创新能力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作用,瑞士选择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以及瑞士金融业的发展,都说明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点睛】
19.(1)贸易互补需求较小;设施落后;阿富汗经济发展落后,人口较少,消费能力不足。
(2)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种类齐全;属于邻国,空间距离较近,便于投资;当地优惠政策支持;阿富汗连通东亚与西亚,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3)经济发展落后,消费能力有限,市场狭小;政治局势不稳定;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设施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薄弱。
【分析】本题以阿富汗以及中阿贸易为材料,涉及区域发展分析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由材料“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但基本未开发”可知,与我国接壤地带有限,资源基本未开发,与我国贸易互补需求较小;由材料“阿富汗是内陆国,无出海口。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至20世纪70年代末,阿富汗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比较落后。”可知,设施落后,交通运输不便。阿富汗经济发展落后,人口较少,消费能力不足,市场小。
(2)
由材料“阿富汗的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至2014年已发现1400多处矿藏,包括铁、络铁、铜、铅、锌、镍、锂、铍、金、银、煤、铀、石油和天然气等”和“天然气储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煤矿储量约1亿吨,铁矿储量17亿吨,铜矿石储量5亿吨”可知,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种类齐全;而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展快,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由材料“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可知,属于邻国,空间距离较近,便于投资;当地优惠政策支持;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阿富汗连通东亚与西亚,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3)
由材料“阿富汗矿藏资源丰富,但基本未开发。”可知,资源开发少,经济发展落后,消费能力有限,市场狭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政治局势不稳定;阿富汗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且多山地地形,自然条件较差;由材料“阿富汗是内陆国,无出海口。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至20世纪70年代末,阿富汗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比较落后。”可知,交通设施较为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