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8.1《梦游天姥吟留别》(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8.1《梦游天姥吟留别》(共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09: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学习 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学习 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方法 朗读吟诵,问答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我来背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仰天大笑出门去, 。 《南陵别儿童入京》 ,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宫女如花满春殿, 。 《越中览古》 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辈岂是蓬蒿人。抽刀断水水更流 只今惟有鹧鸪飞。 二、了解作者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称诗仙,谪仙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语言新奇,风格浪漫。 3、主要经历: 才侠少年 辞亲远游 失意游走 西来献赋 供奉翰林 李杜相识 入永王墓 溘然病逝 4、代表作品: 古体诗: 古风:《古风》五十九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乐府:《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长干行》《子夜吴歌》 歌行体:《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近体诗:绝句:《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独坐敬亭山》 《望天门山》 律诗:《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二、背景探寻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 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 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 四、听读诗歌,注意正音,节奏。 朗读指导: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这是楚辞体,朗读要舒缓,要引导学生读好“兮”字,体会骚体诗的特色。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读好情感,为后文理解作者深沉的情感做铺垫。 重点词语 我欲因之梦吴越 (指代越人天姥山的奇观。) 之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的 ) 列缺霹雳 ( 同“裂” 分裂 ) 列 仙之人兮列如麻。 ( 列队 ) 迷花倚石忽已冥。 ( 不知不觉 ) 忽 忽魂悸以魄动 ( 忽然 ) 古来万事东流水 ( 事情 ) 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侍奉 ) 五、词类活用 1.云青青兮欲雨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弹着 3.对此欲倒东南倾 东南: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南方向 4.古来万事东流水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5.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惊: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6.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遮蔽 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实在。  今义:相信。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渌水荡漾清猿啼 古义:凄清。  今义:清洁。 4.迷花倚石忽已暝 古义:不知不觉。今义:忽然。 5.熊咆龙吟殷岩泉 古义:震动。  今义:殷切。 七、课堂练习 1、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式 2、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概括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中惊醒 梦后留别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2.整理归纳诗歌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板书 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中惊醒 梦后留别
教后 记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学习 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学习 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方法 朗读吟诵,问答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我来背诵: 1、齐声诵读课文 2、指名朗读。 二、课文分析 (一)、齐读第一段,思考两个问题: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衬托,以虚衬实。 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二.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五岳、赤城、天台。 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教师总结第一段 景----神奇巍峨 情----景仰向往 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高大雄峻 赏析第二段 月夜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思考: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 “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此时为何要提到“谢公”? (1)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遭遇相似,折射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4、“宿处”有何作用? 说明登山的起点,准备登山。 白昼山中: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思考: 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 峰回路转, 情迷意乱,山明水啸。 2、划线句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兮”字句。 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傍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找出诗句中的意象 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 2、概括画面特点: 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象征了唐王朝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 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 意境概括: 这是一幅令人惊悚震撼的画面, 4、情感:诗人为之惊悸。 5、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思考: 1、四短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与前文有何联系? (1)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夜晚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 1、找出诗中所使用的意象,概括其特点,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 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 特点: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欢乐 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教师导引归纳总结:梦游之旅 景 境 情 月夜剡溪 恬静幽美 愉悦神往 白昼山中 壮观雄奇 迷醉神荡 傍晚山中 惊悚震撼 悸动惊恐 夜晚仙府 盛大欢乐 惊叹艳羡 思考: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 “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梦醒时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总结第二段 1、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 2、探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怀? (1)这是一个瑰丽变幻、自由壮伟的梦。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表达向往自由乐土之情。写梦中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极端丑恶,写对梦中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因此,诗歌的前半部分是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2)这是一个“没有诗人参加”的仙人盛会之梦。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诗人却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旁观者。套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看,我们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宫廷生活的折射。梦境的神奇变幻、扑朔迷离甚至于恐怖,就好像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 (3)这又是一个庄周顿悟之梦。通过梦,他及时苏醒,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不事权贵,回归山水之间。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2.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板书 设计 梦 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游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历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程 神仙洞府,灿烂辉煌 仙人盛会,其乐融融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教 后 记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学习 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学习 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追求。
学习 方法 朗读吟诵,问答点拨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我来背诵: 1、齐声诵读课文 2、指名朗读。 学习第三段 欣赏品味名句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世 (二) 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观点1:消极。梦境空虚,人生也像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像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了。而且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所以说是消极的。 观点2:不消极。讨论探究“且放”只是暂时放一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争取,因为李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物,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观点3:积极。诗中说“东流水”,我们可以看作是写其建功立业思想的紧迫感。有人生几多失意的消极慨叹,也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一如孔子面对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总结第三段 惊梦长叹: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入梦之因 梦境 出梦之叹 梦 梦 梦 梦 高大脱俗 度 游 入 醒 安能摧眉折腰 镜 山 仙 长 湖 景 境 嗟 艺术特色: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 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三、拓展练习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卫国的情操。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梦》。 完成新凤凰上的本课练习。
板书 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入梦之因 梦境 出梦之叹 梦 梦 梦 梦 高大脱俗 度 游 入 醒 安能摧眉折腰 镜 山 仙 长 湖 景 境 嗟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