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09: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解释却又各自不同。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援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叫作沉,感激苍茫叫作郁。取《奉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就是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格,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清代杜诗评论家讲顿挫的有方东树。他的《昭昧詹言》卷十二、卷十八专讲杜诗。卷十八讲律诗,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起四句沉著顿挫。”评《因许八寄江宁旻上人》云:“只是顿挫,不直率联接。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其意贯注。一气曲折顿挫,乃无直章、死句、合掌之病。”他所谓的“顿挫”就是句断笔断,而意思连贯叫作顿挫。
方氏讲律诗中顿挫,似说得极端一些。如果作诗真是必须句句断,不许句相连接,那么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流水一意,句间不断,为什么成为传诵之句?大抵清人论诗,都不免以自己做试帖诗的方法去说杜诗,他们说的“章法”,实是依题作诗法,他们讲的一套刻画题目的所谓章法、句法、字法,全是从做八股文中得来。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诗都是无题的,真正的诗也无定法。但这里为什么又引他们的说法呢?因为文学毕竟是用语言文字做手段(或媒介)的事物,诗人的表情达意一方面得遵照语文习惯办事,一方面也总是从前人的文学传统发轫的,诗文评论家如果熟知语文规律,同时又熟悉诗人所熟悉的文学遗产,那么,他的评论总还不至于完全落空,完全郢书燕说。
总之,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毕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
(摘编自曹慕樊《沉郁顿挫辨》)
材料二: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对“沉”“郁”的内涵做了界定,并举《奉先咏怀》诗句为例。
B.材料一认为律诗有“顿挫”之美,也有“流畅”之美,律诗并非只有使用“顿挫”的手法才能写得好。
C.材料二认为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D.材料二指出“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述了方东树的局限性,他用八股文的创作方法去分析杜诗,不免对杜诗的"顿挫”有所曲解。
B.材料一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沉郁”“顿挫”的含义,并结合杜诗或相关文论家的观点对二者展开论述。
C.材料二写杜甫面对国家讨伐南昭,在诗中揭示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以阐明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
D.两则材料所引《进〈雕赋》表》的内容表明,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将自己与扬雄、枚皋相提并论。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所述的“沉郁”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杜甫《入衡州》)
B.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D.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4.两篇文章对“沉郁顿挫”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杜甫《春望》一诗选用了春日“花”“鸟”等景物来抒发情感,体现了杜诗“顿挫”风格。请结合材料二画线句作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莓园里
洪放
彩霞每天一进园子,就能看见那个身影。但今天没有。看来,父亲是真的让他回去了。事实上也不是回去。在这个村,还有隔壁的村,他是个香饽饽。
他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这名字多新鲜,彩霞当时就觉得有意思。她是在草莓医院开了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悄悄去看了一眼。他身材中等,皮肤白净,脸上总挂着笑。他虽然开了医院,却从不坐诊,只出诊。他到每家每户的园子里,像个医生般的诊断,下药,驱虫,清火·····他的腰躬在架子旁的样子,就像被无数的草莓给拉扯着,又像是在和它们说着悄悄话儿。
彩霞让父亲也请了他过来。渐渐地,彩霞就想听懂他和草莓说的话了。她问他:你们说啥呢?
我问它是不是生虫子了?哪里疼啊?天下的植物跟人都一样。要仔细听听,它们病了,也在喊疼。再仔细看看,也在皱着眉头,低着腰。一旦把病治好了,它们就舒展开了,结的果儿也更抻更水灵了。
这么多学问?彩霞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去年才回到村里,跟着父亲种草莓。她知道草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可她不知道这里面头头道道的事。她跟在他后面,看他开方子,拿药。药下去后,第二天,第三天,他指着草莓的叶子说:你看,它们都在笑着呢。
去年,草莓赶上了大年。全县全镇全村的草莓,几乎都满趟儿地赚大发了。彩霞家原来没盖起来的二楼,又开始盖上了,还里外装修了一遍。父亲说:等今年的莓季下来,就把婚事办了。
彩霞鼓着嘴:我不办。
父亲提高了声音:人家酒都吃了,能不办?给我听着,等莓子收了,就办,热热闹闹地办。
我不。彩霞说着扭头进了莓园。她正好看见他站在架子边上,用放大镜照着草莓的叶子。她有些没好气地说,就知道天天照照照,除了跟草莓说话,还知道啥?
真不知道啥。我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哼。彩霞往园子深处走去。到了最里面,架子挡住了她。她鼻子一酸。但到底没哭出来。她摸着草莓叶子,说:他跟你们说话,你们能不能把我的话再告诉给他?
草莓叶子微微摇曳着。
一连三天,他都没到园子里来。彩霞便去问父亲:他呢?
我今年没请他了。去年全村草莓大丰收,没请他的,一样长得旺,生得多。何必再花那冤枉钱?我这种了好几年,路子也都熟了。再说,农技站也能请到人。还有,也免得你整天丢了魂儿似的。
我怎么丢了魂儿?彩霞说,这跟请不请他有啥关系?去年要不是他,中间那次虫灾,我们家的园子就整个没了。
不可能。我有把握。还有,他提出要在园子里搞什么莓艺。这是啥玩意儿?能提高产量?我看他是想在园子里做花,拖着你。这事万万不成。
父亲性子倔,他定了的事,除了合作社的老社长外,没人能干涉得了。
彩霞便去请老社长。老社长听她一说,便道:他这人就这样,接受不了新事物,我回头找他谈谈。
彩霞回来时,顺道去了他的草莓医院。进了屋子,就他一个人。彩霞问:真不去了?
你父亲说了,不要我去了。
我没说。
可你们家,你父亲说了算。
你……彩霞脸上绯红,说:我就问你,还愿不愿意去搞那什么莓艺?
当然想。我都计划好了,有些基础工作,都做了。
都做了?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当然看不出来。等到全做好了,你就看出来了。他有些神秘地望着她,说:那可是个好看的秘密。真的好看!
老社长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晚上,父亲吃饭时对彩霞道:明天,让他再过来吧。不过有前提:你得到城里打工去,等腊月回来就办婚事。
果子销得最旺的时候,彩霞回来了。她跑到园子里,却被他给挡住了。他说:再过两天。再过两天!马上就好了。
彩霞朝里面望着,说: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他笑着,有些调皮,又有些羞涩。他说:如果今年成功了,明年,我会在全村推广。到时候,外来摘莓子的人,可就不仅仅是摘莓子了,还能……啊,差一点说漏了。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父亲晚上开始喝两杯小酒。彩霞知道,那是父亲心里因为收成而积攒的高兴,他得借着酒劲儿好好挥发。父亲说:明年,给你买台车子,再过两年,你弟弟大学毕业,给他在城里买套房子。父亲抿了口酒:你结婚后还来这园子,明年再租个十亩二十亩地。
我不结婚。彩霞想了想,终于说道。
父亲“嚯”地站了起来,望着彩霞:要悔婚?我丢不起那人!
我已经跟那男孩子说好了,他也同意。你就是去把事情说明了就行。父亲气冲冲地说:好端端的婚事,怎么就……要退了?我看还是园子里那个他给搅的。是不是,你说?
是。彩霞不知怎的,一下子勇敢了。她觉得心里藏着他要给的秘密,因此有底气了。父亲颓然坐下,喝酒,叹气,不说话。
过了两天,到了揭晓秘密的时候。彩霞一大早就到了园子,他和父亲正在讨论草莓明年的品种问题。
看见彩霞,他的眼神兴奋而清澈。他指着园子里一些高高的架子,说:你们到上面去看看。彩霞和父亲先后登上架子,放眼望去。
啊,彩霞看着,心就像早晨那颗迫不及待要跃出来的草莓果,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然后,她任着自己的目光,从莓架上,慢慢地,定在了他的身上。
父亲张着嘴,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还能弄出这玩意儿。到处都是呢。
彩霞用手机拍了一组图片。下了架子,父亲看着彩霞和他,突然冒出句话:明天,我就去把亲给退了。
很快,草莓论坛上发出了一组彩霞拍的莓艺图片-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8日14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他”到农户家园子里诊断草莓生长问题的场景,展现了“他”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痴迷于园艺的专业精神。
B.“父亲”自以为已掌握了草莓种植路子,不再需要指导,对技术员搞莓艺一事也很反感,这说明他易满足且排斥新生事物。
C.“就知道天天照照照,……还知道啥”,从彩霞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彩霞也开始对“他”的技术能力与水平产生怀疑。
D.“彩霞看着,……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父亲张着嘴,……到处都是呢”,表现了父女俩对莓艺的惊喜和赞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从彩霞未见到“他”写起,再写“他”被“父亲”邀请和辞退的情况,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作者的视角来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不直接交代“他”搞的园艺是什么,到最后才解开谜底。这种延宕叙事法,放慢了叙事节奏,激发了读者兴趣。
D.小说对技术员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当,准确地表现了他专业水平高而又有创新精神、为人朴实且有点羞涩的形象特点。
8.小说将彩霞的故事和草莓种植技术员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中“梦”的含义。(6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
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
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
(节选自《旧唐书 ·李吉甫传》)
文本二:
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去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适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
(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
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
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
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
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
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
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都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
(2)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
14.两则文本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四、理解性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以花反衬人。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表明诗人不会被世俗污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湘水南行
张九龄①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
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色生前浦,清晖发近山。
中流澹容与②,唯爱鸟飞还。
【注】①张九龄:唐代名相,著名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开元十四年,诗人奉命出使广州,途中写了这首诗。②容与:闲暇自然的样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行役诗,诗人当时王命在身,正乘坐船只在湘水上向南匆忙进发。
B.首联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
C.颔联承上,先解释了行色匆匆的原因,又语意一转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转变。
D.颈联写景,以动衬静,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内心闲淡的情致。
17.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曲江渊源彭泽。”本诗颇能反映陶渊明对张九龄的深刻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A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 ① 地追电视剧《狂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
该剧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政法系统进步,黑恶势力在人情社会中崛起,在法治社会中覆灭,最终被 ②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的摔打,经历了良心的拷问。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 ③ ,与黑恶势力搏击到底的经历,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弊绝风清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众多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他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社会身份特点与个人生活痕迹,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特别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剧作营造了丰厚的、多层次的戏剧场景,提高了观众的代入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
20.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B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到生活方式,近期的一个热词是“松弛感”。从一定意义上说,“松弛感”是一种淡定处事的哲学。往深里讲,“松弛感”不仅是“面子”的表现,更依赖子“里子”的积淀,它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所取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在顺境时处优不养尊,在逆境时身穷不志短,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进而涵养静气、彰显大气、孕育朝气。中国画自古便讲究留白的艺术,有所渲染, ① ,恰到好处,才可达到浓淡相宜、深浅相间、相得益彰的境界。当下,“松弛感”引发了网上关于“松”与“紧”的讨论。其实, ② ,而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正如音乐,有轻柔的慢板,也有紧凑的快板,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才能成就多彩的乐章。中国古语也有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偶有放松,也未尝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需知,人生并非一扬与他人的短跑比赛, ③ 。不要慌,不要急,漫漫征程比拼耐力,把握节奏,坚持到底,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面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包身工》)
B.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记念刘和珍君》)
D.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11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但网络空间纷繁复杂,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在网络中,诈骗、攻击、辱骂、摸黑、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文娱热点排行等乱象广为诟病;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网络大V账号恶意营销等问题影响恶劣;一些“网红”售假、偷税漏税等现象更是严重。
材料二 2021年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网络文明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的平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1.A 2.C 3.C 4.①材料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诗的风格。不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而材料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诗的主要风格。②材料一认为“沉郁”是风格。而“顿挫”是创作手法。而材料二则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5.①《春望》所描述的是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思愁绪。②《春望》所写之景却是春日欣欣向荣之景。春天的“花”“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冲突,表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材料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错。材料一并没有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作者只是对杜诗“沉郁”风格进行了概述。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错。杜甫认识到讨伐南昭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不能据此说杜甫与百姓立场相同。另外根据材料二“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表明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不仅仅是考虑百姓立场,还有统治者角度,这也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留连”两句清新明丽,最不符合“沉郁”风格。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可知,材料一认为“沉郁”只是部分杜诗的风格,不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由材料二原文“‘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可知,材料二则认同“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由材料一原文“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毕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可知,材料一认为“沉郁”是风格,而“顿挫”是创作手法。由材料二原文“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可知,材料二则认为“沉郁”“顿挫”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个角度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国都沦陷,国家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由于战火阻隔,家书难以收寄,家人安危难料,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思愁绪。
《春望》中所写之景却是春日欣欣向荣之景,春天的“花”“鸟”之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冲突。“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表现出了“顿挫”的风格。
6.C 7.B 8.①以彩霞追求爱情与技术员莓艺研发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紧凑。
②以彩霞的视角串联两个故事,便于直接描绘彩霞心理、展现草莓技术员的工作状态,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饱满。
③展现新时代农村青年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大胆创新技术、发展新农业的时代风貌,使主题意蕴更多元丰富。 9.①指“他”和彩霞即将收获美好爱情的幸福生活之梦。
②指技术员通过创新莓艺促进莓园发展的创业之梦。
③指科技和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给乡村带来美好未来的乡村振兴之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对‘他’的技术能力产生怀疑”错误。由原文“就知道天天照照照……还知道啥”可知,这是彩霞对技术员不理解她心事的嗔怒之言。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以作者的视角来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错误。本文应是以故事中人物彩霞的视角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彩霞对技术员的心理感受。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中彩霞的故事是指彩霞从外面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种草莓,他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然后彩霞让父亲请他过来,渐渐地彩霞就想听懂他和草莓的对话,慢慢地彩霞被他吸引,父亲看出了彩霞的心思,让彩霞今年霉季就把婚事办了,彩霞拒绝了父亲的提议。面对父亲辞退了他,彩霞便去请老社长劝说父亲,当父亲再次提到彩霞的婚事的时候,彩霞明确地告诉父亲是因为他,让父亲去退婚。所以本文的一条线索是彩霞追求自己的爱情。文中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即技术员进行莓艺研发。技术员提出在彩霞父亲的梅园中搞莓艺,彩霞父亲认为万万不可,并且辞退了技术员,后来在老社长的劝说下,彩霞父亲再次将技术员请回了自己的莓园,过了几天,技术员让彩霞和她父亲登上莓架,看到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字。以彩霞追求爱情与技术员莓艺研发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紧凑。
文中以故事中人物彩霞的视角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彩霞对技术员的心理感受,所以以彩霞的视角串联两个故事,便于直接描绘彩霞心理、展现草莓技术员的工作状态,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饱满。
文中既写到彩霞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表现了技术员研发莓艺,展现新时代农村青年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大胆创新技术、发展新农业的时代风貌,使主题意蕴更多元丰富。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本文描写了彩霞和技术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当彩霞和父亲登上莓架看到的是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彤彤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所以“梦”首先指“他”和彩霞即将收获美好爱情的幸福生活之梦。
文中“他”的身份是技术员,本文写到“他”研发莓艺的过程,当“他”将秘密展示给彩霞父子两个时,大家看到一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所以本处的“梦”指技术员通过创新莓艺促进莓园发展的创业之梦。
文中的“他”作为技术员,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这个村、隔壁村很多人都请他,并且去年草莓获得了大丰收,并且“他”在草莓园子里搞起了莓艺研究,一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所以“梦”指科技和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给乡村带来美好未来的乡村振兴之梦。
10.D 11.B 12.C 13.(1)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忧。
(2)李绛则多次陈述古今之事,并阐明事理,这才是忧心国是的表现。 14.出处和选材不同,文本一为正史相对全面公允,文本二为个人著作可能片面偏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面听奉圣明教诲,没来得及实行,总称作机密,因此不能写下送给史官;至于已施行的,制令已写得很明白,天下人都能得知,也就是史官的记载,不必等到起居郎写下以后授给史官了。
A.错误。“德音”有“善言、有德者之言”“唐宋时的一种恩诏”等含义,“德音”应属上,作“奉”的宾语,意为“善言、有德者之言”,选文中指皇帝的圣明教诲,“面奉德音”意为“当面听奉圣明教诲”。
B.错误。“史官”是“送”的宾语,故“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不对称。
C.错误。“制令”作主语,是谓语“昭然”的陈述对象,“昭然”形容词充当谓语,意为“明白貌、明显的样子”,表示主语的状态特征,即“制度法令清楚明白”,“制令昭然”是个意义完整的单句。
D.“闻”与“知”两个动词按承接关系组合,表示时间上的先后,构成连谓结构,所以“皆得闻知”之后应该断开。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对待、礼遇。句意:对他礼遇很厚。/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B.错误。都是表被动,被。句意:因此很受皇帝信赖。/诚信而被怀疑。
C.正确。都是距离。句意:距离京城。/山峰连着山峰,山峰之高,离天不满一尺。
D.正确。刚才;适合,适应。含义不同。句意:刚才李吉甫上奏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羊士谔、吕温都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错误,由原文“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可知,只是吕温都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便”,马上;“设备”,设防;“但”,只。
(2)“屡”,多次;“是”,这;“是忧危之事”,判断句,这才是忧心国是的表现。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节选自《旧唐书 ·李吉甫传》”和“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可知,出处和选材不同,文本一为正史相对全面公允,文本二为个人著作可能片面偏颇。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二十七岁,任太常博士。宰相李泌推崇并看重他的才干,对他礼遇很厚。陆贽任宰相以后,他出任明州员外长史,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大赦,起任忠州刺史。进京以后,改任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宦官使者刘光琦关系亲密,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请求罢除他们。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因此很受皇帝信赖。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详知民间疾苦。
等到这时担任宰相,进用众多人材,获得很高的赞誉。李吉甫早年曾提拔羊士谔;另外司封员外郎吕温擅长词赋,李吉甫也垂爱礼遇他。充任淮南节度使,皇上亲自到通化门城楼为他饯行。在扬州,每遇朝廷得失,他都秘密上疏指出。又在高邮县修筑堤坝灌溉水塘,灌溉良田数千顷,百姓得到很大好处。八年十月,皇上到延英殿,询问时政记记载何事。皇上问:“偶尔有时不记,为什么?”李吉甫说:“当面听奉圣明教诲,没来得及实行,总称作机密,因此不能写下送给史官;至于已施行的,制令已写得很明白,天下人都能得知,也就是史官的记载,不必等到起居郎写下以后授给史官了。”
这月,回纥部落南下越过沙漠。朝廷大为恐慌,认为回纥声称讨伐吐蕃,实际意在入侵。李吉甫上奏说:“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忧。”九年,他又请求在经略故城设置宥州。宪宗同意了他的奏请。李吉甫初任宰相时,中外延颈望其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宪宗私下得知了这一情况,不到一年,就提拔任用李绛,他与李绛非常不和。然而李吉甫生性谨慎小心,即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无所伤害。
文本二:
皇上非常高兴,宰相李吉甫迎合皇帝意旨,上奏说:“陛下的恩威流布润泽,华夷仰戴,如今已天下太平,可以享受安乐。”皇上大笑。李绛上奏说:“西戎侵扰,距离京城,最近的只有数百里,烽火相连,边境多次告警。怎能高枕无忧?”皇上退朝,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刚才李吉甫上奏说,如今已太平无事,劝我放松享乐。李绛则多次陈述古今之事,并阐明事理,这才是忧心国是的表现。李吉甫谄媚奸邪,只想着讨我欢心;李绛忠诚刚直,言语深远,是真宰相啊。”
15.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诞”“殇”“犹”。
16.D 17.①在意象选择上,陶渊明《饮酒(其五)》运用“飞鸟”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②在创作风格上,本诗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重神似不重形似,尚浑整不尚工细,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③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为外物所役使,因而羡慕飞鸟的自由。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动衬静”不对。“暝色”“清晖”本是静景,用“生”“发”二字,起到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山关系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从选用的意象上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运用“飞鸟”意象,通过写飞鸟结伴而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唯爱鸟飞还”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在创作风格上,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声色变化。“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从落日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从整体入手,重神似不重形似,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不愿再“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有物役”,为外物所役使,因而“唯爱鸟飞还”,羡慕飞鸟的自由。
18.①废寝忘食
②一网打尽
③前仆后继 19.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①比拟,把剧作的收视率和口碑都拟作猛烈刮着的暴风。
②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写出了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修饰人们追电视剧《狂飙》的疯狂劲头,可用“废寝忘食”。废寝忘食:指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人们专心致志。
第②处,根据语境说的“黑恶势力……在法治社会中覆灭”可知,此处是说黑恶势力一个不漏,全部被抓捕,可用“一网打尽”。一网打尽:指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
第③处,语境强调一代代警察在与黑恶势力搏击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可用“前仆后继”。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①“极其特别”重复累赘,可删去“特别”;
②“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主客颠倒,可改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主语是“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而“狂飙”指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本句用“狂飙”写“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运用的是比拟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狂飙》这部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1.B 22.①有所省略 ②松与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③而是一场与自己的马拉松跑。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面子”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特定称谓;
B.表特殊含义;
C.表强调;
D.表引用。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关联上文的“留白”、下文“浓淡”“深浅”,与“有所渲染”句式一致,可填:有所省略。
②处,依据上文“其实”、下文“而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此处用“……并不是……”的句式,主语承前“松与紧”,可填:松与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③处,结合上文“与自己”“短跑比赛”、下文“漫漫征程比拼耐力”,这里应填:而是一场与自己的马拉松跑。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网络的副作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建设网络文明。材料列举了部分网络副作用,这些乱象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对人民名誉、财产、精神、生命等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负面影响和冲击,严重危害了国家、社会的正常发展。由此足见网络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材料二提到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足见国家对网络文明的重视,大会主题“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给如何建设网络文明提供了思路。
中国网民数量庞大,而网络空间复杂,监管不易,要建设网络文明需要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双管齐下。我们要做好网络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可以将“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互结合。在互联网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依靠“他律”和“自律”,将依法和“以德”结合起来。当前我国网民的道德素质、文明程度参差不齐,必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健康生存,但在依法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法律和道德从来都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他们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作为青少年,更应该认识到网络副作用对青少年身心、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要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建设文明网络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带动他人,为建设文明网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列举网络副作用,剖析其危害;再思考如何才能建设网络文明。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思考。个人方面,要做好“自律”,约束自我,文明上网,不做网络副作用的帮凶;国家层面,从宣传到法律制裁双管齐下,宣传方面主要是让人民群众加强自身网络修养,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法律层面主要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最后可以结合青年身份谈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立意:
1.还网络一片清明天空。
2.网络文明,你我皆有责。
3.自律+他律,携手建设网络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