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3 20: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指生读导入框内容导入。 学生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出示《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创设情景,导入新授,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同步探究》中的“探究过程”部分。 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问题学生自学课文,自主释疑 让学生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部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三大战役1、认真观察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①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最先打响的是哪次战役?②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2、若你是一位人民解放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级参谋,你能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准确的找到每个战役的地点,并且流畅果断地向指战员介绍我军的作战意图吗?(接着填写三大战役表格。)名称时间部队影响意义3、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4、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共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文物和人文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观察图片:解放南京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教师投放图片,创设情景——“我是高级参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创设情境二:穿越时空:现在就让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学生分三组,看书看资料,每组派一位学生扮演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参谋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此次战役的概况。(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起止时间、领导者、主要参战部队、战争经过等方面解说)。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陈毅的话”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明确:“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1、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2、⑴反动势力方面: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⑵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首先强调: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奋战,消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②教师用“分层法” 启发引导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平津战役——“分而取之 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阅读课本96页“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战争的正义性B、党的正确领导C、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等。)
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权的建立——灭亡历程。 1、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优: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且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缺:学生对于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感觉很难理解。补: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题:
授课教师:
教学目的
教学难点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此栏应当写出具体链接的资源
课程引入
新课解析
例题精讲 【例1】【例2】【例3】
课堂练习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业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01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