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4 10: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起因:波斯西扩,入侵希腊战例:马拉松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冲突结果: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影响:促进东西方联系和交流结果:称霸地中海,进入繁荣期影响:境内经济文化交流活跃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动脑筋消极影响:充满暴力和杀戮
积极影响: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古代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练一练:1. 古希腊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被哪一国家所控制?
A.罗马帝国 B. 马其顿国 C.波斯帝国 D. 古巴比伦
2.公元前4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
A、古代埃及 B、亚历山大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罗马帝国的疆域在什么时候达到最大规模?
A.前2世纪 B.前1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2世纪练一练:4.希波战争发生时,我国正处于哪个历史时期?
A.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朝 D.宋朝
5.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
①给被侵入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②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 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④将拉丁字母传播到世界各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练一练:罗马帝国全盛版图 如图所示,罗马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那么,在罗马帝国之前是否也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若有,是哪些?练一练: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2: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随身带有象牙、犀角、玳瑁等珍贵礼品。这样,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请回答:
①公元前1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代?
②当时凯撒为什么能穿上一身中国的“丝袍”??
③166年,中国处于哪个朝代?当时我国称罗马帝国为什么??
④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练一练:7、“波斯皇帝一面准备武力征服,一面遣使希腊半岛,要求希腊各城邦向波斯奉献‘水与土’,也就是要他们臣服。许多希腊城邦为免于米利都的厄运,不得不满足波斯人的要求。但是雅典和斯巴达的居民毫无惧色,他们把波斯使者抛进深谷或投入水井,让波斯使者自己去取梦寐以求的‘水与土’。”
请回答:
①上述所叙述的内容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先后进行了几次?
?
②这次战争最终是以哪一方的胜利而告终的?
?
③在这次战争中兴起了今天的哪一项体育运动? 练一练:8、判断分析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侵、罗马帝国的扩张。有两个同学就战争的影响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小李同学坚持说,战争是残酷的,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应全面否定。小冯同学说,我们应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战争的影响,战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为什么? 波斯帝国全盛版图(公元前5世纪)伊朗高原马拉松之战公元前490年(第二次希波战争)
马拉松平原
希腊—波斯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马拉松运动:42.195公里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公里。后来确定标准距离为42.195公里。亚历山大小传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马其顿国王。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在事业中努力加以模仿。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两年后继位,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印度文明 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罗马全盛时期(公元2世纪)幼发拉底河上游大西洋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罗马帝国疆域四至地中海“拉丁文”与“拉丁字母”罗马人属于拉丁族,拉丁人住在意大利半岛中西部沿海的拉丁姆地区,他们的文字称为拉丁文。
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文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拉丁语也传到各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逐渐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后来,拉丁文逐渐成为死文字,但它在基督教、法律和科学领域长期留下影响。今天,许多疾病的西文名称和西药的名称都来自拉丁文。拉丁字母简单易写,其他语种如英文、德文、北欧各国和许多东欧国家的文字,以及越南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罗马式建筑 “条条大道通罗马”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