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2第二章——复习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必2第二章——复习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11 16:02:29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二章背诵学案——左右对照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1 城乡空间结构 知识点总结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 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 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 )、 、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 状,占地面积 ,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①购物方便 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 住宅区
商业区 占地面积 , 呈 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①交通便捷 (交通最优原则) ②接近消费人群 (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①降低成本(地价)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 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 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 、 、 ;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 、 ,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 ;
④看人口变化: 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 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②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①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 。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③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④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⑤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 或者 ,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 。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 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 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 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 , 的沿海地区。
2.1 城乡空间结构 知识点总结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购物方便 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街角路口 ①交通便捷 (交通最优原则) ②接近消费人群 (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 干线两侧 ①降低成本(地价)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交通通达度;② 距市中心远近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④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 、 、 以及 。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总结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 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 。另外, 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 ,有利于 ,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 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 ,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竹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1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知识点总结
1.城镇化的概念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以及过河点。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总结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1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知识点总结
1.城镇化的概念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 ;② ;③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城镇化动力: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 、 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 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 ,城市化推进很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 ,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甚至 中心区表现出 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 同 点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处于 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 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 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 、 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 ,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 、 国家。
8.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 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 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 同 点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处于后期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前中期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8.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9.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10.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 效应、 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 的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 较重的企业;实行 ;建立
水污染 建立 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 城区布局,建立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1.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9.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10.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 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1.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共9张PPT)
2.1 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交通通达度;② 距市中心远近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④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⑤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以及过河点。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3.城镇化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4.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6.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同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前中期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8.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9.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二章背诵学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1 城乡空间结构 知识点总结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购物方便 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街角路口 ①交通便捷 (交通最优原则) ②接近消费人群 (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 干线两侧 ①降低成本(地价)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交通通达度;② 距市中心远近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④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以及过河点。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总结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1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知识点总结
1.城镇化的概念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 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 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 同 点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处于后期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前中期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8.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9.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10.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 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1.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二章背诵学案——默写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1 城乡空间结构 知识点总结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 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 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 )、 、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城市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 状,占地面积 ,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①购物方便 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 住宅区
商业区 占地面积 , 呈 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①交通便捷 (交通最优原则) ②接近消费人群 (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①降低成本(地价) ②保护城市环境 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 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 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 、 、 ;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 、 ,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 ;
④看人口变化: 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 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②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①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 。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③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④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⑤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 或者 ,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 。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 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 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 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 , 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 、 、 以及 。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总结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 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 。另外, 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 ,有利于 ,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 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 ,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竹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1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知识点总结
1.城镇化的概念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 ;② ;③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城镇化动力: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 、 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 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 ,城市化推进很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 ,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甚至 中心区表现出 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 同 点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处于 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 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展 中 国 家 ,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 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 、 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 ,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 、 国家。
8.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9.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10.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 效应、 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 的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 较重的企业;实行 ;建立
水污染 建立 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 城区布局,建立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11.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共9张PPT)
2.1 城乡空间结构
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
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区位需求
居住区 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 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
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⑤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① 交通通达度;② 距市中心远近
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④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⑤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8.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A.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B.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③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以及过河点。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大庆等;
②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家庄、株洲等;
③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深圳;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⑤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根据民居建筑特点判断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气候特征
①根据墙体厚度判断冷暖及昼夜温差
一般来说,寒冷的地方,民居的墙体厚度大;温暖的地方,民居墙体厚度小。另外,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墙体厚度大。
②根据屋顶坡度、房檐宽度判断降水量的大小
一般来说,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有利于积雪滑落,因此降雨量大或降雪量大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而在降水稀少的地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多为平顶。房檐越宽,越利于遮挡风雨,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房檐宽度一般小于南方地区。
③根据房屋窗户大小判断风力、风向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窗户较小,且北窗较南窗小;南方夏季湿热,民居窗户较大以利于通风;风沙大的地方,民居窗户很小。
④根据房屋朝向判断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多坐北朝南,而南方地区则表现不明显。
原因:北方冬季寒冷,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民居多坐北朝南;南方夏季炎热,对日照没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民居朝向一般更为自由。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⑤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
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
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
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2)判断地形特征
根据房屋的进深以及院落的大小判断地形特征。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民居的房屋进深大,院落宽阔;而山区地形崎岖.民居进深较小.院落狭小。
(3)根据建筑用材判断当地物产
民居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用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物产。
例如,木质结构的民居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竹楼多建在盛产竹子的地方;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窑洞;因纽特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造冰屋。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第一个最主要):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3.城镇化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4.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6.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于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城市化特点 原因
不同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前中期阶段)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相同点 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8.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危害
地形 使地形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9.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