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缺: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2)公路运输
优: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5)管道运输
优: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缺: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②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远程、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以流体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
(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水运,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空运;(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②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③风速较小; ④地质条件好;
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面平坦开阔,远离市中心 ②与市内干道和其它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③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XX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于峡湾,避风、避浪;无结冰期(结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科技、人口——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就业、国防、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②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③促进资源开发、物资输出;④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如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⑤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
社会意义:
①方便居民出行;②拉动就业;③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④促进文化交流等。
政治意义:
①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②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差异:
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①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②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④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保证铁轨平直,保障速度;节约土地; 避免铁路沉降;保障安全;减少拆迁、避免扰民。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改开前)均衡发展—(改开后)非均衡发展—(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6.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权益: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3.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城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油气资源、金属矿物、海洋生物和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有寒暧流交汇,渔业生产条件优越,著名海产有蜞鱼、鲔鱼、鲨鱼等;
台湾海峡航运价值突出,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等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创新海洋科技(是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秦行科技先行战略)。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活动应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5)维护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海洋纠纷,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构建和平、公里的海洋秩序)。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四章背诵学案——左右对照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
缺:
2)公路运输
优:
缺:
3)水路运输
优:
缺:
4)航空运输
优:
缺:
5)管道运输
优:
缺: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 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 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 。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缺: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2)公路运输
优: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5)管道运输
优: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缺: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②经济带可分为 、 、 、 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 为核心,以 和 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 路、 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 ,近距离选乘 ;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 。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
管道--以 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 ,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 ;(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②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远程、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以流体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水运,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空运;(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 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 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 以XX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 位于峡湾,避风、避浪; 无结冰期(结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②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 、 、 、 ——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 、 、 、 ——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 、 、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社会意义:
政治意义:
八、修铁路或者公路遇到的困难
①经过高山、高原 ,建设难度大
②经过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地质条件差或者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③经过的地区多暴雨、洪水、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④多 ,地基不稳定
⑤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
⑥高寒 (后三条主要针对的是青藏高原)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③风速较小; ④地质条件好;
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面平坦开阔,远离市中心 ②与市内干道和其它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③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科技、人口——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就业、国防、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②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③促进资源开发、物资输出;
④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如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⑤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
社会意义:
①方便居民出行;②拉动就业;③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④促进文化交流等。
政治意义:
①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②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八、修铁路或者公路遇到的困难
①经过高山、高原地势起伏大,建设难度大
②经过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地质条件差或者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③经过的地区多暴雨、洪水、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④多冻土层,地基不稳定
⑤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⑥高寒缺氧(后三条主要针对的是青藏高原)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差异:
原因: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 、 、 、 。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 、 、 。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差异:
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①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②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④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保证铁轨平直,保障速度;节约土地; 避免铁路沉降;保障安全;减少拆迁、避免扰民。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改开前)均衡发展—(改开后)非均衡发展—(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枯竭,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 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6.西部地区 、 、 、 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 。西部地区 , , 、 、 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 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 带,是我国 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中游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 北方水资源短缺, 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 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 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 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6.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 ,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 。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 :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 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 》,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权益: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3.我国的海洋国情: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3.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城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油气资源、金属矿物、海洋生物和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有寒暧流交汇,渔业生产条件优越,著名海产有蜞鱼、鲔鱼、鲨鱼等;
台湾海峡航运价值突出,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等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创新海洋科技(是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秦行科技先行战略)。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活动应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5)维护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海洋纠纷,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构建和平、公里的海洋秩序)。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四章背诵学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缺: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2)公路运输
优: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5)管道运输
优: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缺: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②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远程、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以流体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水运,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空运;(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 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 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 以XX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 位于峡湾,避风、避浪; 无结冰期(结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②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③风速较小; ④地质条件好;
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面平坦开阔,远离市中心 ②与市内干道和其它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③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科技、人口——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就业、国防、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
②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③促进资源开发、物资输出;
④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如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⑤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
社会意义:
①方便居民出行;②拉动就业;③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④促进文化交流等。
政治意义:
①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②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八、修铁路或者公路遇到的困难
①经过高山、高原地势起伏大,建设难度大
②经过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地质条件差或者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③经过的地区多暴雨、洪水、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④多冻土层,地基不稳定
⑤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⑥高寒缺氧(后三条主要针对的是青藏高原)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差异:
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①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②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④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保证铁轨平直,保障速度;节约土地; 避免铁路沉降;保障安全;减少拆迁、避免扰民。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改开前)均衡发展—(改开后)非均衡发展—(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枯竭, 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 北方水资源短缺, 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 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 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 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6.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权益: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3.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城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油气资源、金属矿物、海洋生物和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有寒暧流交汇,渔业生产条件优越,著名海产有蜞鱼、鲔鱼、鲨鱼等;
台湾海峡航运价值突出,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等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创新海洋科技(是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奉行行科技先行战略)。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活动应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5)维护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海洋纠纷,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构建和平、公里的海洋秩序)。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四章背诵学案-默写版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
缺:
2)公路运输
优:
缺:
3)水路运输
优:
缺:
4)航空运输
优:
缺:
5)管道运输
优:
缺: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 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 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 。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②经济带可分为 、 、 、 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 为核心,以 和 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 路、 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 ,近距离选乘 ;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 。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
管道--以 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 ,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 ;(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 、 、 、 ——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 、 、 、 ——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 、 、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社会意义:
政治意义:
八、修铁路或者公路遇到的困难
①经过高山、高原 ,建设难度大
②经过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地质条件差或者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③经过的地区多暴雨、洪水、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④多 ,地基不稳定
⑤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
⑥高寒 (后三条主要针对的是青藏高原)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差异:
原因: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 、 、 、 。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 、 、 。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 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6.西部地区 、 、 、 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 。西部地区 , , 、 、 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 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 带,是我国 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中游
下游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 ,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 。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 :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 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 》,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3.我国的海洋国情: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共14张PPT)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部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网络化、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3.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从运速、运距、运量、灵活性、连续性、建造成本等方面回答)
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1)铁路运输
优: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缺: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2)公路运输
优: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3)水路运输
优: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4)航空运输
优: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5)管道运输
优: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缺: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①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②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②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四、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1.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多、快、好、省”。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2.运输方式的特点与货物的选择:
空运--远程、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容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以流体为主:石油、天然气等
注意:
(1)运量最大的为水运,最小的为空运;(2)运输最慢的为水运,最快的为空运;(3)运价最低的为水运,最高的为空运;(4)灵活性最好的为公路运输,最差的为管道运输;(5)连续性最好的管道运输,最差的是水运。
五、交通“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1.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2.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②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
③风速较小; ④地质条件好;
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
3.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地面平坦开阔,远离市中心 ②与市内干道和其它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③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模板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XX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结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于峡湾,避风、避浪;无结冰期(结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六、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模板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势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xx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②经济因素——资源、经济、科技、人口——XX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所经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随着科技发展,xx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③社会因素——就业、国防、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七、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经济+社会+政治)
经济意义: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②加强不同地域间的交通联系;③促进资源开发、物资输出;④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如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⑤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等。
社会意义:
①方便居民出行;②拉动就业;③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脱贫致富;④促进文化交流等。
政治意义:
①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②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等
九、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差异:
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十、以桥代路
1.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①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对线路的影响。
②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
④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2.高速铁路为何多修建在高架桥上?
保证铁轨平直,保障速度;节约土地; 避免铁路沉降;保障安全;减少拆迁、避免扰民。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
①定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②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③制定原则:区城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改开前)均衡发展—(改开后)非均衡发展—(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
(新时期——区城协调发展的内容: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4.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区位条件: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5.四大地区的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与东北亚、俄罗斯的对外开放优势 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6.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包括11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8.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
地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10.京津冀各自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定位:
①北京:
优势:首都;科技力量雄厚;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
劣势: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
发展定位: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首都功能;传统企业向河北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②天津
优势: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劣势: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重化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
发展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③河北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
劣势: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
发展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4.3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权益:
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洋上的管辖范围。
3.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城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油气资源、金属矿物、海洋生物和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发展背景
(1)十八大: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2)十九大: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概念: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5.台湾海峡的价值:
有寒暧流交汇,渔业生产条件优越,著名海产有蜞鱼、鲔鱼、鲨鱼等;
台湾海峡航运价值突出,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
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劣势:
优势:
①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②国家政策的扶持;③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优势;④科研院所众多,具有领先全国的海洋科技教育优势。
劣势: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②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偏低,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④各市之间产业结构同构问题突出。
7.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创新海洋科技(是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秦行科技先行战略)。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活动应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5)维护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海洋纠纷,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构建和平、公里的海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