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借助文献、图像史料与时间轴,厘清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
2.借助时间轴、地图与文献史料,了解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度探索的历程,理解革命时期制度探索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3.用结构示意图,结合时间轴,使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目 标 导 航
1
1912年
3
1927-48年
4
1931-34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苏维埃
临时政府
2
1912-1928年
北洋军阀时期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1936-49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
6
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共同纲领》
南京国民政府
1949年建国前夕,党中央将宋庆龄先生出席开国大典看作“头等大事”。宋庆龄在北上前提出三个条件,其中第三个条件为“宋庆龄在到达北平之前不能告知他人,她希望在保密的情况下启程北上,也不要在车站迎接她。”
党中央力邀宋庆龄北上参加的是什么会议?
为什么党中央将宋庆龄出席开国大典看作“头等大事”?
为什么宋庆龄会提出“秘密北上”的条件?
民国建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临时约法
武昌起义
清帝退位
1912.1.1
1912.3.10
1912.3.11
1912.2.12
1911.10.10
第一部分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水土不服
社会变迁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解决政治体制问题。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即刻践行政治民主化。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尝试实行政党政治都体现了现代共和主义的精神。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图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水土不服
第一章“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规定“中国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二章“人民”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第六条规定“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包括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权力。第五章“国务员”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整理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北洋政府时期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之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此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水土不服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①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②宪政: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从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水土不服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孙中山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民、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参与政权的权利的。
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三三制”—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日根据地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8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1940年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材料9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权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材料10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3.解放区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共从治国安邦这一国家的层面,去认真对待党的自身建设与政府行政管理问题。……党对苏维埃政权的绝对领导,早在1927年苏维埃运动伊始即已确立。 ……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体制,是革命阶级的专政,从中共中央到苏区中央局都是党组织的集体领导,而非个人的专断独裁;它在内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在政权中,要尽量的吸收非党工农群众来参加工作,要使广大群众了解党是党,政权是政权,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只是掌舵的对于全船的作用一样,而保卫和管理这只船的责任还是属于群众自己。“民众对于行使管理国家机关的权利”是“苏维埃政权巩固的基础”,这是保证党与苏维埃之间正常关系的关键。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七卷 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③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条 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第二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修改宪法;制定法律; 监督宪法的实施;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大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人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第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这样一条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不容易,要坚定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自信。
课堂小结
1.《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下列各项属于该事件主要意义的是( )
A. 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
2.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国则内阁制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
A. 责任内阁制 B. 君主立宪制
C. 总统共和制 D. 专制君主制
3.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B. 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 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 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 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5.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
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
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7.1948年8月7日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次大会,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它是一个临时性的,而且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是,它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这次大会( )
A.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背景是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C. 奠定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D. 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8.1949年9月2日,周恩来在解释新政协会议未将社会主义前途写入《共同纲领》时说:“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据此可知《共同纲领》( )
A. 体现了重视国情的现实主义风格 B. 对国家道路的判断尚不明朗
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9.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 缺乏变革的创新性 B. 具有历史的延承性
C. 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D. 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10.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
A. 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B. 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
C. 创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 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过渡性
CADABCC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