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来B寡C人D闻E之F千G里H而I一J士K是L比M肩N而O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和“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含义相同。
B.“莫之能御也”与“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属于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
C.衅钟,古代一种仪式,新钟做成之后,宰杀牲口,以血涂钟行祭。
D.阴,山的南面,与《登泰山记》中的“其阴,济水东流”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想要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但孟子并不谈论这个话题,而是转换话题,谈论起了王道。
B.“君子远庖厨”是因为君子心怀仁慈,看不得禽兽被杀的场景,这符合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
C.淳于髡运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形象地告诉齐宣王自己之所以举荐的人才多,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识才的能力。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齐宣王性格随和,比如他对淳于髡一天举荐七个人的做法并不认可,但并没有严词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
5.对待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百姓和孟子的认识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
文本二: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B.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C.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D.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及其他事务的一种凭证。文中代指权力。
B.图籍,指地图与户籍。其中“籍”与《鸿门宴》中“籍吏民”的“籍”意思相同。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后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D.子房,张良的字,刘邦称其字以示尊重;《侍坐》篇中孔子称弟子的名以示亲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入咸阳后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的分布,得益于萧何将秦丞相府的图册、户籍簿等收藏起来。
B.刘邦起初贪恋秦宫室豪华、美女财宝众多的奢靡生活,想留在秦宫居住,但最终接受樊哙和张良的劝谏,回到霸上驻军。
C.刘邦体恤秦人,废除秦朝严酷的刑法,安抚百姓,分发府库财物给百姓;而项羽却因担心秦军官吏士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军。
D.刘邦知人善任,他自知谋略不及张良,后勤保障不及萧何,领兵作战不及韩信,却能用三人取天下,这是他夺取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9.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0.关中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FK句意: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
“子来”是一个主谓句,在B处断开;
“寡人闻之”主谓宾齐全,F处断开;
“千里而一士”省略谓语动词“有”,“是”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士”,故“是”前停顿,即K处断开。
2.D
A.正确。都是“这类人”,句意:孔子的弟子。/郯子这些人。
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莫能御之也”“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可以抵御他。/没有人了解我。
C.正确。
D.“山的南面”错,阴,指山北、水南。
3.C“因为自己有识才的能力”错,原文“今髡贤者之畴也”是说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人以类聚,所以举荐的人才多。
4.(1)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
5.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孟子认为是不忍心。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文本二:
淳于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齐宣王说:“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士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士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不对。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葫、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睾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6、B句意:章将军等人骗咱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若能攻入关中击灭秦朝,当是大好事;倘若不能,诸侯军将咱们掠持到东方去,而秦朝又尽杀咱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那可怎么办啊?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是兼语句,“吾属”既是“诈”的受动者,又是“降诸侯”的施动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诛”的宾语是“吾父母妻子”,“吾父母妻子”是定中结构做宾语,中心词是“父母妻子”,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7.B“意思相同”错误。《鸿门宴》中“藉吏民”的“藉”是动词“造册登记”。句意: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登记官吏和百姓。
8.C“分发府库财物给百姓”错误,原文只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并未“分发府库财物给百姓”。
9.(1)况且我回到霸上驻军的原因,是为了等侯各路诸侯的到来然后订立规章罢了。
(2)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
10.①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②不侵暴百姓;
③不增加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啊?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滞留在宫里!”刘邦没有听从他的谏言。张良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该依靠朴素节俭。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返回霸上驻军。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回到霸上驻军的原因,是为了等侯各路诸侯的到来然后订立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推辞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使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章邯率秦军投降了诸侯军后,诸侯军的官兵便凭借胜势,把秦军官兵多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秦军官兵大多因此而生出怨恨的情绪,暗地里议论说:“章将军等人骗咱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若能攻入关中击灭秦朝,当是大好事;倘若不能,诸侯军将咱们掠持到东方去,而秦朝又尽杀咱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那可怎么办啊?”诸侯军的将领们暗中查听到了这些议论,即报告给项羽。项羽于是召集黥布、蒲将军商量说:“目前军中秦朝的官兵还很多,他们内心并不顺服,如果到了函谷关不听从调遣,情势必会危急。所以不如将他们除掉,而只和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进入秦地。”楚军便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
文本二:
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在夜晚去见张良,趁机把刘邦的一番说辞告诉了项羽,项羽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高祖说:“如果说能在营帐中筹划策略,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