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目录
CONTENTS
一
二
三
高考评判标准
作文真题回顾
命题规律总结
一
作文真题回顾
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1980年
1927年
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1980年
1927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1980年
1927年
这是一道创新型材料的作文题目,材料由表格与文字两部分的语料构成,破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要从表格与文字中获取正确信息。
表格部分聚焦“双奥之城”北京,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和“国家科技”五个角度直观呈现了两届奥运会举办时国家的综合国力。“比赛成绩”是成果的直接体现,背后彰显的却是国家在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等方面实力的不断“跨越”。
文字部分则着眼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引导考生立意思考要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过去是“见证”——时代青年从08奥运的懵懂到22冬奥的成长,这是个体从小到大的跨越;现在是“亲历其中”——22冬奥,时代青年亲身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双奥”背后是国家发展的不断跨越;未来是要躬身入局——时代青年要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投身国家“再跨越”的伟大征程。
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1980年
1927年
推荐立意:
1.志当存卓越,跨越无止境
2.复兴春潮激流涌,吾辈跨越正时
3.双奥之城耀世界,征衣未解再跨越
4.击鼓催征稳驭舟,扬帆“跨越”再出发
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1980年
1927年
题目解析:
1、融我式的驱动任务
学生需将青年的自己——“我”,融入时代场景中,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力行者,心怀祖国,情系未来,着力思考“我”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将怎样去有所作为?怎样去不断跨越?要突出“我”的主体地位,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我”怎样把青春融入祖国的跨越之中。
2、“跨越,再跨越”的内涵理解
本题要求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学生应准确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与思维。所谓“跨越”,是指表格中体现的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而“再跨越”是指“未来前行”中的,将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再”字则强调了“越来越”的意思,显现出阶段推进的潜在逻辑关系。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其内涵,就会仅停留在对材料的叙述与对“跨越”的赞美,无法“选准角度”。
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的思考
1980年
1927年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 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的思考
1980年
1927年
这是一道典型的哲理型材料作文,题材指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阅读——《红楼梦》,却又关乎现实人生,学生要学会从匾额题名的几种手法中,选定立意的角度,确定好立意。
“直接移用”:学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学会吸收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借鉴化用”:既要学会传承,也要积极改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用来指点自己的人生;借鉴和优化别人成功的方法,为我所用。
“根据情境独创”:传承与创新;创新才是民族的未来;创新才能彰显传统的魅力;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创新才是国家发展的驱动力。
破题的要点在于对三种题名方式的比较,并将其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思考,与《红楼梦》本身并无较大关系,过度联想《红楼梦》人物与情节反而会“剑走偏锋”。
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的思考
1980年
1927年
题目解析:
1、真实情境的限制
以《红楼梦》情节为真实情境,对接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及统编本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编排。
2、典型任务的驱动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是题目设定的典型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解读“这个现象”,深入思考在更广泛领域的启示,不可局限于题目本身而“就材料论材料”。
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的思考
1980年
1927年
3、价值观念的引导
命题人将价值引导隐含于题目之中——“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题目当中体现着对三种题名方式的比较,也引导着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在其他领域去思考、鉴赏这样的文化现象。
4、立意选题的开放
题目中“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从大观园取名的文化现象可联想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2021年全国乙卷:论理想
1980年
1927年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2021年全国乙卷:论理想
1980年
1927年
本题首先以汉代扬雄的射箭之喻来说明实现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材料起点为传统文化的古人名言,终点落在当代青年的实践上,体现古今相容,传统与现代并存。射箭的三个条件是“弓”“矢”“的”,材料以射箭为喻,提出了实现理想的五个阶段:①弓——树立理想前的加强修养;②矢——树立理想前端正思想;③的——理想的目标为义;④发——为理想付诸实践;⑤中——理想实现。材料层次清晰,因为对名言进行了详细阐述,所以审题难度降低。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这正是题目给定的立意方向。
2021年全国乙卷:论理想
1980年
1927年
题目解析:
1、用“历史语境”驱动“时代情境”
题设以传统文化中古人名言为材料,目的在于由古印今,激发学生历史时间、空间上的横向、纵向跨度思维,用好“历史语境”,驱动“时代情境”,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互动”古今,“链接”当下,有话想说、可说、能说,写出好文章来。 所以在立意谋篇上,学生要牢牢把握“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导向,立足时代要求,联系自己独特、真实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思考认识,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切勿仅停留在扬雄的历史语境中。
2、淡化任务“指令”
本题虽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淡化了任务指令,未涉及文体指令、情境指令等,不再要求统一写演讲稿、书信等。但内容指令依旧明确,要围绕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来构思行文,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
2021年全国乙卷:论理想
1980年
1927年
3、重视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一方面,本题审题立意较为简单,主题思辨化淡化,学生立意难见根本性差别。在此背景下,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下成为赋分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有关“理想”的作文小学生也会写,可是高中生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水平呢?站在“当代青年”的立场,学生应该怎样理解“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确立目标”“付诸行动”的内涵?这都体现了本题对学生思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理解的能力考查。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1980年
1927年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 《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末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1980年
1927年
根据材料可知,“可为”指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创造的条件,“有为”既可以指是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指我们在当今时代通过进取奋斗将要获取的成就。“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则是:“可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为”的条件。这个“可为”的时代,一方面以厚重的积淀,以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这个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目标和时代的使命。
以上便是“可为与有为”的含义及关系,学生可自寻找切入点来确定立意,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分析论述何为“可为”,何为“有为”;也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立论,阐述我们“可为”和“有为”的原因;还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阐述,表明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有为”。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1980年
1927年
题目解析:
1、“我们”的共同情境
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2、主题“陌生化”
材料中的例子都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和敬畏感,从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业绩,他们都是“敬业”的典型。但是题目没有直接点破“敬业”,而是以“可为与有为”来代替,这是陌生化的处理方式,是避免宿构的方式,学生需借助理解与思考,“看破”主题的本质。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
1980年
1927年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权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
1980年
1927年
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学生需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要注意的是题目提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要对此进行回答,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主,不可三人平均分配力量。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最终要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需体现这些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
1980年
1927年
题目分析:
回避焦点,导向鲜明
命题者绕开“疫情”“扶贫”“小康”等高频率高热度话题,起到了很好的防套作防宿构作用;但仍坚守“立德树人”的导向,暗含着很多可写的角度,齐桓公的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牙的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管仲的出众才华、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等等。学生要具备跳出历史、整体关照视野,选择自己有把握的立意与思路去写。
二
命题规律总结
考教衔接
强化思辨
文化情境
融入“小我”
考教衔接
近年高考作文有鲜明的对接新课标、对接教材的趋势,着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考教衔接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与必修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P18)中的第二个任务何其相似,教材原文如下:
考教衔接
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与统编教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习有关,代表了新教材、新高考“考教结合、呼应教材”的新风向。
考教衔接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要求写“发言稿”: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及“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本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从本单元中任选一篇文章进一步研读,想想其中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考教衔接
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近年高考审题立意难度大幅降低,学生的语言表达则成为赋分关键。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加大对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等等的考查力度。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作文材料本身与情境创设都极具审美情趣。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高考命题紧扣“三种文化”
强化思辨
近年高考作文劲吹思辨风,多呈现二元关系,兼有三元关系。作文材料会给出思辨的双方或多方,让考生对其中的思辨关系加以阐述,难度在于怎样把核心概念内涵说准,怎样找准角度把思辨关系说清,怎样联系社会现实把道理说透。
强化思辨
2022年全国乙卷
有关立意的两个关键词“跨越”与“再跨越”存在着以下逻辑关系:“跨越”指已经取得的成绩,“再跨越”指对未来的期许,两词存在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然“跨越”代表着过去,“再跨越”代表着未来,所以文章的写作重点应在“再跨越”上。由此可见,两词存在着“主”与“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然写作的重点在“再跨越”上,那么如何实现“再跨越”?实现“跨越”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运用到实现“再跨越”的目标上?由此可见,两词存在着“传承”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强化思辨
2022年全国甲卷
“匾额题名”,虽说行文的重点是“情境独创”,但学生要将其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传承”“借鉴”“创新”之间的关系,那么文章将会深刻得多。
强化思辨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
思辨话题——广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思考
文化情境
近年高考作文多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材料背景,并以此创设文化情境,聚焦于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学生如何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0年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鲍叔
2021年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
2021年全国乙卷——扬雄论理想
2022年全国甲卷——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红楼梦》
2022年全国乙卷——再跨越、再发展
取材文化,关照现实,照亮当世
文化情境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以建党100年为时代背景,主体内容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作为示例,这些示例就是对两个文化背后所饱含的精神生动的诠释,有助于考生理解文化内涵。
融入“小我”
以“青年”为身份进行“融我式”写作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共同特征,此写作指令旨在鼓励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倡导文中有“我”,引导考生思考自我与时代的关系。
融入“小我”
2022年全国甲卷:青年思考如何融入时代——直接使用、借鉴化用、情景创造,联系时代热点,思考问题,实现价值。
2022年全国乙卷,青年在时代跨越中跨越,在时代再跨越中担当。
三
高考评判标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四翼-高考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