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现代文阅读专练2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现代文阅读专练2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17: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
(第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形式备受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形成一个符合自我愿望的“桃花源”。在这里,用户可以自由地重新设计自己。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折射,还是人类精神的具象投射。
在人类知识体系中,超越现实物理世界的“宇宙”非常多元,包括由文学、神话等知识体系所构建出的各式各样的精神世界。无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一样,都是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世界。然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使得虚拟世界从人类的主观想象演化成一种客观存在。精神世界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元宇宙则是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码出来的数字世界。它已经渗透到经济、技术、传媒等多个方面,并成为政府和企业投资布局的重点领域。
元宇宙带有游戏性,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游戏世界。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要鼓励企业、机构、用户以及虚拟人共同参与其中创造新世界,促进城市再生,增加个人就业机会,形成“跨界经济”。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提出,中国的元宇宙之路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以虚强实。可把元宇宙和工业制造等行业相结合,在工业元宇宙等领域超越国外竞争对手。将中国已有的并跑领跑技术和元宇宙相结合,如空间站元宇宙、探月元宇宙,实现中国技术的进一步超越。
在纯粹的现实世界里,人们不仅应为元宇宙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还要提供促进其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表示,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当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在虚拟空间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是否应该与现实法律形成映射关系,由现实法律体系来规范虚拟空间中人的权利和行为,还是在虚拟空间独立形成一套法律体系进行规范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现实世界的法律是元宇宙治理的主要规则形式。来自现实世界的制度规范和形成于虚拟世界的制度规范可以进行协作共治。建构治理元宇宙的“法律十技术”二元规则体系,确立元宇宙治理中“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的“法律中立原则”,以现实世界的刚性法律确认并保障元宇宙“去中心化治理”机制的实现。将智能技术纳入具有规范意义的制度体系,尝试实现“代码即法律”,以确保技术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也要尽可能实现“法律即代码”,以确保规范的技术性和有效性。法学和法律界有必要全方位思考元宇宙的法治意涵,并积极应对它所带来的法治挑战。
(摘编自阮益嫘《洞见元宇宙的张力空间》)
材料二:
在元宇宙这个新的文明形态中,人会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更高的灵活性、更多的体验性和更强的功效性。这将带来革命性的剧变,其机器性逻辑将影响人的体验方式和思考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和人对信息的接受、解读方式。因此,要在加强防范与监管的同时,利用元宇宙讲好中国故事,以正向价值观引领和传播社会正能量,警惕元宇宙对不同价值圈层文化传播与浸透可能导致的社会分裂问题。
利用元宇宙为智慧监管和社会治理赋能,应对监管挑战。将元宇宙核心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这既可有效地监管和治理虚假信息,又可有效地监管和治理敏感信息与极易导致社会分裂的内容。
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规范的法规。元宇宙本身具有强大的场景连接力,并与现实世界有着高度联动性。因此,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规范的法规,使其在不同的圈层之间发挥调和作用,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共识的建立。伴随着“Z世代”年轻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符合数字原住民和元宇宙原住民的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协议、法规,不仅在数字世界和虚拟世界发挥作用,也将在现实世界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提升技术安全保障,加强对高敏感度信息的研判和预警。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的提升和发展,能在有效保障安全数据、安全智能和安全通信的同时,有效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实现对信息制作、分享和传播赋能,并提高对高敏感度信息和谣言的研判与预警作用。
强化对新闻信息的舆论引导能力。当前,元宇宙处于发展初期,各个行业对元宇宙的理解都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循。这为元宇宙的发展带来挑战,也提供了多元可能性的探索机会。元宇宙在新闻业的应用也是如此。虚拟新闻信息场景的搭建及切换,虚拟主持人、数字化身信息解读人、虚拟信息宣讲员的沉浸式导引,以及深化感知便携交互型信息终端等技术的开发和研制,都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要加强用户的虚拟身份或数字化身对新闻信息的接收和感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场景化数字新闻人对用户的导引和舆论引导能力。
(摘编自雷霞《正向引领元宇宙传播效能》)
材料三: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
(摘编自《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宇宙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它能够让用户重新设计自己,提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舒适空间。
B元宇宙与文学和哲学所描述的精神世界都是虚拟世界,而元宇宙通过科学技术能将这种虚拟世界演化成客观存在。
C.伴随着“Z世代”年轻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需用法律进一步加强对虚拟空间中行为的约束规制。
D.将元宇宙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监管并最终杜绝虚假信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但已渗透到经济、传媒等多个方面,促进城市再生。
B.无宇宙将带来革命性的剧变,人的体验方式、思考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都需要符合机器性逻辑。
C.现实世界是元宇宙的“母体”,治理元宇宙时必须确立“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本”的法律中立原则。
D.元宇宙现在处于发展初期,在新闻业的应用中,要强化场景化数字新闻人对用户的舆论引导能力。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三元宇宙应用场景的一项是( )(3分)
A.某平台开发了一种远程协作工具,支持佩戴VR设备的同事们在同一个虚拟会议室中面对面交流,打破屏幕的阻隔感。
B.某家具厂上线3D版家装城,为消费者呈现360°呈现家具装修效果,帮助用户浏览不同风格的装修设计,参与决策。
C.某汽车集团利用Omniverse平台提供的虚拟工厂整合了一系列规划数据和应用,并实现了实时协作和无限制的兼容性。
D.某校受自然灾害影响,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4.目前,元宇宙还处在一个比较基础的阶段,如何促进元宇宙发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对于元宇宙可能带来的法治挑战,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达了哪些相同的观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 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C. 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 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 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 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 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的作用?
9.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天好”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传统文化领城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二: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然而,如何平街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见面,是古籍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为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让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来,有效避免了人为移动或翻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大大方便了阅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对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知识库,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技术应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时,还拓宽了相关人文领城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与存世古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宇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古籍从修复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摘编自年旭《古籍数字化,让更多人共享经典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天妤”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直观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中华书局依托数据标引体系,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D.借助AI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能提高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量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虚拟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世界的认知。
C.“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和应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3.下列选项、不属于“古籍数字化”的一项是( )(3分)
A.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砷》书法便可跃然眼前。
B.云南省图书馆在网上发布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北齐书》,人们得以一睹珍版古籍真容。
C.京剧领域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虚拟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材料一中作者两次列举“苏东坡数字人”的事例,试分析其意图。(4分)
5.《人民时评: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一文指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搁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锁
程奋只
民国初年,沧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开锁师傅,名叫王继业。王师傅开锁的本领极高,沧州城里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王师傅有一个徒弟,名叫小六,自幼聪明伶俐,学艺十年,学得一手开锁的好本领。王师傅开锁全凭手上的感觉,小六开锁却全靠一双耳朵,他那耳朵异常机敏,开锁的时候把耳朵贴在锁上,锁孔里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开锁也就易如反掌了。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有一天,王师傅对小六说:“小六,你开锁的本领已在师父之上,师父教不了你了。”小六听闻此话,嘴上不说,心中却暗喜:我终于可以自立门户了。王师傅继续说:“只是为师还有一事,二百里外有座香积寺,寺内有一把古锁,三十年来无人能够打开,我也不曾打开,你要是能打开此锁,那天下再也没有你打不开的锁了。”
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
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说明了来意,方丈亲自把小六带到一间密室前,说自从三十年前他不慎把钥匙落在密室中后,此锁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小六抬眼观看,密室的门上果然有一把巨锁,而且这巨锁是镶嵌在石门的凹槽中的,像一把巨大的门栓。小六不禁一惊,等到他把铁丝探入锁孔,心中更是惊讶,原来那锁看上去笨重厚拙,实际上锁孔里有复杂的机关,小六足足用了两炷香的工夫,终于听到“啪嗒”一声,锁开了。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时方丈推门进入密室,去寻找钥匙。站在外面的小六抬眼一看,只见密室内堆了一地的银元和银子,顿时惊坏了。不一会儿,方丈拿着钥匙出来,把石室的门一关,那把大锁竟自动关闭了。
方丈拿出一点银钱酬谢了小六,见天色已晚,让人给小六收拾出一间空房,并安排斋饭。小六吃完饭,就早早歇了。可他躺在床上,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心想,要是自己悄悄拿来一些用,应该不会被发现吧 就这样,小六动了邪念,等到夜半三更,他偷偷来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用一个布袋胡乱装了大半袋银钱,正准备返回,却怎么也找不到门,也找不到锁。原来刚才小六进来时,怕被别人发现,就顺手把门关上了,谁料这个密室的门一旦关上,就再也无法从里面打开了。小六在黑暗中打亮火石。仔细观察,这个石室四壁空空,只有室顶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他连忙冲着这个小洞大喊救命,可喊破了喉咙也没见人来。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小六也不知道在密室里困了多久,只觉得饥渴难忍,到后来神智都不清了,昏死了过去。
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
原来这香积寺素来香火旺盛,但也时常引来盗贼,为了防盗,多年前,方丈命人修筑了这个坚圆无比的石室,石室四面密闭,只有一扇石门可以进出,石门配以巨锁,唯一的一把钥匙由方丈亲自保管。这石室在建造上还颇费了一番苦心,石门一旦关上,就自动上锁,只能从外面开锁进入,这样即使贼人进入石门,只要他关上了门就无法逃脱。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料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三十年前,竟有一个小沙弥,趁方丈外出讲禅,半夜偷出钥匙。打开石门潜入密室,却被困在石室中,方丈回来发现钥匙被盗已经是三天以后了,他透过小孔看到那小沙弥已经昏死在石室中,方丈怕出人命,命人砸锁救人,可费了半天工夫都没砸开巨锁。
也是那小沙弥命不该绝,当时恰好沧州城有名的开锁师傅王一康来香积寺祈愿,听闻此事连忙赶来帮忙。救出小沙弥后,方丈为了表示感谢,拿出银钱作为酬谢,可王师傅不仅分文不收,还让方丈为了安全,重断换一把锁。可方丈还是决定不换锁,而且为了防止钥匙再次被盗,干脆把仅有的一把钥匙也故意丢在密室之中,反正已有能开此锁之人了。
再说那个小沙弥,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也算是大悟了,可是庙里有规矩,他还是被逐出了庙门,小沙弥本就是个孤儿,王一康看他可怜,又见他是真心悔悟,于是就收他为义子,取名继业。王继业跟着王一康学艺二十年,得到了他的真传。十年前,王一康去世,临终前告诫王继业:“学艺先修德。”
不久,王继业也收了一名徒弟,这就是小六。小六聪慧异常,是一块好料,就是鬼点子多,心不实。王继业怕他有了这门手艺却不走正道,反而为害一方,为这事,王继业没少操心。
再说这香积寺里的密室,自从三十年前再次锁上,就再也没有人打开过,一年一年的香火钱从密室顶上的小洞投下去,积攒下来,因此才有了满地的银钱。今年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政府的赈灾粮又不够,所以方丈决定打开密室,将里面的银钱全部取出,救济天下苍生,这才写信给小六的师父王继业,让他前来开锁。接到方丈的信,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术正不正,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
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师傅要徒弟小六到二百里外的香积寺去开锁,主要原因是他知道小六心浮气躁,不能出师。
B.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这句话语气坚定,体现了小六的自信满满。
C.“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这是小六开锁之后的真实想法,他以为自己能真正自立门户了。
D.小说写的是一个“开锁”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学艺先修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运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小六手艺精湛,为下文师父叫他去香积寺开锁做铺垫。
B.文中的“锁”既是各种门锁,也是心灵之锁,又是故事情节的连接点,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C.方丈写信叫王师傅去开锁,但王师傅却借开锁试探小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王师傅的用心良苦。
D.王师傅和小六有相似的经历,二者的形象相互补充,但小说借方丈之口讲小沙弥的故事,客观冷静,发人深省。
8.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多次交代香积寺的密室,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蕴 请简要分析。(6分)
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2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最终杜绝虚假信息”说法错误,文中强调的是可有效地“治理虚假信息”)
2.B(“人的体验方式、思考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都需要符合机器性逻辑”说法错误,文中表述的是“其机器性逻辑将影响人的体验方式和思考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和人对信息的接受、解读方式”)
3.D(线上教学缺少“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无法让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4.①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形成“跨界经济”,壮大经济基础。②为元宇宙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设施,并提供促进其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都认为元宇宙可能产生法律问题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②都认为来自现实世界的制度规范和形成于虚拟世界的制度规范可以共同发挥作用。(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 C
7. A
8. 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9. 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这是故事本然。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D
解析: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这种“打量观赏”只能是“直观了解”而非“认识”。B项,“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错误,于文无据。C项,未然变已然,“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错误,原文有“下一步”“最终实现”等表述;另:“赋魂”的是“人工智能训练”而非“数据标引体系”。D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在……同时,还拓宽了……,丰富了……”可知D项是正确的。故选D。
2.答案:B
解析:B项,“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也不是……,而是为……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可见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并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故选B。
3.答案:C
解析:C项,梅兰芳是现代人,其容貌形象为现代人熟知,而“苏东坡数字人”的容貌形象源于对“古籍真
实”的把握。故选C。
4.答案:①第一次列举旨在论证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②第二次列举旨在说明数字人建设需逐步完善,既要为数字人“凝神”,又要为数字人“赋魂”。
解析:由材料一第二段观点句以及“比如,为了让”“由此观之”可以看出,作者以“苏东坡数字人”为例,旨在说明“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需建立在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从而论证了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证的重点是如何突破制约数字人发展的内容生态瓶颈,让数字人拥有丰满的“灵魂”,以实现其“精神真实”。作者以“苏东坡数字人”为例,旨在说明数字人建设需逐步完善,既要为数字人“凝神”,又要为数字人“赋魂”。
5.答案:①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及共享资源平台,提升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②深度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借助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等让古籍“活”起来;③建立有效的新时代古籍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新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
解析:由材料二第一二段可知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要借助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及共享资源平台,丰富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由材料二第三段“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再结合材料一“苏东坡数字人”的研发和应用实例,可知活化古籍需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找准古籍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从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活化古籍需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专业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推进新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他知道小六心浮气躁”有误, 原文是小六“鬼点子多,心不实”。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对比手法”有误,应是“照应手法”,暗示故事结局具有巧合性。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是小说的窗口,窥视灵魂,洞察人性;③连接“开锁”的故事和“小沙弥”的故事,增加情节的曲折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香积寺的密室”是故事的发生地,密室里的银钱是人性的试金石;从结构上看,小六开锁、潜入密室偷银钱、听小沙弥的故事都由香积寺密室连接,因此,“香积寺的密室"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9.①小六听了方丈讲的故事,内心受到了震撼;②“泪”折射出他对师父的感激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使他开始正视自我;③“泪"使他觉醒,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学艺先修德”。(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意蕴的能力。小六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方丈讲的故事触动了他的心灵,促使他反思自我,走向觉醒,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分析时,要深挖“泪”的内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