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17: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32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届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回望来时路,6年多的精心筹备,2000多个日夜的顽强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__________,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到赛事筹备蹄疾步稳,再到疫情防控有序有效,中国人民_________,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兑现了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14年前,_________的北京奥运会惊艳世界;14年后,新时代中国同样没有辜负世界的期待。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___________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如何战胜疫情?怎样应对变局?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的“更团结”,为破解时代之问提供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这不仅是奥运精神之喻,是世界局势之喻,更是深沉的人类命运之喻。与其在惊涛骇浪、风雨飘摇中各驭小舟,不如相聚巨轮,一起向未来,长风破浪!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独步天下 义无反顾
B. 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
C. 同舟共济 刻苦努力 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
D. 同舟共济 刻苦努力 独步天下 义无反顾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B. 在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C. 在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中,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D.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举办和筹办过程,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充分展出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冰糖桂花藕,是冬日里的最爱。冬日里买一截桂花藕,枣红枣红的,还拖着细长的糯米汁。寒风里,趁热啃上一两口,香甜软糯,倏然觉得尘世仁厚可亲。
可桂花骨子里到底是有远意的。山中桂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僻静清幽处,兀自情怀落落。
读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每读一回,心上便起了雾似的空茫一片。月色素白,朗照深山,在那重重叠叠的深山里,有桂子在寥落地开,寥落地败。那多像一个寂寞的灵魂。或者是那些在烟火深处打滚的桂花的灵魂,在午夜时分,在晚风经过的刹那,逸出了自己的身体,清凉地开落在山间,开落在露水里。①我想,那更像是一个女子,有着古典的情结,她一边三头六臂地应付世俗日常,过着跟所有寻常主妇一样的烟火日子。她是桂花糖、桂花饼、桂花藕。另一边,她隐藏自己,躲在书页笔墨之后,躲在清风明月淡花之后,过自己清凉的灵魂生活。在浑浊滞重的世俗对面,她是清凉落寞的山中桂子,遗世独立,独自花落,独自享受这无边的浩茫与静谧。
日子繁茂,内心有一角,秋风萧萧。
②我知道,远方的月下,远方的山里,有桂子,静静,静静地,零落。
4.《鸟鸣涧》属于山水田园诗,下列选项中与其风格不一致的是( )(3分)
A.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宋·杨万里《小池》)
B.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清·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C.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
D.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5.根据文中①、②画横线的部分,分别回答下列问题。(6分)
(A)①句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2分)
(B)②句画横线句子改为“我知道,月下中,远方的山有桂子静静地零落。”与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江上逢故人
韦庄
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
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
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
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
[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宇,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
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色,诗人在红杏园中喝的酩酊大醉,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
B.颔联借录抒情,写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时,借杜鹃花开时的艳丽美景抒发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C.“别后沧波路几迷” 一句是写分别后,这江上烟波迷茫,方向难辨,几乎让我迷路。
D.颈联情感复杂,既农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还写出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
7.如何理解诗歌尾联?尾联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方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黄金准则”:Do o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onto you(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表达相似理念的中国版本是《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青年人的很多困惑大抵都是行动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其实就如《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的一样,思虑万千,不及一次实干。
(3)先秦屈原、唐朝杜甫、近代鲁迅、当代钱学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的诸葛亮也经常被古代诗人所赞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羽毛
索南才让①
我盯着一只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的土钻子。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我也盯了它一会儿。哪怕这大门再破损,我都没有动过要修好或者更换它的念头,而且它再破再烂,只有关好它睡觉我才觉得踏实。
我说的土钻子就在大门旁边的黄土夯墙上点头翘尾。土钻子是一只鸟,它有灰褐色的羽毛,一片白扑扑的肚绒,脑袋黑白和谐,煞好看。它的腿跟身体一样长。它正在用坚硬的喙急速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它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多少个日子下来,我家的土墙成了现在这副千疮百孔的样子。似乎,这只鸟化身岁月,敲击着这块草原历史的一面。
我坐在窗前,正好能看见一个圆圆的小洞,以及从洞里面透进来的白光。我看着那个土洞,这个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有一种古怪在努力吸引我。我懒惰的身子坐直了,再次仔细观察。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并且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
我打算出去看,又踌躇起来。我怀疑一旦动了身子,那光彩将消失。我重新坐下,那洞里依然在跳动着,并且格外神秘起来。它的神奇,仿佛是为了让我更加清醒。
我默默转了身,径直回了房间,也没再去窗前。我扑倒在了炕上,一直睡到晚上。次日清早,外面冷。
我来到窗前,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除了几声寒砖的鸟鸣之外,世界喑哑无声。听到鸟的鸣叫,我想到那个神秘的洞。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勇气去接近。我来到窗子前,透过玻璃向那个土洞看去。那里处在一片阴阴的灰暗中,看不清楚。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幽静的空间里这声音异乎寻常。我吓了一跳。这把椅子是去年从镇上搬家时带来的,在这之前它已经内部松散,不成器了。我一直忍受着它,现在终于觉得它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了。我总是拖延那些需要尽快做的事而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消耗精神,这种时候也是我的精神和肉体对抗最严重的时候。
我盯着土洞好一会儿。直到我认为并没有惊动那个神秘之物,才疲惫地舒了一口气。我的眼睛看着书桌上的一摞稿纸,最上面的一页上写着几个字——一只鸟的一根羽毛。我写道:从窗子里往外看,有一堵岁数大了的土墙,墙上斑斑驳玩坑洼洼,还有几个被土钻子打穿的洞,其中有一个洞正好对准了我的窗户,对准了我……
写到这里我停下笔。写这个有意义吗?似乎为了寻找答案,我再一次向外看去。天色又亮了一些,但还是无法看清。于是我又开始写:说起这个洞来,却是格外神秘,它的里面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我没有勇气去接近它,它使我感到恐惧。那是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恐惧!
正要继续写,身后的门开了。弟弟走了进来。你说的那个神秘的洞在哪里?要不要我们现在去看看?弟弟说。
我想我们最好去见识见识。
我看还是等阳光出来后再去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好吧,你说了算。他看看桌上的稿纸,你又可以写了吗?
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写什么东西了。
弟弟出去了,他把门轻轻地带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观察外面亮起来的天色,有些意志消沉。我搁下手中的笔。我左边抽屉里有一摞报纸,抽出来一张,上面有关于草原沙化的调查报告,仔细读了一段。
谷子。我喊道,谷子。
怎么?弟弟隔着门问,怎么了?
草场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不好搞,很麻烦。
草场问题要尽快处理好。
他大声说,草场问题我会处理好的。
我看着报纸上一张颓废枯萎的草原照片,心里慌张。这张照片,仿佛进一步预示了我的草场的命运。太糟糕了。谷子说会解决,但我不相信。除非还原它原始的姿态,而这个更不可能,所以怎么可能呢?
午后,我再次出神地盯着窗外那个神秘的土洞。那个神秘物一直没有消失。我的眼睛又酸又痛,脑子里面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凝视着土洞。我想洞察它扔给我的某些启示,但太累了。我有几次想起身,直接去掏那洞,但起身后会跟随着椅子的刺耳作响,我不想听那个声音。
我叫弟弟进来,欲言又止。
我去看看。谷子拍拍我肩膀。
谷子不一会儿就出现在窗外,他离土洞越来越近,终于,谷子的身子挡在了土洞之前。我有些紧张期待,感到一股黄糊糊的东西冲进了眼睛。睁开眼时谷子已经不见了。土洞里的神秘物消失了,天光也仿佛失去了色泽,显得昏沉沉。谷子来到我身后,将手递过来,手里面有一枚羽毛,光亮柔弱,好像受不得伤害。
居然是一根羽毛,但很好看,你看,好像活的一样。
我没有接,仔细观看,真的很好看,不是一般鸟的羽毛。它的色彩说不准确,应该有十几种颜色,轻轻一动便有变化,很神奇。
难道你不打算摸一摸?弟弟问。
我有些迟疑地打开一本书,让他把它放进去。谷子惋惜地将羽毛往书里面放去,但我突然又不想了,把书合起来。或许,原本的地方更适合,我们不应该打扰它。
放回去吧,这样至少我还能看见它。
看样子你很在意?
或许是这样。
是关于创作吗?
谁说不是呢。我看着那张稿纸上的小说名字,我想,要是没有一枚羽毛作支撑,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篇小说的创作。
谷子将羽毛放回去。但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之前的所有,化为乌有。重新回到土洞里的羽毛,身份确立,便不再影响我。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看向它,都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样子。我也能从对面看到自己居住的房子。
(有删改)
【注】①索南才让,蒙古族,青年作家,写小说的牧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凭借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只土钻子“在窗户外面的土墙上跳来蹦去”“我的红大门破损得很迷人”,小说开篇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引出了下文内容。
B.“土钻子”每天都重复地啄着残破的土墙,天长日久,啄得土墙千疮百孔,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终日无所事事。
C.土洞里的光有些神秘,它吸引着“我”,引发了“我”的关注,让“我”萌生了探究的欲望,但“我”一直没有选择主动前往探究。
D.“我坐下,椅子就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声音”,此时椅子发出的刺耳的声音影响了“我”,引发了“我”对自身的思考。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描写“洞里面的光有些神秘”“洞里面的光芒逐渐有了色彩”“又有东西在洞里面跳动着”,这样写增加了悬念。后来在弟弟的帮助下,悬念被解开。
B.小说前面从动作、形态、色彩的角度对“土钻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土洞里的神秘物是一枚羽毛做了铺垫,目的是表现出“我”的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
C.小说安排了“我”进行小说创作的内容,着意刻画了“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关注,隐喻奇特的客观世界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震撼与启示。
D.谷子是“我”的弟弟,他的性情特征和行事风格与“我”截然不同,他的出现有利于丰富小说的内容,凸显“我”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
3. 小说写了破损的门、斑驳的墙、不成器的椅子、灰蒙的天、喑哑的世界和沙化的草场,相对于“羽毛”而言,是否显得多余?请简要分析。
4. 有人评价索南才让的小说:“立足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探究心灵世界,小说风格表现出特别的异质性。”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西望A武昌B诸C山D冈E陵F起G伏H草木I行G列K烟消L日出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舍,三十里,计算距离的单位,“一舍”的“舍”与“退避三舍”的“舍”都指距离。
B.蓬户,指用蓬草编门,“蓬户”中的“户”与后文“瓮牖”中的“牖”的意思并不相同。
C.胜,即优美的,与《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的“胜”意思相同。
D.朔日,阴历的每月初一,“朔”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晦”都用来纪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流至赤壁之下,蔚为壮观,这既与它流出西陵峡进入平地有关,也与它汇合了多条支流有关。
B.快哉亭上,既可亲眼看到舟楫出没,又能亲耳听到鱼龙悲啸,这种景色瞬息万变,令人心旷神怡。
C.“快哉”的来历和楚襄王有关,原有婉讽襄王之意,引用此典,使行文由写景叙事转入议论说理。
D.作者认为,内心坦然,即使身处贫寒之室也会快乐,如果满怀愁绪,就算面对佳景,也不会快乐。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9.苏轼(子瞻)为友人所建的亭子取名为“快哉亭”,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32练)
【基础训练】
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齐心协力:指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也作齐心合力。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此处是共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故选“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任务。刻苦努力: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从“竞赛场馆提前完工”“赛事筹备蹄疾步稳”“疫情防控有序有效”可见,是圆满地完成任务,故选“攻坚克难”。
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用于好的事物)。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多形容杰出的人才。此处形容的是奥运会而非人才,故选“无与伦比”。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丝毫不松懈。义无反顾:做正义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退缩。此处强调的是坚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涉及“做正义的事”,故选“坚持不懈”。
2、 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一为成分残缺,“在……中”的介词结构淹没主语,应去掉。
二为语序不当,应该先“申办”,后“筹办”,最后“举办”。
三为搭配不当,“展出……形象”无法搭配,“展现……形象”更加恰当。
3.、(1)构成:把各个国家各自为政比喻成小船,把整个世界命运共同体一起努力比喻成一条大船。
(2)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携手共进,一起走向未来,才能更稳健的创造美好明天。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艺术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本体为“世界各国”(190多个国家),喻体为“190多条小船”,把世界各国的团结合作比作“同在一条大船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自独立,就如同各自在小船上一般,是单独的个体;而国家之间的相互团结,则像共同乘上一艘大船,形成“同舟共济”的大团体,具有相似性。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此处把抽象的世界各国选择孤立或团结比喻成具体形象的小船与大船,更易理解;选段以议论为主,比喻说理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各国联合、携手共进才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4.D(3分)
5.(A)将桂花比做女子,体现了桂花的世俗性和古典性,表现作者对其赞美。
(B)①原文采用散句结构,不仅读来富有节奏感,更是与原文风一致。
②原文突出强调远房和静静作为结尾,更具意境美,而改句则显得单调。
6.D (颈联中没有表达诗人与友人的相聚喜悦之情)
7.①江畔洒楼多储存美洒.我们一起去畅饮美酒,不要像仲宣思念故土那样悲戚。(2分)
②本联用典(1分),借王粲《登楼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的思念之情。(1分)
③同时,诗人劝慰朋友和自己虽身在异乡,但不要过于悲戚,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乐观。(2分)
8.【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分,一空1分)
【综合训练】
1.B.“暗示‘我’在单调乏味的草原生活中蹉跎了时光”,联系全文看,对该描写的作用解读属于无中生有,主观附会;“终日无所事事”也不符合小说内容。
2.B.“土钻子”与“羽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铺垫关系,“后知后觉与麻木迟钝”属于牵强附会。
3.不显得多余。
①这些物象和场景的描写,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凋残荒寂的氛围,便于凸显出“羽毛”色彩鲜艳繁多与柔弱神奇的特点;
②这些物象组合和场景描写,也便于交代“我”的生存环境特点,更好地体现“羽毛”能够激发“我”在此生活现状下的挣扎与思索,从而进一步生成小说主旨。
4.①“粗粝真实的自然世界”,指的是作者笔下所描摹的物象与场景,根植于牧民所生活的真实场景,体现了草原自然环境苍古、荒寂与萧瑟的特点;
②“探究心灵世界”指在生存的困顿与理想的挣扎中,意识到自己既想突破当下生活的窘境而又缺乏果敢与行动力的矛盾内心,并由一枚“羽毛”的美唤起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感悟和写作的热情;
③“异质性”,指小说在内容上以独特的草原生活为背景,在日常生活的描摹中融入细腻的心理感受,在手法上用多镜头的场景组合营造朦胧迷幻的行文风格。
5.DHK
6.C(3分)
【解析】“胜,即优美的”错,“意思相同”错。文中指“美景”,《岳阳楼记》中是“优美的”意思。
7.B(3分)
【解析】“亲耳听到鱼龙之悲啸”错,“心旷神怡”错。
8.(1)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吗?(得分点:“披”“当”“庶人”,3分;句意通顺1分。)
(2)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能不忧愁呢?(得分点:“其中”“何往”“病”,3分;句意通顺1分。)
9. ①长江美景尽收眼底,令人畅快。②古代英雄的流风余韵,令人称快。(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如今,我才得以坐在亭中几席之上尽情玩赏,抬起眼来就能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指点出来。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与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招引西山的白云为伴,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