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22:3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9上4--6单元课外古诗词赏析题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3、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4、《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从内容角度赏析。
《无题》赏析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 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2. 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途径,表达自己情感的是:
3.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
4. 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5.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6.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7.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 秦观
这首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词的下片(下阙)“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 这首词随作者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 的特点。
4.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2.层楼:高楼。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赏析重要语句理解主旨:
1.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词人少年涉世未纯真无知故作深沉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愁深愁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9上4--6单元课外古诗词赏析题
答案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3、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 。
  4、《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也包含着另外一层写现实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这句诗被后人引来描写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无题》赏析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1. 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 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途径,表达自己情感的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 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 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 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
9.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揣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0.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行香子·树绕村庄》,北宋 秦观
这首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词的下片(下阙)“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 这首词随作者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 的特点。
4. 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1.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春天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意兴。
3.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4.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2.层楼:高楼。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赏析重要语句理解主旨:
1.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 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词人少年涉世未纯真无知故作深沉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