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学校卓越发展计划项目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学校卓越发展计划项目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7: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启用前★注意保密
贵州省学校卓越发展计划项目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联考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大雅·板》中记载:“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阐述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 )
A.汉初郡国并行制推行 B.皇位继承的“立嫡不以长”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宋、鲁、郑等姓氏的出现
2.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为法兰克的新国王丕平三世戴上王冠,授予其象征王权的权杖并宣布其为上帝选定的君王;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软禁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的小城阿维尼翁,新教皇克莱芒五世成为“阿维尼翁之囚”。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封建制度趋于瓦解 B.王权教权斗争激烈
C.西欧教俗双重统治 D.世俗王权逐渐强化
3.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由此推知,南北卷制度的实行主要作用在于( )
A.尊重南北的地域文化差异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保证了中央获得各类人才 D.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4.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最早形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恩格斯说:“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中世纪末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层次动因是( )
A.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C.民族语言引领着文化发展 D.宗教改革打击教会的势力
5.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
①能够彻底免去人们的后顾之忧
②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
④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6.几千年来,农业生产工具虽然不断改良,但总的变化不大,其进步主要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原材料的变化,其次是农业生产工具种类的逐步增多、工具形状的逐渐改进。以下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A.夏代主要是青铜制工具 B.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用于生产
C.商代单一使用石制农具 D.西周时期的铁制农具已普遍推广
7.魏晋时期,贵族官僚不思进取,热衷经营庄园庭院。图1是高台县许三湾古城遗址西南墓群出土的庭院画像砖,门楼屋顶正脊的两端向上翘,大门有双门扉,门内应为庭院;门的右侧立有守卫,进行防御;门的左侧为庖厨,中有厨娘和另一名使女在灶前忙碌。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庭院( )
图1魏晋庭院画像砖
A.组织民众进行集体生产 B.延续了客家民居围屋而居的风格
C.体现了耕守结合的特色 D.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8.14世纪中叶,法国作家创造了列那狐的系列故事。它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压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强权豪门勾心斗角,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列那狐的故事》反映了( )
A.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B.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
C.市民生活摆脱了教会控制 D.启蒙思想对创作的影响
9.从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将巴西的砂糖、非洲的黄金、亚洲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器,日本和墨西哥的白银等商品全部汇聚在里斯本港口。日本学者评价道:“世界借着船舶与白银而趋向一体化,里斯本成为近世时期最早将全世界货品集于一处的吞吐量巨大的市场。”这些变化( )
A.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开启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果
10.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在国际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以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排挤和威胁,同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加大对非洲国家的医院援助力度和援助范围,中国在该时期选派的援非医疗工作人员的标准有两点,一是专业性强,医术较高,二是政治正确,无不良背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成立初期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对非医疗援助国际阻力明显
C.依据国家需要调整外交政策 D.外交活动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11.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互相融合借鉴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大势所趋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2.“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州的文化相媲美”,这句话( )
A.赞扬了印第安文化高度发达 B.表明先进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合理性
C.侧面反应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 D.论证了美洲遭受殖民的必然性
13.17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开始接触到来自中国的工艺品和文献,使启蒙思想家开始推崇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欧洲开始以法国为中心对中国文化与思想的研究。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研究以一种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界称为“中国风”。由此可知 ( )
A.文化交流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重要原因
B.启蒙思想的发展来自于中国的文献资料
C.中国文化的外传有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
D.官方交流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形式
14.18世纪西欧“中间阶级趣味消费”形成,他们借助消费行为来模仿和挑战贵族,并开发出了潘趣酒碗等许多新消费品,将源于印度的潘趣酒调制好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碗因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而格外引人注目,由此形成“潘趣酒文化”。“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图2潘趣酒碗图
A.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东西方贸易不断扩大
C.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D.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15.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受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加上民族文化发展滞后,保护力度不够,已危及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这说明( )
A.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 B.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C.保护民族文化需要靠政府主导 D.文化全球化下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 《唐律疏义》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并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 (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图3 《玩牌人》,创作于1660年。图中两人一边喝茶一边玩牌。 图4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创作于1866年,女主人在收拾茶具。 图5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二
图6 1670年的阿姆斯特丹粮食交易所 图7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实际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代表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5到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要说明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分)
材料分析:
图一中出现“茶”“瓷器”,东西交往;图二中“黑人佣人”,新航路开辟后奴隶贸易后出现在欧洲,中国瓷器使用;图三展现了全球航路的开辟,来印证材料中玉米传播。
材料二中交易所和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在满足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人的物质生活。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摘编自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选自习近平主席给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的复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在思想上存在的现象,并及分析其“不同的方向发展”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影响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3)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的信息,谈谈您对文明互鉴的认识(3分)。
1.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郡国并行制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与本题无关,排除C。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是受分封制的影响,排除D。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变化是:754年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明国王需要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王权依赖教权;14世纪初,国王软禁教皇,说明教皇权威衰落。从王权依赖教权到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这种变化反映了王权逐渐强化,D项正确;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封建制度逐渐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754年教皇为丕平三世加冕体现王权与教权的合作非斗争,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不能反映西欧教俗双重统治,排除C项。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材料选自教材中的“历史纵横”。从制度沿革来讲,南北卷制度是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存在客观差异,通过录取比例的分配,避免选拔的人才过分集中在发达地区。有利于平衡地区利益,有利于维护经济文教落后地区对王朝的向心力,从而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意图。故D项正确。南北地域文化差异是南北卷制度实施的客观原因,但未能解释根本目的,A项错误。各类人才不是也不会按照地域划分,C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说法也过于绝对。故D项正确。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时局动荡,田庄经济盛行,庭院是一个兼有园林观赏和军事防御功能的生产性经营实体,随着地方庄园主的势力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故选D。田庄经济不采用集体生产,排除A。与客家民居无关,排除B。图中未体现农业耕种,排除C。
8.答案:A
【解析】故事中狐狸列那与猛兽的斗争,暗喻市民与贵族、教会间的冲突,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壮大,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市民阶层不等于骑士阶层,排除B项;通过材料只能证明当时市民和教会斗争,无法得出市民已经摆脱了教会控制,排除C项;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商业范围扩大,贸易种类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选C。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主要是有利于西方殖民国家的经济发展,未必有利于亚非拉国家,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已经启动,排除B项;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才开始,排除D。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在国际上同时面对来自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威胁,因此该时期中国对非医院援助带有政治色彩,为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支持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反应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调整不再以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标准,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可知,百家争鸣的出现具备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条件,具有社会必然性,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他们完全可以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说明如果不是美洲遭到了殖民侵略,印第安人可能会发展出能和其他文化相媲美的文化,侧面反应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选择B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交流的增加,中国的工艺品,文学,思想等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中国风”的视觉艺术,体现出了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故C项正确。题中未体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且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材料中不能说明大多是官方往来,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间阶层”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潘趣碗,将源于印度的潘趣酒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可知西欧“潘趣酒文化”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杂糅,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未涉及中西方贸易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其贸易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排除B项;启蒙思想主要为民主、平等、法治等内容,材料只能得出中西文化交流,并不涉及启蒙思想,排除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在文化全球化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落实文化自信。据材料“融合与冲突”“发展滞后”等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D。A项说法绝对;B项只是对材料的碎片化理解;C项材料未体现。
16.参考答案:
(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以经注律;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1点2分,任答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特点: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或十分重视礼法结合);法律形式相当完备(或唐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慎用刑罚(或防止刑罚的滥用)。
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1点2分,任答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可得出以经注律,即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或将汉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主张大一统,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影响:根据材料“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该主张促使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材料“‘《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可得出董仲舒强调以经注律,这有利于推动律令的儒家化。
(2)特点:根据材料“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可得出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根据材料“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可得出法律形式相当完备;根据材料“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可得出慎用刑罚。地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义》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17.参考答案:
1.(1)基本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1点2分,任答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主要不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民众参与,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 (1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1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详解】(1)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一“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是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根据材料一“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可知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根据材料一“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可知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
(2)主要不同:根据材料一“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可知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根据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可知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二“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可知强调民众参与。
原因:根据材料二“美国建国后”, “法国大革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可知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可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可知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根据材料二“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18.参考:
(1)表现: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掠夺贸易和欺诈贸易。(6分)关系:世界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贸易。 (2分)
(2)影响:a、加快了物资交流,促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经济更加繁荣;c、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创新;d、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9.参考答案:
(1)现象:中国出现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
根源:中国——分封宗法制瓦解;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因素: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主流思想影响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从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等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