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种群数量的变化(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种群数量的变化(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9 11: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min) 细菌数量
20 2
40 4
60 8
80 16
100 32
120 64
140 128
160 256
180 512
Nn=2n
数学模型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方法:
步骤:
模型构建法( 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
提出合理的 。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
形式对事物的 进行 。
通过进一步 ,
对模型进行 。
问题
假设
数学
性质
表达
实验或观察
检验或修正
数学
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
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N0×2n。Nn代表繁殖n代后细菌数量,N0为细菌起始数量,n代表繁殖代数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 这两个资料中的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2.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种群增长的趋势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为什么
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食物、空间充足,缺少天敌,气候适宜等。
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长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天敌和竞争物种。
P8 思考与讨论 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
一、种群的”J”形增长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1. 模型产生的原因
2. 数学公式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λ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的倍数
λ的生物学意义: λ=Nt/Nt-1
λ﹥1:
λ=1:
λ<1:
λ=0:
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数量稳定
种群数量下降
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中灭亡
一、种群的”J”形增长
1-4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4-5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5-9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9-10年,种群数量_______
10-11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
11-13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前9年,种群数量第___年最高
9-13年,种群数量第______年最低
呈“J”形增长
增长
相对稳定
下降
下降
11-12年下降,12-13年增长
5
12
据图说出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分析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第3天后种群数量增长放缓的原因可能是?
(2)种群数量在187个前后的增长有什么特点?
(3)随着实验的进行,种群数量能否一直保持在375个?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1)食物、空间等不足;有害产物积累
(2)种群数量在187个时,曲线斜率最大,增长最快;
187个之前,种群增长速度逐渐增加;
187个之后,竞争剧烈,环境阻力不断增大,种群增长缓慢。
(3)若人为使环境条件保持不变,会一直保持在375个左右。
若没有人为参与,培养液中种群数量会下降。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①产生条件: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二、种群的“S”形增长
ab段:
种群基数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增长较缓慢;
资源和空间相对丰富,出生率升高,种群数量增长迅速;
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增长减缓;
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几乎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维持相对稳定。
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一)“S”形增长曲线图分析:
bc段:
c点:
de段:
cd段:
(一)“S”形增长曲线图分析:
整个曲线始终存在环境阻力,种群密度越大 环境阻力越大
在种群数量为K/2、K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哪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长型
稳定型
从达尔文进化论分析:
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下图为理想条件下和有限条件下的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的含义?
环境阻力
(二)“S”形曲线的K值
1.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会在K值左右上下波动。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2.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种群初始数量无关。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提示:①②④⑤。
应用:
(1)在池塘中养鱼,渔民总是希望自己捕的鱼越多越好,但是为了考虑池塘的鱼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在种群数量是多少时捕鱼最好?又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捕鱼?
超过种群的数量K/2时开始捕鱼
捕到数量下降到K/2时停止
使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试从环境容纳量上分析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原因: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
栖息环境,降低其环境阻力,
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
根本措施。
应用:
(3)试从环境容纳量上分析控制鼠害的根本措施
①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
②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硬化地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
打扫卫生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
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③降低繁殖率:性激素干扰等
应用:
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对鼠、蚊、虫等有害动物的防控提出指导意见?若使池塘中的草鱼增产,又该如何做?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有无K值
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无,
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环境阻力
K值:环境容纳量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小结: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与“S”形曲线的比较
②但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在波动状态的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赤潮等。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③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
①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④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种群数量的变化
拓展:“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J''形增长曲线
''S''形增长曲线
λ=1
1.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另一种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该生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甲图所示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B.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模型为“J”形增长。图乙中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着乙图中的b点D.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环境中的增长率,则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c
练习:
2.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下图A、B两条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曲线B表示的是“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X一定大于零B.若曲线B是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K值C.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D.若曲线B是出生率,曲线A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
A
练习:
3.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A
练习: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践
(2)计数: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实验原理和步骤 (练习册P8)
血细胞计数板
16×25型
25×16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践
(2)计数: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每毫升原液所含酵母菌数:每小格平均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计算公式
为监测酵母细胞的密度,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用25×16型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个中格中的细胞数为30,则每毫升所含的酵母细胞
的预期密度为?
30÷80×400×104×1000
练一练: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2)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准确,减少误差。
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一定倍数后再计数。
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思考:
(4)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
(5)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为什么?
不需要,因为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前后对照。
需要重复实验,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平均值。
(1)7天后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酵母菌种群中可能有死亡的个体吗?如何区分
活细胞与死细胞?
温度,营养,PH,空间,代谢产物等。
台盼蓝染色(死细胞被染成蓝色)
思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