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绥化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19: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绥化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而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有这样事情发生,就是桑溪荡里住,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一下。这耕牛在平时是仿佛他那儿子一样,纵是骂,也如骂亲生儿女,在骂中还不少爱抚的。但是脾气一来不能节制自己,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当时这主人还不觉得,第二天,再想放牛去耕那块工作未完事的荞麦田,牛不能像平时很大方的那么走出栏外了。牛后脚有了毛病,就因为昨天大牛伯主人那么不知轻重在气头下一榔槌的结果。
大牛伯见牛不济事,有点手脚不灵便了,牵了牛系在大坪里木桩上,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他这样很温和地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记起过去两人的感情了,就回头望到主人,眼中凝了泪,非常可怜的似乎想同大牛伯说一句话,这话意思是,“大爹,我不冤你,平素你待我很好,你打了我,把我脚打坏,是昨天的事,如今我们讲和了。我只一点儿不方便,过两天就会好的。”
可是到这意思为大牛伯看出时,他很狡猾地用着习惯的表情,闭了一下左眼。他不再摩抚那只牛脚了。他站起来在牛的后臀上打了一拳,拍拍手说,“坏东西,我明白你。你会撒娇,好聪明!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打一下就装走不动路?你必定是听过什么故事,以为这样当家人就可怜你了,好聪明!我看你眼睛,就知道你越长心越坏了。平时干活就不肯好好地干,吃东西也不肯随便,这脾气是我都没有的脾气!”
主人说过很多聪明的话语后,就走到牛头前去,当面对牛,用手指戳那牛额头,“你不好好的听我管教,我还要打你这里一下,在右边。这里,左边也得打一下。我们村小孩不上学,老师有这规矩打了手心,还要向孔夫子拜,向老师拜,不许哭。你要哭吗?坏东西呀!你不知道这几天天气正好吗?你不明白五天前天上落的雨是为天上可怜我们,知道我们应当种荞麦了,为我们润湿土地好省你的气力吗?……”
大牛伯一面教训他的牛,一面看天气。天气实在太好了,就仍然扛了翻犁,牵了那被教训过一顿据说是撒娇偷懒的牛,到田中去做事。牛虽然有意同他主人讲和,当家也似乎看清楚了这一点,但实在是因为天气太好,不做事可不行,所以到后那牛就仍然瘸着在平田中拖犁,翻着那为雨润湿的土地了。大牛伯虽然是像管教小学生那么管束到他那小牛,仍然在它背上加了犁的扼,但是人在后面,看到牛一瘸一拐地一句话不说地向前奔时,心中到底不能节制自己的悲悯,觉得自己做事有点任性,不该那么一下了。他也像做父亲的所有心情,做错了事表面不服输,但心中究竟过意不去,于是比平时更多用了一些力,与牛合作,让大的汗水从太阳角流到脸上,也比平时少骂那牛许多。
这时那牛一句话不说,也不呻唤,也不嚷痛,也不说“请大爹赏一点药或补几个药钱”。这牛并且还不说“我要报仇,非报仇不可”那样恐吓主人的话语,就是态度也缺少这种切齿的不平。它只是仍然照老规矩做事,十分忠实的用力拖犁,使土块翻起。它嗅着新土的清香气息。它的努力在另一些方法上使主人感到了。它喘着气,因为脚跟痛苦走时没有平时灵便。但它一个字不说,它“喘气”却完全不“叹气”。到后大牛伯的心完全软了。他懂得它一切,了解它,不必靠那只供聪明人装饰自己的言语。
不过大牛伯心一软,话也说不出了。他只是一句话不说,仍然同牛在田中来回地走,仍然嘘嘘地督促到它转弯,仍然用鞭打牛背。但他昨天所作的事使他羞惭,特别的用力推犁,又特别表示在他那照例的鞭子上。他不说这罪过是谁想明白这责任,他只是处处看出了它的痛苦,而同时又看到天气。
“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这种情形他不说话也被他的牛看出了的。但他们真的已讲和了。
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释了牛背上的轭,他才说话。
他说,“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小牛无意见可说,望着天空,头上正有一只喜鹊飞过去。
他就让牛在有水草的沟边去玩,吃草饮水,自己坐到犁上想事情。他的的确确是打量他的牛明天就会全好了的。他还没有把荞麦下田,就计算到新荞麦上市的价钱。他又计算到别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说起来全都近于很平常的。他打火镰吸烟,边吸烟边看天。天蓝得怕人,高深无底,白云散布四方,白日炙人背上如春天。这时是九月,去真的春天不远。
那只牛,在水边站了一会,水很清冷,草是枯草,它脚有苦痛,这忠厚动物工作疲倦了,它到后躺在斜坡下坪中睡了。它被太阳晒着,非常舒服地做了梦。梦到大爹穿新衣,它自己则角上缠红布,两个大步地从迎春的寨里走出,预备回家。这是一只牛所能做的最光荣的好梦,因为这梦,不消说它就把一切过去的事全忘了,把脚上的痛处也忘了。
(有刪改)
[注]《牛》是沈从文先生于一九二九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写的短篇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牛伯平时对牛很好,这次让牛受伤纯属不小心,这也为大牛伯的自责做了铺垫。
B.大牛伯经常跟牛说话,他们的情感似乎有共通性,写出了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情义。
C.作者笔下的牛具有人的灵性,不仅勤劳、善良、懂得感恩,对大牛伯也十分体谅。
D.文中环境描写只寥寥数笔,既点出雨的珍贵,也寄予着大牛伯的希望,意蕴丰富。
7.关于牛最后做的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牛梦见了大爹穿新衣,与上文写大爹盘算着新荞麦上市的价钱形成呼应。
B.牛梦见自己和大爹一起预备回家,表现了牛与大爹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C.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来写牛的“梦境”,把牛人格化,显得灵动而有情趣。
D.牛的“梦境”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8.作者善于运用矛盾来塑造大牛伯的形象,这些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沈从文的作品“有温暖的幽默,也有宽厚的悲悯”,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七岁知为文。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 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始,军中谋帅,皆属建宁王,泌密白帝曰:“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①乎?”帝曰:“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泌曰:“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帝从之。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对曰:“ 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崔圆以泌亲信,疾之,泌隐衡山。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泌请复之,曰:“今户口虽耗,而事多承平十倍。陛下欲省州县则可,而吏员不可减。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又条奏:“左右赞善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如旧制,诸王未出阁,官属皆不除。”德宗悦。是时,州刺史月奉至千缗,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②入八座③,至谓罢权。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乃请随官闲剧,普增其奉,时以为宜。
赞曰:泌之为人也,异哉 !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节选自《新唐书 李泌传》)
[注]①吴太伯:姬姓,其父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太伯虽排行老大,但其父欲传位于三弟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遂避让,迁居江东。②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文中指节度使。③八座:一般用作尚书或高级官员的代称,文中指京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B.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C.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D.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冢嗣,指长子,与文中“储副”和“东宫”的意思相同。
B.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古代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C.出阁,指皇子出就封国,也指公主出嫁,今多指女子出嫁。在文中是指皇子出任官职。
D.缗,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文中“月奉至千缗”指俸禄丰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肃宗认为太子没有必要再以元帅之位加身,李泌却认为如果让建宁王为元帅,一旦建立了军功,必然会危及太子的地位,造成政局不稳。
B.李泌疾恶如仇,因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被贬到了蕲春郡;他也善于保全自我,崔圆忌恨他是肃宗的亲信,他就离开官场,隐居衡山。
C.肃宗怨恨李林甫,打算掘墓焚尸来泄恨,李泌劝他不要在意一己旧怨,因为这会显得气量狭窄,让那些胁从之徒更有理由投奔叛贼。
D.叛乱加上天灾,参议者议论纷纷,请求皇帝赦免李怀光,李泌拿着桐叶进见,提醒皇帝君臣关系一旦破裂很难再恢复如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
(2)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
14.贞元三年,李泌对于吏治改革有哪些建议?请简要分析。(3分)
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描述蜀道开凿过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荣反衬荒凉衰败。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息虑①轩诗
(宋)饶节
雨暗藤经屋,春深草到门。客来非问字②,鹤老不乘轩③。
花气翻诗思,松声撼醉魂。呼儿换香鼎,趺坐④竟黄昏。
【注】①“息虑”,出自《云笈七签》中“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句。②《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多识奇字,刘袭曾向他学奇字。后因以从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字”。③《左传》载,卫懿公好鹤,鹤多有乘轩者。④趺坐:指盘腿端坐。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上句写屋子,下句写院子,描绘了一幅清旷幽静的画面。
B.颔联写人,借用扬雄和卫懿公的典故来直接描写作者的情趣和心情。
C.第三、四联正面描述自己的生活,也是从正面来表现自己的“息虑”。
D.诗歌写景不仅着眼自然的描写,也把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完全融入其中。
17.首联中的“深”字可谓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记忆是温馨的。那个时代 ① ,一切都是懵懂而陌生,一切又都是开放而自由的。我们正当年轻,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 ②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就像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当时,陈景润因为徐迟一篇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偶像,而李泽厚则是许多大学文科生的崇拜对象。《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居然成为一版再版的畅销书。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现象。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诉求,这也是思想解放运动思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时,李泽厚还是一位年轻学者。许多大学生如痴如醉地赏读、讨论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班去春游的小孩,尾随着老师,在鲜花怒放的郊外,观察 ③ 的春天。那种兴奋和激动,实在难以言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或改变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 ①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 ②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商、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 ③ ,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21.最适合作为上述语段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进学校的目的 B.为学与做人 C.人类心理的分析 D.怎么教育自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作文(满分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这样形容不临帖的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大意是说不懂得书法临摹,难写出一手好字。
材料二: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艺术。—— 高尔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1.B 2.A 3.C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的特点不是单一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的形象复杂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红楼女子的美……”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材料第4段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指的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二第2段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这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第3段说“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4段。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由材料三第3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可知,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
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分析角度紧扣众人的评说中思考,从人物的真实性思考,如材料一说“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
从读者审美角度思考,如材料二说“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可从作者创作手法思考,如材料三说“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使用的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6.A 7.D 8.①大牛伯不知轻重地打坏了牛脚,对此十分愧疚,但表面上却不服输,不认错,反而埋怨牛撒娇偷懒。
②大牛伯不忍心让瘸了腿的牛下地耕作,但又不想错过种荞麦的好天气,还是让牛瘸着腿下地拖犁。
③大牛伯担心错过种荞麦的好天气,但犁了一块田后,还是决定让牛养息一会。 9.①“温暖的幽默”体现在:大牛伯不小心将牛打瘸了之后,既心疼又嘴硬,像父亲教训不听话的儿子一样教训牛,文字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幽默,同时体现了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情感。
②“宽厚的悲悯”体现在:大牛伯十分心疼牛,体现了对牛的悲悯,但为了下半年的生计仍然要带牛下地劳作,从侧面反映了20年代湘西农村农民的艰难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这次让牛受伤纯属不小心”错误。根据文本内容,牛受伤是大牛伯“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是“大牛伯主人那么不知轻重在气头下一榔槌”的结果,大牛伯“觉得自己做事有点任性,不该那么一下了”。由此可见,牛受伤是大牛伯不知轻重打了一下的结果,并非“纯属不小心”。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D.“牛的‘梦境’……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错误。文中的“梦境”是美好的想象,是牛与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情谊的体现。牛不仅能理解人、认识人,还能做“美梦”,作者将梦境与抒情巧妙结合,增强了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而非体现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牛》是一篇短篇小说,选文截取了小说的开头,即大牛伯发现牛瘸了腿之后依然带牛下地耕作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情节十分简单,作者侧重于展现大牛伯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牛伯发现牛腿瘸了,“他这样很温和地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可见大牛伯内心感到后悔、愧疚,但行动上“他很狡猾地用着习惯的表情,闭了一下左眼。他不再摩抚那只牛脚了。他站起来在牛的后臀上打了一拳,拍拍手说,‘坏东西,我明白你。你会撒娇,好聪明!’”。由此可得出,大牛伯不知轻重地打坏了牛脚,对此十分愧疚,但表面上却不服输,不认错,反而埋怨牛撒娇偷懒。
“大牛伯一面教训他的牛,一面看天气。天气实在太好了”他不说这罪过是谁想明白这责任,他只是处处看出了它的痛苦,而同时又看到天气。‘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可见,大牛伯心疼他的牛,但是又怕错过耕作的好天气影响下半年的生活。由此可得出,大牛伯不忍心让瘸了腿的牛下地耕作,但又不想错过种荞麦的好天气,还是让牛瘸着腿下地拖犁。
大牛伯一再强调天气好,可得出担心错过种荞麦的好天气,但“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说“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由此可得出,大牛伯担心错过种荞麦的好天气,但犁了一块田后,还是决定让牛养息一会。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意蕴的能力。
“幽默”主要体现在作品的语言及叙事风格上,“温暖”则侧重于情感,且这种情感的产生与“幽默”的内容密切相关;“宽厚的悲悯”则体现在大牛伯对牛的态度和作者对湘西农民的态度。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及注释得出上述答案。
“他站起来在牛的后臀上打了一拳,拍拍手说,‘坏东西,我明白你。你会撒娇,好聪明!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打一下就装走不动路?你必定是听过什么故事,以为这样当家人就可怜你了,好聪明!我看你眼睛,就知道你越长心越坏了。平时干活就不肯好好地干,吃东西也不肯随便,这脾气是我都没有的脾气!’”“用手指戳那牛额头,‘你不好好的听我管教,我还要打你这里一下,在右边。这里,左边也得打一下。我们村小孩不上学,老师有这规矩打了手心,还要向孔夫子拜,向老师拜,不许哭。你要哭吗?坏东西呀!你不知道这几天天气正好吗?你不明白五天前天上落的雨是为天上可怜我们,知道我们应当种荞麦了,为我们润湿土地好省你的气力吗?……’”“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大牛伯不小心将牛打瘸了之后,既心疼又嘴硬,像父亲教训不听话的儿子一样教训牛,文字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幽默,同时体现了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些都体现了“温暖的幽默”;
“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大牛伯十分心疼牛,体现了对牛的悲悯,但为了下半年的生计仍然要带牛下地劳作,从侧面反映了20年代湘西农村农民的艰难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宽厚的悲悯”。
10.B 11.A 12.D 13.(1)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成败之事的原因,希望以宾客身份跟随。
(2)太上皇年岁已高,听到陛下心里惦记旧怨,会内心惭愧不高兴。 14.①恢复原有吏员编制。②裁减冗员。③按官职的闲忙加俸禄,减小京官和地方官俸禄的差距。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他效力的汉族人只有周挚、高尚等几个人,其他人都是被威逼胁迫的苟合之人,至于天下大计,不是他们所能知道的。不出两年,就没有贼寇了,陛下不要想着迅速击败叛贼。
“余皆胁制偷合”,“余”为本句主语,故其前应断开,排除AC;
“胁制偷合”都是“余”的谓语,不可断开;“至天下大计”,“至”,至于,连词,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冢嗣,指长子,与文中‘储副’和‘东宫’的意思相同”错误。冢嗣,指嫡长子;“储副”和“东宫”指太子。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D.“李泌拿着桐叶进见”错误。原文为“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应该是“李泌把撕破的桐树树叶交付使者进呈德宗”。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谒”,拜见;“所以”,……的原因;“以客”,凭借客的身份;“从”,跟随。
(2)“春秋”,年龄,年岁;“录”,惦记;“怿”,高兴。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泌请复之”可知,恢复原有吏员编制。
由“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左右赞善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可知,裁减冗员。
由“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乃请随官闲剧,普增其奉,时以为宜”可知,按官职的闲忙加俸禄,减小京官和地方官俸禄的差距。
参考译文:
李泌,字长源,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第六代孙,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李泌曾经写诗讥笑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憎恨他,下令将他贬到蕲春郡。
肃宗在灵武即位,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成败之事的原因,希望以宾客身份跟随。起初,军中商议立元帅,很多人看好建宁王,李泌密奏肃宗:“建宁王确实贤良,但广平王是您的嫡长子,具有国君的器度,难道让他成为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是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如果元帅有功,皇上不让元帅当太子,能行吗?”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初,肃宗为太子时,李林甫多次用谗言陷害他,形势很危急,到他即位后,他非常怨恨李林甫,打算掘墓焚尸来泄恨。李泌认为身为天子而念念不忘旧怨,等于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狭窄,使那些胁从之徒更有理由投奔叛贼。肃宗很不高兴。李泌回答说:“太上皇年岁已高,听到陛下心里惦记旧怨,会内心惭愧不高兴。万一病倒,这就是陛下据有广大的天下却使亲人不得安身了。”肃宗受触动,明白过来。皇帝偶然询问打败安禄山的时间,李泌回答:“贼兵抢掠了金银织锦、男女百姓,全送到了范阳,仅有苟合之人的贪得之心,他能统治中国吗?为他效力的汉族人只有周挚、高尚等几个人,其他人都是被威逼胁迫的苟合之人,至于天下大计,不是他们所能知道的。不出两年,就没有贼寇了,陛下不要想着迅速击败叛贼。”崔圆因为李泌深受肃宗亲近信任,非常忌恨,李泌到衡山隐居。
德宗在奉天时,将李泌召到行宫。当时李怀光叛变,这年又遭蝗灾、干旱,参议者希望德宗赦免李怀光。德宗广问群臣,李泌撕破一片桐树叶交付使者进呈德宗,并奏道:“皇上与李怀光,君臣的名份不能再复合,就似这片树叶一样。”因此德宗不再赦免李怀光。贞元三年,他被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初,张延赏裁减全国的吏员,李泌奏请恢复旧制,说:“现在,人口虽然减少了,但公事却比太平时期的十倍还多。陛下想要裁减州县当然可以,但吏员名额不能减少。所谓裁减官员,是裁去那些多余的人员,不是那些正常编制的人员。”李泌又分条陈奏:“左右赞善有三十个,其中二十个可以取消。按照旧制,诸王在没有出宫任职之前,都不委任属吏。”德宗很高兴。当时,一个州刺史每月薪俸高达千缗,但在京官员的薪俸却很低,节度使被调到京城来做官,竟被称作失权。李泌认为外官俸禄过厚,在京官员的俸禄太少,便请求按照官职的闲忙,普遍增加薪俸,人们都认为很合适。
赞说:李泌的为人,真优秀啊!他谋事算得上忠诚,轻易舍弃官职算得上高尚,自我保全算得上机智,最后做了宰相,算得上立功立名的人。
15.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劲”“弩”“卒”“陈”“崩”“摧”“栈”“荠”。
16.B 17.①“深”既指春深(暮春),也指草深,指草长得茂盛;②表明诗人很少出门,懒于应酬,懒得芟除,草长满了道路;③表现了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直接描写作者的情趣和心情”理解有误。作者反用扬雄的典故,说明上门的人个个悠闲自得,而非来研习学问;又反用卫懿公爱鹤典,说园中的鹤无拘无束,毫无机心,这是一种侧面映衬的方法。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诗歌首联描写息虑轩的环境,说轩四周长满了藤萝,在雨中更加显得幽暗,春天,青草直长到门口。“深”是指春深,也是说草长得很茂盛,很高,颜色深。
门外草深,又表现作者自己不大出门,懒于应酬,草长满道路;
他对生活取无所谓态度,所以对门前的草懒得芟除;草深又与上句的雨暗相关联,因为春雨,草长得很快,所以遮满了道路。平平两句,含有丰富的意象,通过这两句,诗人恬淡虚静的精神面貌,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18.①百废待兴 ②如饥似渴 ③姹紫嫣红 19.①将“《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改为“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或者在“初版”后加“时间”,并在“居然”前加“它”) ②将“社会现象”和“学术现象”对调。 20.比喻的本体为“(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通过人们常见的景象让人们对当时人们“(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一切都是懵懂而陌生,一切又都是开放而自由的”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可知,那个年代各个方面都有待发展,可以用“百废待兴”。“百废待兴”,意思是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②处根据对于各种书籍、各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可知,对书籍和知识需求非常迫切,所以用“如饥似渴”。“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如同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
③处根据空前的“鲜花怒放”和空后的“春天”可知,此空指观察春天各种色彩艳丽的花,所以用“姹紫嫣红”。“姹紫嫣红”,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序不当:
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后句主语应是《美的历程》,应将“《美的历程》的初版是1981年”改为“1981年初版的《美的历程》”或“《美的历程》的初版时间是1981年,它……”。
语序不当,“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学术现象”,递进分句,应先说“学术现象”,再说“社会现象”,应改为“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根据句意和“像”这个比喻词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喻体为“大旱的土地遇到时雨”。
此处作者想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对知识渴求的迫切性,这是一个抽象的现象,通过用常见的景象“大旱之后干裂的田地,突然遇到充沛的时雨”作比喻,让抽象的现象得以具象化,让读者对当时人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消化力”的旺盛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21.B 22.①为的是学做人 ②有知、情、意三部分 ③情育要教导人不忧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为什么进学校?”“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乃至什么哲学、文学……,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可知,这段文字主要讲述进学校学习和做人的文体,故标题应是“为学与做人”。
A. 只概括了“为什么进学校”;
B. 既概括了进学校的目的,也指出了学科知识并不是进学校的全部目的,更要学会做人;
C. 只概括了文段的第二段内容;
D. 概括不全,文段不仅有“教育自己”,还有“教育家教学生”和“做人”。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前文“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和后文“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可知,此处应是对前文的回答,故应填写“为的是学做人”一类的句子;
②处,根据后文“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商、意育三方面”可知,此处应填写“可以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③处,根据前文“知育要教导人不惑”和后文“意育要教导人不惧”可知,“不惑”“不惧”来自前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此处应填写“情育要教导人不忧”。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句“不懂得书法临药,难写出一手好字”,强调学习书法开始总得有个模仿的过程,从模仿中去领悟技巧。材料二,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强调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模仿,实则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综合两则材料立意为:模仿是学习的一个初始阶段,由模仿到创新,才是学习和实践的最终路线。文中只谈模仿或只谈创新,都视为立意不全面。
模仿,即学着别人的样子重复地做。但“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应是“敏于模仿”“善于模仿”。也就是通过“模仿”得到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之后,就需要突破“模仿”,进行创新,否则就永远突破不了被模仿对象,没有自己的生命。通过模仿,我们可以借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为创新做好准备、注入活力。模仿不是目的,而是阶段和手段,模仿最终还是应该创新。
考生可结合社会实际展开论述,如中国科技发展,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这是模仿;但是中国发展要崛起,单纯的模仿明显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高新尖领域,要有自主的技术创新。如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可以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立意:
1.始于模仿,终于独创。
2.在模仿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3.敏于模仿,高效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