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
题
侧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峰
庐
缘
缘
峰
侧
庐
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连绵不断
高耸入云
峰:
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想象你在庐山不同的位置,会看到怎样的景物?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看山如此,看事如此,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发现,不能盲目下结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
所见
所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跳出局部
整体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