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09:1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瞧,参天的大树,如臂如股,在整个山谷里蔓延成绿色的波浪。仔细观察,这林海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就是他,花尽毕生的心血,为大山披上了绿衣。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走进《青山不老》,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老人。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教师:同学们,那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快速浏览课文,填写下面的信息卡。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学生:
采访地点 晋西北的一条山沟 采访对象 一位种树的山野农夫
主要外貌特征 瘦小、苍老(八十一岁)
感人事迹 十五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采访对象这一人物形象,初步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付出的艰辛,理解起来更加直观简洁。
2.结合所填写的表格的信息,说一说本课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主要内容:讲述了晋西北一位山野老农为了守住那方水土,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块绿洲的事迹。
3.教师:“……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人”,正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重点理解】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请大家默读这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示例: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②引导朗读: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点名读)
③引导朗读:这位同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读读吧!(齐读)
④小结:一个八十一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2)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教师引导:一亩的面积约为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为5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②教师:重点圈画出句子中的一组数据,说说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③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也是漫山遍野的绿。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个奇迹吧!(点名读、齐读)
④教师: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教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吗?
学生:“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
教师小结:是的,树的勇敢顶住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地守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通过具体的数字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再通过赏析具体的句子,直观形象地将这一片片绿海展现在眼前,进一步体会到植树造林的益处。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
(二)探究二:了解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教师:那么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生活环境的句子,并且圈画出关键词。
【重点理解】
1.大环境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1)教师:这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
学生:恶劣。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一段话,想一想: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学生:干旱、霜冻、沙尘暴、常来肆虐、盘踞,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点拨:重点抓住“盘踞”“肆虐”两个词语的意思感受环境的恶劣。
教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县志曾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3)教师小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十五年植树造林,“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板书:大环境恶劣)
2.小环境艰辛。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1)交流:你觉得老人生活得怎样?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找出关键词句。
预设:老人的生活孤独、简朴而单调。
(2)教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设计意图】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了这片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通过找老人居住的小环境、身处的大环境,让学生更能感受到一个老人战胜恶劣环境,艰难种树的不易。
(三)探究三: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1.教师: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学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教师:面临着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师生共读)
3.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为什么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
(1)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分享交流,教师汇总信息。
小结:“青山不老”,不仅是指苍翠的青山会永远绿下去,也指老农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流传。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正是在赞美老人这种永不枯朽的崇高精神。
(3)引导学生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拓展想象。
采访中,作者应该会给老人留个影。那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他会选择怎样的风景作为照片的背景?他又会选取老人怎样的姿态、神情定格在照片之中?请你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来描绘一下这张照片。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布置作业
请你用心为文中的老人写一份“感动中国”颁奖词,一起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