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概述
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溪边》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美好感受。《江上》描墓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把戏水的孩子比作“像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形象充满童趣。《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木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充满了童真童趣。每首儿童诗廖廖数笔就勾勒出儿童快乐、自由自在的生活画卷,诗中有画,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浪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儿童诗的特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
3.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4.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描绘童年有趣的画面。【教学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图画、查字典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理解难懂的句子上,这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做了铺垫。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活跃好动善于思考,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采取将图、文、音、画、歌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描绘一幅生动形象的优美儿童诗,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美。活跃了上课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了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参与、表达、倾听,感受,提高认识,激发情感。
四、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儿时》,配图动画效果。 导语:“童年是美好的。回首往事,许多学习生活中的片段总会时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像一幅幅水墨画。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 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走进童年的水墨画” 2.引出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强调墨的书写。播放墨的笔顺笔画书写微课。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跟着书空。生字本上进行练写。 1.歌曲导入课文,创造氛围,激起学生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2.播放生字笔顺演示动画,帮助其迅速理解汉字的笔顺,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笔顺笔画的书写。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录音 2.布置【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习过的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3)观看视频,想一想,这首诗共写哪几个地方 哪幅画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3.检测生字学习【生字认读大战】 【识字游戏】 小船顺着水流驶去,学生认读船上随机出现的生字。 理清《童年的水墨画》和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童年的水墨画》是同一试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称之为组诗。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了哪几个地方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播放视频,说说哪幅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试着杯每幅图加上动词。 3.通过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生字认读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 深入研读, 学习方法 学习《溪边》,学习解读诗歌的方法。 ①圈画意象:垂柳、溪水、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传授读懂诗歌的妙招:边读边想画面。 ②提问:这首诗,有没有你不懂的地方? 解读:“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呢 ” 解读诗歌的小妙招:联系上下文。 ③“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解读诗歌小妙招: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查找资料。 播放微课,一起画一画: (1)微课讲说词: 同学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童,刚刚听到你们学会了很多方法理解诗歌呢,真棒呀!如果要画一幅溪水图?你会画什么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画完记得给景物涂上颜色哦! (2)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画的画吧” (随机选取学生画作,展示到主放映机上) 微课小童讲说词:“《溪边》这幅画里,有垂柳、山溪、钓竿、人影,红蜻蜓、鱼,人影涂上了绿色,蜻蜓涂上了红色,一红一绿,真好看呀!” 深入解读 溪边不仅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是谁在溪边呢?在做什么呢? (从听觉和视觉分析诗歌所描写的环境和发生的事情。) 3.巧用妙招,自学诗歌 【自学要求】 (1)读一读《江上》和《林中》,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用哪些小妙招弄懂? 评价导向,合作探究 (1)设立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表格,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评价标准获得星星讨论中有独立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合作,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合理分工,讨论有序且积极参与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达成共识,共同解决问题
(2)小组内交流,分析《江上》和《林中》诗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3)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5.课堂演练,当堂评价 针对具体的句子和词语,教授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辅助理解诗歌的内涵。 通过画出自己阅读后体会到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创设AR人物,让学生和屏幕的虚拟人进行对话,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四) 拓展延伸, 方法迁移。 1.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运用今天学习的妙招,读懂《花前》和《树下》两首小诗。
(五)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总结所得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识到了张继楼笔下的童年的三幅水墨画,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 2.布置作业 (1)思考:童年的水墨画应该还有谁?在哪里?干什么?又会怎样的乐趣? (2)仿照课文写一首小诗,描绘童年有趣的画面,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演绎教学等。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
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诗歌,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趣意盎然,体会童真童趣。用动作的再现,一步步走进诗中,一点点走进人物内心里。
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
教学环境:智慧教室
教学资源:PPT课件、平板电脑、歌曲视频,微课、黑板、小练笔等。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形式:堂上提问、作品评价、小组互评、练习巩固等;
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自动生成的学生学习数据,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性及形成性评价,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运用所学的解读诗歌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最后分享总结。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解读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受、见解和疑问,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课堂尾声,让学生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