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暑假作业 (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暑假作业 (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7: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暑假作业
1.对经济全球化的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B.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合理的是(  )
①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
④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据统计,1950—1990年间,世界货物出口总额增长了11倍。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又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服务贸易的年增长速度达到9.3%,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生产经营活动。材料反映了(  )
A.冷战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B.全球化起步于二战后
C.各国就全球化达成共识 D.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
4.戴高乐政府在1959年3月宣布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的要求,6月拒绝在法国领土上存储美国核武器,7月又把美国驻法国的战略轰炸机赶了出去。戴高乐政府的这些做法表明(  )
A.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B.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5.有学者指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经济一体化推向了最高层次经济联盟建设,并将一体化领域延伸至经济活动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和外交与安全领域,建立了欧洲联盟并进行了相应的机构和决策机制调整。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B.经济全球化助推贸易自由化
C.区域集团化呈现多样化 D.欧洲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6.1975年英国就是否保留欧共体成员国资格进行全民公投,结果2/3以上的选民投了肯定票,而这种公民投票的做法在英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为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增添了直接民主的内容,也为未来英国举行公民投票开创了一个先例。英国用公民投票的做法(  )
A.开启了历史上直接民主的先河 B.大大降低了英国议会的地位
C.直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对其国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7.在欧盟经济振兴乏力的背景下,那些感到自己在全球投资贸易中遭受不利的欧盟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精英希望通过这种高筑壁垒、自我孤立的方法,来回应民众对生活状况和政府政策的不满。欧盟“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表明(  )
A.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B.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破产
C.欧洲一体化水平提高
D.欧盟更加关心民众的生活
8.1941年意大利政治家阿尔蒂埃罗·斯皮内利认为民族国家的绝对主权导致了各个国家都想支配别国的欲望,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已经完结、已经退化,欧洲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欧洲联邦得到有效的解决。对斯皮内利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法西斯迫害是欧洲联合的根源 B.民族国家的存必将导致民族压迫
C.欧洲联合才能避免战争重演 D.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欧洲一体化
9.198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名叫《日本可以说“不”》的小册子,这本书很快畅销美国,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惊,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该书实际上反映出(  )
A.日本与美国成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
B.日本由经济巨人变为政治大国的梦想
C.日本的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D.日本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
10.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成立的宗旨是:取消贸易障碍,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促进三边的、地区的以及多边的合作。目标是在15年内消除所有贸易壁垒。该经济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1.2005年,筹备近三年的欧盟制宪会议召开,制宪者透露尽管成员国宣扬团结统一及共同理想,但还是火药味十足。宪法推行者面临的争论并不是对这个或那个条款的反对,而是普通民众意愿的表达。材料表明(  )
A.欧盟政治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B.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复杂性
C.普通民众决定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区域组织
12.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后,执行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1974年,英国政府要求重新谈判农业政策,并以退出欧共体相威胁,最后双方互相让步,达成谅解协议。为此,英国举行公民投票,67.2%的投票者赞成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内,从而结束了危机。危机能够解决是由于(  )
A.各个国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积极愿望
B.英美特殊关系结束,英国全面回归了欧洲
C.政治一体化的实现,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
D.经济多领域的合作,为深入联合扫清障碍
13.石块丢到水中,水波逐步递减,越向外冲击力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涟漪效应”。有学者认为: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市场开放程度小、处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受到冲击的影响也小。用“连漪效应”的观点解读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仅为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
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对主权国家越有利
C.全球化对开放程度不同的国家影响有别
D.发展中国家不适宜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14.英国脱欧后,比利时议员提醒:“欧盟成员国中一些不择手段的政客,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民粹主义的崛起浪潮,将欧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变成“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利己主义。”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挑战 B.思想变化使欧盟分裂加剧
C.英国脱欧背离了欧盟宪法精神 D.欧盟面临解体的危险境地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16.统一强大的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英国的态度却复杂多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材料二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从长远来看,无论英国最终是否离开欧盟,英国脱欧这一事件都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
1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共和国70年的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对华进行了大量的项目援助,分批派出千余名技术专家到中国进行指导,同时向中国各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科技资料。
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进行技术创新。但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科技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上世纪90年代的“以市场换技术”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源,但是也使中国形成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大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当地市场构成了冲击,外资企业的垄断局面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大大弱化了技术引进效果。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内企业不得不直接与发达国家企业展开直接竞争,进一步突显了进行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当前,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谋求在未来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全球研发投入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各种创新资源主要流向空天地探测、人口健康、清洁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势必加速形成全球创新新格局。
——摘编自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国际因素。
(2)材料中“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得益于中共哪次会议的什么历史性决策?
(3)据材料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
(4)科技创新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参考答案:
1.C2.A3.D4.A5.D6.D7.A8.C9.B10.C11.B12.A13.C14.A15.A
16.(1)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行动: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欧洲共同体。
(2)影响:消极:削弱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打击了欧洲一体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7.(1)特点:借助苏联援助,进行技术模仿。
国际因素: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敌视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
(3)主要因素:“以市场换技术”形成对外依赖;中国市场受到跨国公司的冲击;出现外资企业垄断局面。
(4)应对: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视开发新的高科技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