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43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课件(共43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21: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哦,香雪




课堂导入
知人论世
文本研读
总结分析

课堂导入
积累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篇幅
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内容
神话、仙侠、侦探、历史、言情等
体制
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语言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分类
积累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情节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动的
人物形象
完整的
故事情节
活动的
具体环境
主旨
塑造
推动
推动
塑造
烘托
导入课文
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一位青春的少女,每天生活宁静而甜美。清晨滚着金边的红云,是美的。午后飘过慵懒的白云,是美的。黄昏燃烧炽烈的晚霞,是美的。有时散的干净的天空,也是美的。
直到有一天,一列奔驰而过的火车,改变一切,她的生活变得热闹而五彩缤纷,她的愿望有了新的目标,她把眼光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她是谁?她在哪里?她的愿望又是什么?
今天,让我们走进铁凝的《哦,香雪》,了解“时代巨变中”的青春!

知人论世
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于北京,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创作背景

文本研读
娇嗔(  ) 褶皱(  ) 斟酌(  )
咋呼(  ) 凛冽(  ) 胳膊( )
撇( ) 磨蹭( ) 碾轧( )
搡( ) 窸窸窣窣 ( )
请给下列红体色字注音。
chēn zhě zhēn zhuó
zhā hu lǐn liè gē bo
piě mó ceng yà
sǎng xī sū
“哦”的读音和意义:《现代汉语词典》P354、1011
①é:吟哦
②ó:哦,怎么回事?
③ò:哦,我明白了。
④ò:哦,我一定会改的。
⑤ò:哦,太棒了!
低声唱,吟咏。
疑问、惊奇等。
领会、醒悟。
承诺、答应。
惊喜、赞美。
引子(1—4)火车开进山村
前:宁静、质朴纯洁、贫穷落后、封闭保守
后:热闹、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开端(5—56)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发展(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对知识的渴望
高潮(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
结尾(79—82)香雪深夜归来
《哦,香雪》情节
整体感知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 台儿沟
思考:火车开进深山之前、之后,台儿沟的变化?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思考:火车开进深山之前、之后,台儿沟的变化?
之前:第五段(p73)
之后:
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以往的宁静被搅乱;
商品经济走进了深山;
香雪的追求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的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大山”、“火车”并不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迥异的山村少女
①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②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追求精神
追求物质
分析人物形象
(1)山村姑娘们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她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她们爱美、勤劳热情,同时对人真诚、心地善良。
分析人物形象
(2)香雪
①她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纯真无暇。当火车过来时。她是跑在最前边的。可是到火车跟前时,她却躲在了同伴的后边。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②她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并且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③她坚毅执着。例如:为了换取铅笔盒,她毅然登上火车,为这她不得不走30里夜路回家;坚定的拒绝女学生白送的做法。
香雪为什么会有和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追求呢?
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知识就是力量
她没有铅笔盒吗?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她爱慕虚荣吗?
铅笔盒:象征知识、文化,现代文明
铅笔盒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使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她追求的是铅笔盒,在她看来,铅笔盒(即知识文化)能带给她什么?文中有没有体现她这种认识的句子?
知识就是力量
进取改变命运
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76段)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背景+人物+情节=小说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72——78段,用景物来烘托香雪的心理,写出了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怕——不怕——犹豫——坚定
⑴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体味语言美
片段: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有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她喜欢“北京话”,想和他多待一会儿;“更有意思”是说她对“北京话”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体味语言美
片段: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一组形容词,形象地描写了火车轨道的小巧,纤细、弯曲,传递出作者的爱怜之意,间接写出作者对台儿沟的感情。
体味语言美
片段: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铁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在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台儿沟的小。
体味语言美
片段: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跟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火车巨大与快速强势的特点,香雪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体味语言美
片段: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角度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喻示现代文明的冷漠。
体味语言美
片段: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体味语言美
片段: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体味语言美
片段:枯草插在头上避邪——遇到迎伙伴,拿下枯草,拿出铅笔盒
走出愚昧,走向文明
体味语言美
片段:以“哦,香雪!香雪!”这样的感叹句作结(82段)
“哦”字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种种举动的理解与赞美,整个作品洋溢着对以香雪为代表的山乡姑娘纯洁善良品性的歌颂 。

总结分析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由此赞美了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
青年。
并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对未来寄予了希望,同时作者也留下了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归纳主题
艺术手法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生命。例如:“仿佛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②巧用比喻和想象。例如:“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圣神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运用对比,来突出性格。文中通过多处对比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主旨。如:香雪和凤娇等人的对比,山村姑娘和香雪的同学们的对比,火车进村前后的变化对比,香雪前后心理变化的对比等,突出了香雪对知识的渴望等形象特征。
艺术手法
④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小说后半部分,通过大量的写景来写香雪的心理变化,以景写情。
⑤运用细节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如“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写出了香雪的善良、淳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