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8 22:0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虞美人》教学设计(微课)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也是他的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全文共五十六个字,虽短小精悍,但通过今昔对比,自问自答,反衬等手法,十足地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
《虞美人》是词牌名,也称曲调,是唐宋时期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这首词入选在高中语文必修的古诗词诵读专栏中,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词牌名这一制式曲调, 能够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哀思,更好的品读、理解文章。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节奏,揣摩该曲调的韵律、了解词牌名这一制式曲调。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感受其中的哀思、愁绪。
通过多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及采用的融情于景、比拟、对比等表现手法的相关诗句,品味诗词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领会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的亡国愁绪、故国之思、物是人非的苦闷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养成课外自主阅读学习诗词的习惯,形成自己的阅读认知。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文本、自主学习,了解词牌名的曲调和渊源;细读文本,学习文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抓住意象,感悟作者在国破家亡之时对于往事如烟的感慨,对于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现状的无奈等复杂情绪。
【教学安排】
课程安排:15分钟(微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背景导入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书法、绘画、音乐、诗文样样精通,还是个受人尊崇的一国之君,虽然这个国君并不是他自愿当的。因为当时他的几个哥哥都英年早逝,大哥李弘冀又在暗杀了本应兄终弟及顺理成章成为皇储的叔叔李景遂后,不久也去世了,所以皇位就落到了排行老六的他身上,那说到这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这个人是谁,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开宝八年(957年),李煜兵败降宋,成为表面封侯,实际却没有自由的阶下囚和亡国奴。978年,李煜含泪写下《虞美人》,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7月7日,他在住所命人唱这首词,被宋太宗知道后,赐毒酒身亡。故事了解到这里,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李煜的这首绝唱《虞美人》,看一下究竟是怎样一篇文章,惹得宋太宗大怒断送了作者的生命,又有怎样的令人断肠的悲情。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一)诗词的朗读要吟诵出它的韵律美,把握诗歌节奏。《虞美人》本身就是曲调,又处在诵读专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后齐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简单了解该词的双调,上下阙都是两仄韵转两平韵。例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仄声),往事知多少(少:仄声)。小楼昨夜又东风(风:平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平声)
(二)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抓住文章中出现的意象。文中出现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大致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
明确:文中的意象主要有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主要代表着作者思念故国、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哀伤。
三、深入研讨,体会情感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学习,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词牌名内蕴、艺术手法,作者情感。
(一)关于《虞美人》这一词牌名,你是如何理解的?
词牌名是一种词的制式曲调的名称,是唐宋时代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部分词的节奏与音律。
“虞美人”包含的三重含义:
虞姬。项羽被围垓下,在四面楚歌中,虞姬为项羽跳完最后一支舞拔剑自刎,留下这段生死离别的爱情悲歌。
虞美人花。虞姬死后,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艳的花朵,人们称之为“虞美人花”。这种罂粟科的植物,花朵硕大,枝干细弱,微风吹过的时候在风中摇曳,就像翩翩起舞时,虞姬动人的美丽。
词牌名。产生于唐代教坊曲,因最初歌唱虞姬而得名。
由此可见,“虞美人”这个词牌名在它产生之初就包含着生死离别的成分,也不难看出这首词背后隐藏的情感基调为“悲”。
板书:虞美人、词牌名、虞姬、悲
(二)词的上阕是如何表达作者“愁”的情感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皆为良辰美景,但是作者却是想要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厌倦,对时光已逝的哀愁和对亡国之恨的悲叹。
其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一句中,眼前的春花秋月是实写,回忆往事则是虚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登楼远望是实写,不堪回首则是虚写。由此可知,这首词的上阕除用了反衬的手法外,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愁思。
板书:反衬、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怎么理解,这三个字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朱颜改”三个字,既可以理解为故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以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诗句,你们认为它用了什么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一江春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中也是一个意象,将作者的愁绪比喻成一江春水,联想春水的特性,与愁绪做连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表明愁绪之多,以及绵延时间之久,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春水”也与上文的“春花”“东风”相呼应,点名文章的季节。
板书:一江春水
四、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全文运用对比、设问、比喻等多种修辞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愁情。作者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由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到问人(雕栏玉砌应犹在)最后到自问(问君能有几多愁),都采用了设问的方式,以问起,以结答,愁思贯穿始终,加深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李煜此词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旧时生活等),而是仅仅展现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五、课后作业
1.朗读并全文背诵李煜的《虞美人》,下节课提问。
2.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秦观的《鹊桥仙》,要求进行圈点勾画。
六、板书设计
虞美人(词牌名)
——李煜
意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
手法: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设问的问答形式
情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