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一、选择题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下表反映了从唐高祖到唐代宗时期每朝进士及第的平均数量情况。据此可推知( )
帝系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则天 唐中宗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肃宗 唐代宗
年平均及第人数 3 9 13.7 21.8 26 28 26.7 22.5 24.5
A.唐代科举取士人数逐年上升
B.国家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录取
C.及第人数占据官僚队伍主体
D.统治者的重文政策得到拥护
3.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 )
A.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
B.“西学东渐”的影响
C.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
D.选官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
4.有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设置节度使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5.下图反映了从汉朝到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 )
A.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B.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6.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题干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7.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 )
A.实行井田制
B.设立三长制
C.推行租调制
D.颁布均田令
8.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 )
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两税法 B.租调制
C.均田制 D.租庸调制
10.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下表为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情况。
据此可知,两税法( )
项目 收入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 139.8万贯 1 089.8万贯 2 050万贯
粮税 1 615.7万石 215.7万石 1 400万石
A.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威
B.旨在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加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度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
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税法的作用。
等级考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1.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 )
依据 历史叙述
韩国磐《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房玄龄本传记载玄龄十八岁“举进士”,并参照房玄龄墓碑的记载,推断“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房玄龄被举为进士”。因此,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
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范文澜《中国通史》 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书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A.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
B.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
C.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D.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
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草拟、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3.欧阳修在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
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
二、非选择题
4.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材料三 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朝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1)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根据材料一,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确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体现的是选官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
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高祖时期到唐玄宗前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进士及第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唐肃宗、唐代宗时因受安史之乱影响,录取人数明显下降,可见国家政局对科举录取有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逐年上升”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表格中看不出及第人数在整个官僚队伍中的地位,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文政策,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反映出选官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D项正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特定时期的较典型的选官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官途径,排除A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由根据血缘到看重家世、门第到分科考试,体现了选官标准及方法的客观化,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实现了皇权的集中,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出现在汉朝,
排除;C项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汉朝到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题干图片中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演变过程,可知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B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C项错误;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知三省体制下皇帝决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决策的一个环节,而集体决策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这与均田令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长的职能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租调制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赋税制度的改革,而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
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唐朝中央政府主导的税制改革,在税收的分配上,地方明显高于中央,这体现了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统一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B项错误;两税法的实施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错误。
11.参考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度不复存在;户口削减,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积极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
消极作用:量出制入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按钱计算便利了富商大贾的巧取豪夺。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可知科举制从南北朝后期起,经过隋朝,到唐朝逐渐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C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故C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说明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百姓负担,故B、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
4.参考答案:(1)现象: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制度:土地私有制。
(2)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的统治政策。
(3)主要原因: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4)主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