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06: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肥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期末联考
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 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骛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鸮“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 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 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鸦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鸮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 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 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何况前八十回已微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人物语调一致,就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前八十回贾母与后四十回的贾母说话口气,绝对是同一人物。《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衮早已用诗筵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至于有些批评认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文字风格有差异,这也很正常,因为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褒、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其实自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天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抄检大观园后、晴雯谴谗屈死、芳官等被逐,大观园骤然倾颓,小说的基调已经开始转向暗淡凄凉、所以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语调风格并非一刀两断,而是渐渐转换的.
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如黛玉之死、宝玉出家,这两场关键情节.写得哀婉缠绵、辽阔苍茫,如同两根梁柱把整本书像一座高楼牢牢撑住,使得小说的结局,释放出巨大的悲剧力量.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写得再好,也只是替后四十回贾府之衰所作的铺垫.
(摘编自白先勇《正本清源说红楼》)
材料二:
关于高鹗是 “作伪”或是“修补”的大问题、范宁先生跋语中有一段如下:
通过这个抄本,我们大体可以解决后四十回的续写作者问题.自从有人根据张问陶《船山诗草》中的赠高鹗诗“抱情人自说红楼”的自注说:“《红楼梦》八十回后皆兰墅所补。”认定续作者高骛,并说程伟元刻本序言,是故弄玄虚、研究《红楼梦》的人,便大都接受这个说法。但是近年来许多新的材料发现,研究者对高骛续书日渐怀疑起来,转而相信程、高本人的话了。这个抄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材料,我们看到后四十回也和前八十回一样,原先就有底稿, 高鹗在这个底稿上面,做了一些文字的加工。这底稿的写作时间,应在乾隆甲辰(1784)以前.因为庚辰(1760)钞本的二十二回末页,有畸笏叟乾隆丁亥(1767)夏间的一条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仍保留着残阙的形式,但到甲辰梦觉主人序钞本时,就给补写完整了,可见这补写的人,对宝钗后期生活是清楚的。这就是说,后四十回所写宝钗生活的文字,这位补写的人见到过。或者后四十回竞是出于他一人的手笔,也很可能。 因此,张问陶所说的“补”,只是修补而已。
这正与我的解释“补”字相符。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未尝作伪,而有底本作依据,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一样。我很怀疑,此稿虽称为“高鹗手定本”,但是详看所添补,确为于红楼本事极熟悉的人,那么讲,所谓添补又非出高鹗手. 我倾于相信,很可能是雪芹自己的手笔。况且稿本卷前题“己卯秋月堇堇重订”。 己卯是庚辰前一年。 “堇”,字典解为“土芹”,生于水者为芹,生于土者为堇。这个假定,关系太大了,看笔迹与我们所知或是雪芹手迹的“空空道人”四字相似,又高鹗所题仅说“阅过”而已。
(摘编自林语堂《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张问陶在赠给高鹗诗注中的“补”字成为了人们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不是高鹗的争论源头。
B.关于高鹗是对《红楼梦》续作还是修补的问题,红学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
C.《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谜判词在后四十回大致得到验证,这是判定该书前后作者一致的无可争辩的依据。
D.林语堂倾向于高鹗手定本上的添补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因为添补者对红楼本事极为熟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程伟元、高鹗从藏书家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又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这是苦心求索的必然。
D.材料二中林语堂引用范宁先生跋语中关于“补”的阐释,为后文自己的见解和假定提供有力的参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C.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 (夏志清)
D.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 (鲁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5.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①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 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课堂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较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 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 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 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啼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 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 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 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暮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 ——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铳:算了! 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 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敞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十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 “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花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悠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8.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注】①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 “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8.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 (4分)
9.文本二指出, “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三个标序号的画线句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曰:“为之奈何 ”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王问张良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3分)
始A臣起 B下邳/C)与上 D会留 E此 天以臣授陛下 / G 陛下用臣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B.封,封闭。与“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封”含义不同。
C.贾竖,与“竖子” “鲰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文中称秦将为“贾竖”,含有贬义。
D.“独韩信可属大事”与“举匏樽以相属” (《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邦举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街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4分)
14.张良作为谋臣善于揣摩人心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1],病入中年日月道[3].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释: 【1】迮:狭窄,这里指宋朝金瓯(指国家版图)破碎,也象征着朝廷言路狭窄,预示着作者仕途不顺。 【2】道:这里指迫近 尽。
1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中的“欲”字,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年纪尚轻,未长出白发。
B.颔联中“乾坤”、 “日月”两词的使用为诗歌增添了豪迈雄浑的气势。
C.第五句中的“空”字与“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空”字意不同。
D.“且占丹枫”是姑且占据着满眼霜枫,透露出了退居山阴的无奈。
16.请结合中间两联,谈谈作者“愁”的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六国论》中“ , ”八个字启示我们:面对威胁逼迫,越是退让讨好越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出远望中长江如一匹白绢在金陵城外缓缓流过,远山苍翠可爱,山峰林立。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风尚,国潮正在成为这代年轻人生活的部分。各文博单位纷纷“出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馆”,考古盲盒让人人都能成为考古人,文具、服饰、日用品等国潮文创产品①与博物馆启动好玩的亲民模式,《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 《上新了·故宫》轮番上映,以崭新的形式宣传文物: 《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用创意古典舞切中时代的审美脉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发挥得 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席卷,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邀请非遗传承人加盟创作。非遗国潮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中悄然种下,并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这是长期以来春风化雨的结果,是用传统文化辛勤浇灌的结果。
在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苏醒,文化自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澎远流长,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孕育出 ③ 的文化。各文博单位的“出圈”,不仅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传统和时代碰撞、交响,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极为丰富的国家。 ① ,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发酵过程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相较于其他五大类茶叶,黄茶的受众较少,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类,它的诞生极具传奇特色,据传是先人在炒青绿茶时,由于茶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变黄, ② 。黄茶最显著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味甘鲜爽,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功效,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因其制作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黄茶对脾胃很有裨益。黄茶所含的氮可以让牙齿更加坚固、耐酸性更强,经常饮用黄茶可以为我们提供人体所需的氮, ③ ,预防龋齿的发生。黄茶的冲泡也很有讲究。冲泡时,水温以85 摄氏度左右最为适宜,以免泡熟茶芽。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不良者、胃溃疡患者切忌饮用黄茶,以免危害健康,醉酒者、神经衰弱者也不宜饮用黄茶。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高考后我们各奔前程,好久没见面。 B.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和水。
C.一班和我们班都得到了学校的优秀红旗。D.班长让我们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是《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予800字。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C.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在材料一第五段。该段的主要思想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是对于高鹗续作表示存疑的。而“《红楼梦》第五回把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贾府兴衰早已用诗谜判词点明了,后四十回大致也遵从这些预言”也只是提出一种论据,并非是定论。故选项“无可争辩的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2.A (A.该项在原文中的对应语句为“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其中并未说明发现残卷是苦心求索还是偶然得之,因此不构成必然关系。故选A。)
3.B (A.该项主要是评价黛玉命运描绘的精切,并非说明《红楼梦》前后内容的差异。
C.该项主要肯定后四十回存在的价值,但并未对内容差别和作者进行讨论,不能据此去判别作者异同。D. 该项评价后四十回内容的精神价值,并未直言作者差别,在判别作者上不如B项“这书万万不是出于两人”明显。故选B。)
4.①文章首先引出胡适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论断;②接着列举与胡适等论断相反的观点;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自己对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作的见解,并加以阐述。(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5.5.示例一:我认为是曹雪芹。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修补之意。②林语堂的观点提供了佐证。③从高鹗的个人才华和身世来看,不具备续写后四十回的条件。④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很多方面保持了连贯性和一致性。⑤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底本上可以找到曹雪芹的笔迹。(答出三点即可。)
示例二:我认为是高鹗。①注中“俱兰墅所补”的“补”字,有续作之意。②以胡适为代表的几代红学家研究观点提供了佐证。③《红楼梦》的前后情节、人物结局、主题一贯性等方面受到严厉批评。
(这是一道开放题,选曹雪芹或是高鹗均可。重点是能从文中找到正确的对应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C.“写出月色明亮”错误,“像一块大水晶”写出天色的干净;“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错误,这两句的视听结合只是给人以多种感官的艺术享受,并没有打通感官。故选C。)
7.C(C.“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说法错误,“人物身上……的东西”指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进人物的心,与是否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无关。故选C。)
8.小吕的特点:①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②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G (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 的计策。 首先“下邳”和“留”是地名,原句“始臣起下邳”是“始臣起(于)下邳”的省略;“与上会留” 是“与上会(于)留”的省略。所以在“下邳”和“留”之后,分别断开;第一个“陛下”做“授”的宾语,第二个“陛下”做“用臣计”的主语,两个“陛下”之间断开。)
11.D (B.封闭;祭天。句意:封存仓库。/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D.“含义相同”错误。属:委任,托付;劝酒,敬酒。句意: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12.C (C.“从而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13.(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词,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解析:“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①判断峣下军秦将是屠户之子,易于被利诱。
②判断黥布、彭越、韩信为可用之人。
③韩信要求自立为齐王时汉王发怒,判断汉王对臣下有忌惮之心。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从他的建议。”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本来不如人家。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在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你们俩的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和百姓,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
项王答应了。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汉王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 (A.“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年纪尚轻,未长出白发”理解错误,“欲”,将要,“白发萧萧欲满头”诗意是稀疏白发已经长出来,将要布满头,由此可知诗人此时此刻已不再年轻。
B.“两词的使用为诗歌增添了豪迈雄浑的气势”理解错误,“乾坤”这里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露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病入中年日月遒”,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59岁,由于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心。由此可知,这两句没有豪迈雄浑的气势。
C.两句“中的‘空’字意不同”理解错误,两句中的“空”字意相同,都是“空自”“白白的”的意思。句意: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不要让金杯无酒空自对着皎洁的明月。故选D。)
16.(1)“病入中年日月遒”,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写中年多病,时光日迫之愁。
(2)“百战铁衣空许国”,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写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之愁。
(3)“五更画角只生愁”,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写国土沦丧,战事未宁之愁。(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示例一: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示例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示例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①层出不穷 ②淋漓尽致 ③博大精深
(“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 “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19.不仅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也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每点2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点燃……使命感”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②语序不当。“创造了更多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可能性”与“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之间为递进关系,故应先说“激发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再说“点燃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20.把“非遗国潮”比喻成“种子”(1分),把“非遗国潮渐渐受到年轻人喜爱”比喻成“种子生根发芽”(1分),化抽象为具象,语言生动形象(1分),写出了“非遗国潮”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让民族文化自信逐渐苏醒,并激发起年轻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1.B(画横线处的“我们”和B项中的“我们”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的人。A.特指,指参加高考的学子;C.特指,是除一班之外的某个班;D.特指,是除班长之外的其他学生。故选B。)
22.①茶的种类繁多 ②黄茶由此诞生 ③进而更好地保护牙齿
四、写作(60分)
23.【详解】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建议写层次式议论文。先由个人做事要务实,脚踏实地,紧盯目标步步为营;再写企业、国家也是这样;或者写不同领域的工作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比如航天团队,女排崛起,做学问等等。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当前有哪些人、哪些做法属于反其道的,采用对比论证更能突出当前时代需要这样的务实精神,青年要想成才更需要这样的品质。
立意:
1.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
2.以梦为马,行远自迩。
3.登高自卑,踏实追梦。
4.循序渐进,踏实行事。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