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09: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古诗三首《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会写“莺”字。
2.借助具体诗句及其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美。
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4.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手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1.借助具体诗句及其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之美。
2.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复习旧知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体会到了母亲河——黄河的壮美,你能熟练背诵出整首诗吗?
(点名学生背诵。)
2.教师:在《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我们通过结合注释、想象画面、借助典故等方法,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黄河的非凡气势。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后两首古诗,寻找诗意中的美。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了解作者杜牧,理解《江南春》的大意。
1.了解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富有神韵,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2.读准、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
(3)学生齐读古诗。
3.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诗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是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二)探究二:感受江南春色的特点,感受《江南春》的意境。
1.思考: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了江南的春天?
学生:莺啼、绿、红、水村、山郭、酒旗、寺、楼台、烟雨。
提醒“莺”的书写: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得扁平一些,托上盖下。
2.边读诗歌前两句边想象画面,说说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提示:调动感官,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抓住“绿映红”感受江南的花团锦簇、充满生机的画面;抓住“莺啼”感受春天的热闹;抓住“酒旗风”感受画面的灵动。
预设:生机勃勃、十分热闹。
3.边读诗歌后两句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在烟雨朦胧中看到了什么。
(1)教师介绍诗歌背景:“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时期,统治者推崇佛教,大肆修建寺庙;还有“南朝”之后的隋朝、唐朝也都非常崇尚佛教,各地纷纷兴建寺庙。
(2)点名让学生描绘画面。
4.教师:说说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迷离、朦胧美。
5.学生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探究三:了解作者王安石,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大意。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读准、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
(3)学生齐读古诗。
(四)探究四:想象山环水绕的画面,感悟《书湖阴先生壁》的情感。
1.资料补充: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墙壁上。这就是《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由来。
2.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教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
学生:“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3)教师:同桌之间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感受环境的清静幽雅,体会湖阴先生富有情趣的生活。
诗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3.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插图说说茅屋外面的风景如何。
(2)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感受环境的自然优雅。
诗意: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湖阴先生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点拨:“护”“绕”两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排闼”写出了青山山势若奔,翠色欲滴。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所以将山水之色送到了作者眼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词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4.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点拨:用舒缓、闲适的语气来读。
5.教师:从诗中你感受到湖阴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点拨:“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古人对山水之景的选择,往往也是古人对自身心性、志趣的表达。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居室简朴,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可以感受到湖阴先生的高雅品性。
(五)探究五:感受《书湖阴先生壁》结构上的特点。
1.出示课后最后一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点拨:“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是两两相对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引导交流:回忆一下学过的古诗里还有哪些这样的诗句。
预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课堂小结
本课三首古诗皆是写景诗。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朗读时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另外要通过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阅读中进行想象,能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