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落花生(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
2.能仿照课文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重点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花生的特点(好处)。对于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你们还记得多少?
预设:
主要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的特点: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若学生有遗漏,要注意引导说完整。)
教师:父亲平时工作繁忙,这次竟然也来过收获节了。父亲来过收获节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吗?那么父亲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第10自然段,对比发现花生的可贵之处。
1.对比发现花生的不同。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小组内共同完成任务单上的表格,并思考:父亲讲花生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和苹果?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特点 矮矮地长在地上
果实埋在地里 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通过与桃子、石榴和苹果的对比,可以使花生的特点更突出。
2.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教师:通过对比,同学们知道父亲说的花生的可贵之处究竟是什么了吗?请同学读读这段话,注意揣摩花生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指名让学生发言,发现花生可贵的品质。)
预设:默默无闻 朴实无华 不计较名利(板书)
【引导理解】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一样都有用,但是花生不像它们一样把果实长在枝头,而是埋在地里,默默地奉献着,这就是花生最可贵的地方。
(二)探究二:学习第11~15自然段,理解做人的道理。
1.理解父亲说的做人的道理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原来花生有这么可贵的品质啊!那么,父亲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品质呢?读读第11~15自然段,找找原因吧。
(学生自由朗读第11~15自然段,指名让学生发言。)
预设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结合前面总结的花生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预设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什么是“体面”,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人比较体面。
预设:有身份,有面子的人;衣着光鲜,样子好看的人……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什么是“好处”,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人对别人有“好处”。
预设:清洁工、建筑工人、边疆战士……(看着不起眼,很少被人关注,但一直默默地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的那类人)
2.讨论,并补充背景资料,深入理解道理。
教师:现在有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好好思考一下。父亲为什么希望“我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好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老师可以巡回观察小组内讨论的情况,为后面的讨论作准备。
预设1:桃子、石榴和苹果代表着外表光鲜的人或事物,我们在生活中更容易被他们所吸引。而那些像花生的人也作了很多贡献却经常被我们忽视,他们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这样的人更令人敬佩。
预设2:父亲这样说,其实是因为他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引导理解】父亲没有否定桃子、石榴和苹果,而是通过对比突出花生因为默默无闻而不容易被人发现。
补充链接资料。
教师总结:父亲之所以如此教育孩子,是和父亲自身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的。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位爱国诗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苦抗争。战争失败之后,他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当亡国奴。正是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整日奔波,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四十八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那样可贵品质的人。
【设计意图】领悟父亲借花生说明的人生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段,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才能深刻理解“落花生”的品格之珍贵。
(三)探究三: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尝试进行小练笔。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了解写法。
教师:请同学再读一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并思考:父亲要教育“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说而是先说花生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预设:借助花生来讲更容易理解。
教师:我们来看两个动画片段,看看花生具体有什么好处?(播放微课视频)
文中这样借助花生来讲道理,使要表达的感情有依附,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写法就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板书)。在运用这种写法的时候,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事物特点要与人的品质相似(板书)。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苹果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呢?
2.尝试进行小练笔。
教师:学习了此种写法,现在就是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请运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来练练笔吧。(出示教材上的小练笔任务)
(1)全班交流:说说“竹子、梅花、蜜蜂、路灯”都有哪些特点,以及想到的人。
竹子:谦虚、坚韧不拔……
梅花: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蜜蜂:勤劳、奉献……
路灯:照明,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点拨:提示学生再次注意要抓住事物特点与人的品质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写。
(2)自行写作,展示交流。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对比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该写法的好处。在学生运用该写法进行小练笔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发现“竹子、梅花、路灯和蜜蜂”的品质,再让学生动笔来写,降低练笔难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堂小结
课文运用“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通过落花生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我们也要学习作者,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