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09:25:55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第1课时)
1.以《穷人》一文为例,梳理和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片段,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体会张飞神勇的人物形象。
1.以《穷人》一文为例,梳理和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片段,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体会张飞神勇的人物形象。
品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片段,感受小说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体会张飞神勇的人物形象。
新课导入
1.出示单元导语。
  2.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说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利用回顾单元导语的方式,让学生再次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以《穷人》为例,梳理总结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1.梳理阅读经验。
教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呢?读一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说一说。
学生: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
2.以《穷人》为例,梳理方法。
教师:《穷人》中,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中找一个角度举例谈一谈。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教师:关注小说情节,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说一说《穷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哪个情节最能打动你。
学生:小说讲述了桑娜与渔夫在生活极端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收养了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教师:《穷人》一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下?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这样安排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教师小结: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关注情节、环境,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找到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探究二:从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形象。
1.感受张飞的神勇。
教师:小说中的情节,会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如小说《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就是一个经典情节。
(教师简单介绍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教师:请你读一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这一片段。通过朗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飞?
学生:神勇。
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张飞的“神勇”?请圈画出关键语句。
预设:
学生1:我是通过人物粗犷豪迈的语言描写感受到的——“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学生2:我是通过人物“睁圆环眼、厉声大喝”的动作描写感受到了张飞的勇猛气概。
学生3:这段话中还有一些侧面描写能体现出张飞的神勇——“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教师: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再次朗读片段。语言描写要读出粗犷豪迈,动作描写要读得语气重些,节奏要有顿挫感,结尾“曹军闻之,尽皆股栗”略作停顿,读出震慑的感觉。整体要读出张飞的神勇。
2.拓展延伸,感受关羽的神勇之气。
教师: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经典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温酒斩华雄”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情节。
课件出示: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教师:从这个情节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关羽?
学生:自信、神勇。
教师: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情节。
教师指导读法:关公的语言要读出自信的语气,关公的动作要读得字字铿锵,朗读帐外的场景时语速要快,读出节奏,短句间几乎没有停顿,以体现战斗的激烈。读“其酒尚温”时语速放缓,一字一顿,以表现出结局的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
【设计意图】学生两次朗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片段,第一次可能只理解到张飞是大英雄的形象,第二次再读,形象更加丰满,再补充“温酒斩华雄”这一精彩情节,能让学生体会到情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如何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展开交流。以《穷人》为例,从三个方面说明,一是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二是通过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三是环境描写也可以帮助感受人物形象。还通过“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情节片段,感受到了张飞的神勇气概。
布置作业
找一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一说你感兴趣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园地(第2课时)
1.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2.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情。
1.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2.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情。
能体会片段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仿照示例,试着写出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复习旧知
1.回忆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2.再次朗读桑娜的心理活动。
课件出示: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教师小结: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时,更是一门学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话题,复习从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1.学习片段一。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桑娜此时的心情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学生:忐忑不安。
教师: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学生:通过密集地使用省略号、问号、感叹号来表现矛盾的心理,写出了桑娜从忐忑不安、害怕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片段二。
课件出示: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小组内交流一下,“我”内心的思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为战友心痛——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忍不住不看——心如刀绞。
教师:从“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个人物的形象?
学生:从侧面衬托出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的“伟大的战士”形象。
3.试写片段。
(1)回顾两个片段,想一想,这两个片段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
学生:相同点是都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同点是片段一是直接通过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来突出其朴实善良。片段二则是通过另一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来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品质。
(2)试着回忆一件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事情。
  学生: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想认错又不敢,或者想做好事,但又不好意思去做……
(3)选用两个片段中的表达方法,模仿着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围绕“怎样表现出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帮助学生习得方法。学生练笔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升华了对心理活动的学习理解,又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探究二:学习《回乡偶书》,感知诗意、诗情。
1.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教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故乡有着特殊的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他乡,就更加思念故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写回乡的古诗。
2.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教师: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诗中“衰”字读作“shuāi”。
(2)出示资料卡,介绍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以文词知名,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好饮酒,善谈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有改动)
(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课前查找的贺知章的相关资料。)
(3)借助课文插图,想一想每句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很小时候离开家乡,到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但两鬓头发已白了。小朋友们见到了都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啊?
3.角色扮演,理解情感。
(1)教师扮演诗人,学生扮演儿童,互动朗读诗歌。
(2)女生扮演诗人,男生扮演儿童,互动朗读诗歌。
(3)说一说:诗人回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被儿童追问“从哪里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回乡自然是件高兴的事,但“儿童相见不相识”又饱含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无奈。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达了自己悲喜交加、百感交集的心情。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将师生带入到诗人回乡时的情境角色中,入诗、入情。这样通过多种形式,感受诗人从远方归来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变了模样,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惆怅、感伤之情。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两个片段体会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据此进行了仿写。《回乡偶书》从诗人和儿童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乡愁和淡淡的感伤。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回乡偶书》。
2.积累其他思乡主题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