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同步训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继续推进“均衡教育”又成为今年“两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下列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提出“仁”的学说 B. 提出“为政以德”
C. 创办私学 D. 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2.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的是( )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厉王 D. 周平王
3.夏、商、西周三代的衰亡留下的主要历史思考是
①“家天下”代替“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
②勤政方能治国 ③爱民才能安邦 ④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多无建树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只有谦虚好学才能进步。这句话可以在下列哪本书里找到( )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史记》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6.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造字法称为(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7.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
8.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 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 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 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 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 )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春秋时期,某国的粮食产量大增,请问最有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哪一个?( )
A. 政治改革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战争胜利 D. 兴修水利
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国君很傲慢
C. 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 周王室地位衰落
1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 )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金文
1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的( )
A.私学的盛行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得解放
13.明末清初一首诗:“眼前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亦应随例作灰尘。”大意是告诉人们,人生失意的事情,不一定是坏事,人生得意的事,不一定是好事。春秋时期认为事情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思想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14.观察如图“反腐倡廉”的宣传语,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 )
A.黄帝 B.禹 C.汤 D.纣
15.司母戊鼎属于( )
A.金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石器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16.《封神榜》中,哪吒和二郎神帮助谁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 )
A. 大禹 B. 商汤 C. 周武王 D. 周厉王
17.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中华世纪鼎”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根据所学,你知道司母戊鼎是什么时候的青铜器(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战国
18.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等级制
1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最主要的是因为( )
A. 分封制的推行 B. 百家争鸣的活跃
C. 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 合纵连横的开展
20.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黄河
二、非选择题
21.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
22.看图片“青铜器”结合教材回答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铜器的?到了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
(4)上述材料中这个水利工程曾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24.改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根据以下材料,回忆所学内容,完成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下图)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指出商鞅变法的意图是什么?商君变法时是哪一位国君在位?
(2)材料二反映商鞅后来被秦惠王用车裂酷刑致死,有人认为:“人亡政息,人都死了,那么商鞅所进行的变法也一定失败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根据所学知识请说明理由。
答案
1-5CBBAB 6-10CDDBD 11-15CCCDB 16-20CBCCB
21.(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①农业:铁器、牛耕;②手工业:冶铸业;③商业:出现商业都会.
22.(1)原始社会后期。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以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
(2)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23、(1)都江堰。
(2)李冰。
(3)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流域的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防洪和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24.(1)富国强兵按书上:“巩固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不符合题意不给分 ; 秦孝公。
(2)不同意或变法成功 ;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