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为细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人端中国碗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和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情境导入
1994年,美国的莱斯特.布朗发表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并预言“粮食的短缺危机将使中国的经济奇迹过早结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问题显然没有沿着布朗所担心的方向发展。
这是否意味着布朗的担忧是杞人忧天?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俄罗斯
越南
泰国
新闻一 《全球已有13国限制粮食出口》
日本《读卖新闻》2020年4月17日刊登题为《13国限制粮食出口引G20担忧》的报道称,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自3月24日以来,已有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13个国家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类似行动,可能会影响全球粮食稳定。二十国集团(G20)将在下周召开紧急农业部长会议,届时可能就保护主义倾向表达担忧。
情境导入
新闻二 《有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对我国影响不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今日(2020年4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介绍稳外贸相关举措,并答记者问。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比较快,对满足国内需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好农产品进口稳定市场的作用?
情境导入
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二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目录
0 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安全:
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水稻
玉米
小麦
大豆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主要环节: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贸易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概念:
影响因素: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
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粮食总产量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政策
交通
市场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粮食总产量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我国耕地总面积在世界排名多少?
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排名多少?
3.以上说明我国耕地资源存在怎样的特征?
耕地资源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
1.2011--2015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计算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量,如何评价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质量?
3.以上说明我国耕地资源具备怎样的特征?
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全国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为220.48万公顷,约占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41.1%。其中,集中连片的后备耕地资源仅62.6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尽管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思考: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1)技术经济因素: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利于精耕细作;
形成了水稻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
农业科技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利于耕地的养护。
(2)社会经济因素:
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思考: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我国约90%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区,但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绿洲。
【想一想】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1)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广,东部平原多,因而,我国耕地大部分布于东部平原丘陵区。
(2)气候:我国东部季风区光热水条件优越,耕地数量多、质量高;西部非季风区缺乏水源,耕地仅在绿洲分布;青藏高原区的气候高寒,植被稀少,仅在黄河、湟水等河谷有耕地分布。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受气象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思考】粮食产量与气象灾害存在怎样的关系?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
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
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思考】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我国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及其成因分布表
材料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肥力基础薄弱,污染和退化严重。我国现有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以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到4%的水平;近3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的ph值下降了0.13到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全国19.4%的耕地土壤被污染,污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和大中城市等周区域。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0到90千克,每公顷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255千克每公顷,约为全国水平的5倍。另外,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20%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物降解地膜很受欢迎。
材料三:我国华北地区平原耕层已经普遍由原来的20到30厘米减少至10到15厘米;近五年,我国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91000公顷;2006到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7%提高至37.7%。《吕氏春秋·任地》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活动】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结合资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1.结合资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2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请你为保护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增施有机肥(2分);
治酸(2分)控污(2分);
回收残膜(2分);
发展节水灌溉(2分);
开展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分)。等
【活动】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0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
①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②立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③发展要求: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粮食安全
进出口
流通
生产
储备
增加粮食总产量
通过粮食的跨区域调剂,解决粮食生产和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建立粮食储备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949年以前的数千年中,我国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
1949年以后, 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 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总产量
【思考】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够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袁隆平院士-科技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视频# 袁隆平院士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材料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粮食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级经济师2020年3月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表(含预测)。
1、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1、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都上升。
原因: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②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畜牧业发展、工业如粮油加工、燃料乙醇、酿酒等,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2、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8亿亩红线面临着挑战,为保证粮食安全,在此严峻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培育优良品种;依靠科技,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a.据图描述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分布特征?
b.从气象灾害的角度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共同特征?
c.针对上述特征,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供需空间错位
易受气候灾害影响
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维持着“南粮北调”的格局。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主要用于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
南粮北调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跨区调剂
北粮南运
自1985年起,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演变为“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的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是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
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
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净调出区
中国13个粮食主要产地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这13个粮食主产区。
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跨区调剂
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意义
①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的均衡。
②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生产,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要注意防灾减灾,防治水土流失等。
③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消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丰富饮食品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但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节约,降低消费成本,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跨区调剂
材料1: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北粮南运”的“北”和“南”有两种含义:对于京津区,“北”指东北地区;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对于东北地区,“南”指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冀鲁豫地区,“南”指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
(1)“北粮南运”的粮食主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分别有哪些
输出地: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
输入地: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2)作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需要输入大量的粮食
A.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需求量大;
B.农业生产以城郊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蔬菜、水果、乳畜产品、水产品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21世纪以来
粮食国际贸易
进口小麦
进口增长
大豆
粮食总量不足
结构性的短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油料
饲料
进出口平衡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进出口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主要用作油脂原料和饲料原料。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进出口
1.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2.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3.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思考】大豆贸易
建立粮食储备: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在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它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量入为出,食陈储新”的思想。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储备
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概念: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目标: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功能:战略储备、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截止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市区,总仓接近1亿吨,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中央储备
根据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才能动用中央储备粮
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
国务院认为需要动用中央储备粮的其他情形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的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讨论】规避粮食进口给我国带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
综合考虑影响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讨论以下问题:
1.除“买的贵”和“买不到”风险外,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还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国际政治、军事冲突的风险及粮食产品的质量风险等
2.为了能够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你认为我国可采取怎样的措施?
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优化粮食进口结构;
建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业投资,提高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保障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给。
0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藏粮于地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耕地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全)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坚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基本农田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②耕地保护政策与耕地红线
为确保粮食安全所必需的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坚守耕地数量-----18亿亩耕地红线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保护工作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一、严格耕地管控性保护,尽量“不占少占”。
二、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做到“补足补优”。
三、健全耕地激励性保护,搞好“利益调节”。
四、加强耕地保护考核监督,压实“目标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一户一块田”改革
“一户一块田”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把手中零散的土地都拿出来,通过丈量和整合,把整合后的农田进行重新分配,让每户村民都得到一整块面积较大的农田。结合材料:
思考:
“一户一块田”改革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一户一块田”改革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增加粮食产量有何意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首先要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其次要做到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①耕地数量方面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基本农田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
视频# 我国将建立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
②耕地质量方面
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
高效节水
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如何守住耕地红线?
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
视频 | 高标准农田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点击播放视频
思考:高标准农田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田成方
林成网
路相通
渠相连
旱能浇
涝能排
地块大,集中连片,实际耕作面积大,利于机械化生产。
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局部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便于机械化生产和粮食运输。
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由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中低产田
提高耕地质量-----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由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确定了各区域耕
地质量提升任务
黑土退化
土地盐碱化
红壤酸化
土地沙化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退化严重。
举措: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华北平原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举措: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中产田整治
问题: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举措: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举措: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我国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主要问题区域
青藏高原区中低产田整治
问题: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举措: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自学窗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东方智慧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山区要地——元阳梯田
A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低湿地要地——基塘农业
突破自然限制,扩大垦殖空间
向低湿地要地——垛田
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精细育苗
农业积肥
间作套种
精细育苗
农业积肥
间作套种
化害为利
都江堰
粮食安全
基本涵义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技术经济
社会经济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政策
交通
市场
资源基础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耕地分布
气象因素
粮食生产
中国方案
1996年
2019年
立足国内粮食自给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本节总结
(2019·高考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回答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C
A
B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3.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3~5题。
5.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8~10题。
8.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9.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 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0.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检测
TEACH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目前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达52万份,仅次于美国的55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位。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为核心,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为全国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2022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施行。甘肃育种基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被誉为“天然种子生产车间”。河西走廊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图为河西走廊种子生产基地分布图。
课堂检测
TEACH
(1)与甘肃、四川相比,指出海南育种制种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2)分析河西走廊被誉为“天然种子生产车间”的有利气候条件。
(3)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请从种业发展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特点:育种周期短,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种类更多。
原因:地处热带(纬度更低),全年高温,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可育种时间长;气温高,作物生长速度快,育种周期短。水热条件充足,育种历史悠久,育种经验丰富,育种种类多。
夏季高温少雨,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子品质高;秋季多晴天,空气干燥,利于种子晾晒;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气温低,也利于种子储存。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满足仍将增加的粮食需求;调整作物生长周期,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增加后备耕地资源,减少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