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9 11: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第三单元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晚年自称“文木山人”。他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他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吴敬梓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作者简介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一直考到白发苍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这本书里也介绍了一些在名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人。
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是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人物形象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跪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心理惨遭巨大摧残。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欣喜若狂,神经错乱,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他们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成为贪官污吏。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官吏凭借科举,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狠、蛮横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马二先生)、鲁编修。
马静(马二先生):他是一个为举业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迷信八股到极致,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鲁编修: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王冕:他,出身田家,但对于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他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质疑。他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
《儒林外史》看作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主题思想
1.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 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故事线索。但事实上,它有一条极为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2.戏剧化特点。小说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和笑话、戏剧紧密相关,就是在格调上也是如此。小说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但是这喜剧又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
3.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桥段之一。
4.经典的讽刺文学艺术。小说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和典型细节化、人物性格多元化、语言的典型化等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鲁迅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艺术特色
名著精练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厉害。”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只因这一句话道著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
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一笔钱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著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
“‘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不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准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余将著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
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那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认识的,也来相认。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聚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爷贺礼是不消说了。看看上京会试,盘费衣服,都是金有余替他设处。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1.众人为何救助周进?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面众人看到如此情景确实会产生一种同情感,另一方面看到周进毕竟胸中有才学,只是没有人识得他。所以众人会救助周进。
2.文中是如何来刻画周进这一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主要从语言、动作来刻画周进落魄无奈的境遇,侧面描写是由金有余和客人们的话来说明周进有文才,不走运的凄凉及周进醉心科举的心理。
3.周进由时运不济到连升官职,际遇两重天,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进是一个忠厚老实的读书人,但科举制度的名缰利索使他竟有了撞号板的丑态,后来又让他“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作者对他的讽刺是含泪的,喜剧中又带着悲剧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A)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B)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选文A中周进是“哭”,选文B中范进是“   ”,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背后的根源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
2.结合原著,简述周进和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进担任广东学道,在主考院试时,遇范进考秀才,周进以第一名成绩将范进录取,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3.联系原著,简析其“散中有骨”的结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的结构较为独特。①它“形散”:全书没有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②它“有骨”: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取士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③它首尾呼应: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遥相呼应,强调了全书题旨。

①次日辞别出来。他这番盘缠带少了,又多住了几天,在辕门上又被人要了多少喜钱去,叫了一只船回南京,船钱三两银子也欠着。一路又遇了逆风,走了四五天,才走到芜湖。到了芜湖,那船真走不动了,船家要钱买米煮饭。杜少卿叫小厮寻一寻,只剩了五个钱,杜少卿算计要拿衣服去当。心里闷,且到岸上去走走,见是吉祥寺,因在茶桌上坐着,吃了一开茶。又肚里饿了,吃了三个烧饼,倒要六个钱,还走不出茶馆门。只见一个道士在面前走过去,杜少卿不曾认得清。那道士回头一看,忙走近前道:“杜少爷,你怎么在这里?”杜少卿笑道:“原来是来霞兄!你且坐下吃茶。”来霞士道:“少老爷,你为
甚么独自在此?”杜少卿道:“你几时来的?”来霞士道:“因这芜湖县张老父台①写书子接我采做诗,所以在这里我就寓在识舟亭,甚有景致,可以望江。少老爷到我下处去坐坐。”杜少卿道:“我也是安庆去看一个朋友,回来从这里过,阻了风。而今和你到尊寓玩玩去。”来霞士会了茶钱,两人同进识舟亭。
②庙里道士走了出来,问哪里来的尊客。来道士道:“是天长杜状元府里杜少老爷。”道士听了,着实恭敬,请坐拜茶。杜少卿看见墙上贴着一个斗方,一首识舟亭怀古的诗,上写:“霞士道兄教正”,下写“燕里韦阐思玄稿”。杜少卿道:“这是滁州乌衣镇韦四太爷的诗。
他几时在这里的?”道士道:“韦四太爷现在楼上。”杜少卿向来霞士道:“这样,我就同你上楼去。”便一同上楼来,道士先喊道,“韦四太爷,天长杜少老爷来了!”韦四太爷答应道:“是哪个?”要走下楼来看。杜少卿上来道:“老伯!小侄在此。”韦四太爷两手抹着胡子,哈哈大笑,说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少卿!你怎么走到这荒江地面来?且请坐下,待我烹起茶来,叙叙阔怀。你到底从哪里来?”杜少卿就把李大人的话告诉几句,又道:“小侄这回盘缠带少了,今日只剩的五个钱,方才还吃的是来霞兄的茶,船钱饭钱都无。”韦四太爷大笑道:“好,好!今日大老官②毕了!但你是个豪杰,这样的事何
二十四两银子。你在我这里吃了酒,看风转了,我拿十两银子给你去。”杜少卿坐下,同韦四太爷、来霞士三人吃酒,盘吃到下午,看着江里的船在楼窗外过去,船上的定风旗渐渐转动。韦四太爷道:“好了!风云转了!”大家靠着窗子看那江里,看了一回,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杜少卿道:“天色已晴,东北风息了,小侄告辞老伯下船去。”韦四太爷拿出十两银子递与杜少卿,同来霞士送到船上。来霞士又托他致意南京的诸位朋友。说罢别过,两人上岸去了。
③杜少卿在船歇宿。是夜五鼓,果然起了微微西南风,船家扯起 篷来,乘着顺风,只走了半天,就到白河口。杜少卿付了船钱,搬行李上岸,坐轿来家。娘子接着,他就告诉娘子前日路上没有盘缠的这一番笑话,娘子听了也笑。
【注释】①老父台:犹言“老父母”,旧时对地方官的敬称。②大老官:地主、财主。
1.请结合全文谈谈杜少卿的旅途为何如此困窘?(内容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缠少,又付喜钱,遇逆风,日子久。
2.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内容理解)
(1)第①段画线处,杜少卿为什么不直言荐举之事,而只说“去看一个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少卿淡泊名利,刚刚辞过荐举;而来霞士趋炎附势,开口便说县令。两人话不投机,所以杜少卿不愿直言。
(2)第②段画线处,韦四太爷得知杜少卿家产散尽却“大笑”,从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一细节中读出了韦四太爷率直豪爽的个性;也表明了韦四太爷对杜少卿豪杰之气的欣赏,以及两人之间的无所忌讳的亲近关系。
3.有人认为,杜少卿这个人物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请谈谈杜少卿人物形象特点并据此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体验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少卿是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文人。他藐视功名,乐善好施,洒脱任性,豪爽放达。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同时,作者借这一形象对当时读书人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
4.读完《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甲说:“《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乙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同意甲的观点。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含蓄幽默的言辞,揭露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污灵魂,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如对范进、高翰林、汤知县、严氏兄弟一类人物,作者无情地给予讽刺。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