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地 理 实 践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结合就业结构和城镇人口变化图等,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过程
2.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结合材料,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素养阐释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城镇化
1.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5.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6.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思考感悟】 城镇化为什么能促进经济发展
提示: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2)主要特征: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3)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
②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迁移;
③一些大城市在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
④大多数城市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交通条件的改善。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升迅速。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①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②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3.我国的城镇化
(1)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意义: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思考感悟】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差异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起步早,程度高,大多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处于城镇化初期或加速阶段。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
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3.城镇化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思考感悟】 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过度城镇化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分析此模式下会产生哪些问题。
提示:过度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除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外,还会出现缺乏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出现社会治安、就医、教育等问题。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着郊区逐渐繁荣,中心区人口数量下降,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多次逆城市化的潮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新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乡村,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例如,英国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开始出现微弱增长。
虚假城镇化
虚假城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的城镇化水平超过85%,阿根廷的城镇化水平甚至超过90%。所谓虚假城镇化是指城镇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镇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
虚假城镇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居住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居住区。这些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一 城镇化
问题引领
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和2000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据图描述该城市的发展变化。
(2)分析工业区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说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应该关注的问题。
答案:(1)1968—1990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了商业区。
1990—2000年:郊区新建绿化带;修建了高速公路;工业区由少到多,且外迁;商业区增多。
(2)城市环境保护需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或市场扩大);郊区地价低(城区地价高)。
(3)盲目乱占耕地,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68—1990年城市用地扩大,且出现了商业区;1990—2000年郊区出现绿化带,建立了高速公路,工业区外迁,商业区增加。第(2)题,工业区外迁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郊区交通便利、地价低有关。第(3)题,在发展中要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归纳提升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对比。
1.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2.城镇化进程曲线图
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
断城镇化的特点。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
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用地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上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典型例题
30年来,下图中某市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简述国道改道的主要原因。
(3)从环境因素考虑,分别指出该市钢铁工业区和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
答案:(1)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
(2)为了缓解城区的交通拥堵。
(3)钢铁工业区布局合理。因为钢铁工业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布局在居住区外围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
解析:第(1)题,从两幅图的对比上可知,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区分化明显。第(2)题,国道穿过城区会导致城区交通拥堵。第(3)题,从风向玫瑰图可知东北风为最小风频;钢铁厂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是合理的。化工厂位于河流的上游,且位于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对河流和城区污染严重,故不合理。
探究二 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引领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材料一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 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结合材料探究: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镇化特点。
(2)分析该市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总体上耕地减小,建设用地增加。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2—2004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特点:城镇化加速发展。
(2)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较多,交通用地增加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解析:第(1)题,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要从总体和分时间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趋势推测这一阶段该市的城镇化特点。第(2)题,对表格中1996年和2004年数据逐项对比。
归纳提升
城镇化地域差异的表现
城镇化的进程差异及问题示意图
典型例题
下图为我国两省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镇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镇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广东省城镇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2)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早期城镇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镇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少;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第(2)题,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因素。
地 理 实 践
江苏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个省份,其基于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成为苏南乡村城镇化的突出特点,并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发展的榜样。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迅速展开并完成。同时,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带动了江苏尤其是苏南城镇化的发展。下图为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江苏城镇化水
平和进程的重要因素,政府的相关宏
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
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要加强政
府在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做好政策
的总体规划与协调,进行制度创新。
苏北地区城镇化进程起步晚,江苏省
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南北梯度差异,近年来,省内区域差异仍然存在,但城镇化的区际差异开始逐渐缩小。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甲是2006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示意图,图乙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甲
图乙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特点主要有 。
(3)在沿江城市带,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苏锡常都市圈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 ,主要体现在 。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数码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的能力
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下图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国际上有两类城镇化扩容模式:一类是“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若图中的B—E阶段,“内涵式”为其城镇化扩容的主要模式,则该类国家可能是( )
A.美国、日本、德国
B.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C.日本、韩国、新加坡
D.加拿大、俄罗斯、巴西
2.图中E—F阶段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B—E阶段,该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此阶段该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内涵式”扩容模式,那么该国一定是面积较小、人口较为稠密的国家,故可能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第2题,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降低,说明这段时间有部分人口往小城镇和农村迁移,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现象中,与城镇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A.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B.绿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
C.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D.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
4.今后我国城镇化的侧重点是( )
A.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建设新的开发区
B.新增非农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C.大城市的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
D.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答案:3.C 4.D
读拉丁美洲主要国家城镇化水平表,完成5~6题。
5.上述拉丁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较高,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其原因可能是( )
A.城市就业机会多 B.政策所致
C.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 D.工业化程度高
6.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和城市等级关系的是( )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拉丁美洲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高显然不对;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不可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高,是因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畸形发展。第6题,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人口越多。结合上题,拉丁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人口高度集中在部分条件较好的等级高的大城市,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由“苏南模式”创造的一批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民务工的主要场所,苏南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生活质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下图:
苏南五市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无锡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农民的土地、住房被征用,用来建设工业园区、道路设施等。城镇化的过快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1)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衡量指标是 。
(2)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简述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答案:(1)南京市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
(3)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加重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解决途径: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