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9 13: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④ B.②① C.③②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环境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CO2浓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4.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②发展城市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采用集中供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完成下面小题。
5.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
C.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6.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烘干机晾衣服 B.公交车出行 C.设计减排制度 D.过节送贺卡
为减少碳排放,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下图为甲国2014年某月的一天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图(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未来该国将引进中国自动追光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国可能是( )
A.美国 B.澳大利亚 C.日本 D.德国
8.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 )
A.日出时朝向东南 B.日落时朝向西北 C.正午时倾角最大 D.正午时朝向正北
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及其废弃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比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高2倍。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源转化成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当前,我国正在试验性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及其各种应用转化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生物质能的优势主要是( )
A.分布全球性 B.种类多样性 C.存储安全性 D.替代优势性
10.推测制约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原料来源 B.需求市场 C.转化技术 D.运输成本
11.针对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中的限制因素,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加大政策支持 C.架设输电专线 D.提高节能意识
当穹错(如下左图)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季风区边缘地带,现今年平均气温约2.1℃,年平均降水量约151mm。某研究小组在当穹错东北部发现比目前湖面高235m的古湖相沉积物剖面,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反推出了当穹错湖泊水位波动变化(如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当穹错水量补给主要来自( )
①大气降水②地下水③近地面大气凝结水④冰雪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与现在相比,距今9000~8000年当穹错( )
A.蒸发量较小 B.结冰期更长 C.夏季风更强 D.汇水区更小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图示意北极地区永久性块状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美洲北部相比,欧洲北部永久性块状冰分布面积小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②暖流增温③海域面积小④与大西洋海水交换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冻土、植被变化,可能会使北极地区( )
A.冻土储存有机碳增加 B.地面辐射增强
C.植物吸收的CO2减少 D.太阳辐射增强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淌箐村地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有亚洲象活动的踪迹,常住人口150人,长期以来以种植天然橡胶为生,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为276.5吨(单是北京某电厂一年碳排放就达400万吨)。倒淌箐村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2021年在跨国企业昆明分公司支持下建立“消碳庄园”。“消碳庄园”引导村民搭建光伏板发电,种植200亩坚果、芒果等经济作物,安装100个木质蜂箱养蜂,为县里的蜂产品公司提供优质蜂蜜。“消碳庄园”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蜜蜂常成群在森林中活动。下图示意倒淌箐村的位置。
(1)倒淌箐村碳排放较低,却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与昆明相比,分析该公司在倒淌箐村建设“消碳庄园”面临的困难。
(3)简述“消碳庄园”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的作用。
(4)从养蜂产业的角度,为“消碳庄园”提高“消碳”效果提出合理建议。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方向。奥卡碳捕集工厂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近郊某地热发电站附近,由瑞士空气技术公司和冰岛碳封存技术公司合作建立,其工作机制是通过12台风扇“捕捉”大气中的CO2,加热到80-100℃提纯,与水混合(1吨CO2约需27吨水)后用泵送入地下约1000米的洞穴深处,使之与地下多孔岩石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永久储存在地下。下图示意奥卡地理位置。
(1)判断固碳前奥卡地下洞穴深处的岩石类型并指出依据。
(2)分析冰岛建设奥卡碳捕集工厂的有利区位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个从空气中“捕捉”到的碳可能的利用方式。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表示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从大气受热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B
【分析】1.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④正确。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会大大减弱了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消耗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②正确。D正确。动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①错误。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③错误。故选D。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并不能说明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A错误。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B正确;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C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原因是:排放较多——由于工业活动和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消耗较少——由于森林破坏等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较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3.B 4.D
【分析】3.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正确。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A错。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影响不大,CD错。故选B。
4.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①错。城市廊道类型较多,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碳吸收,而构建如河流廊道等对实现碳中和影响不大,排除②。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③正确。集中供暖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可降低碳排放,④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5.B 6.B
【分析】5.由所学知识可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沿海渔业资源可能减少,A错误;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B正确;欧美国家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增多,C错误;二氧化碳增多,能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可能增加;但同时全球变暖,中纬度地区因蒸发旺盛,加剧干旱,可能导致水资源不足,有些地区旱涝灾害出现频率增多,都会导致农业减产,D错误。故选B。
6.为实现碳中和,普通公民可参与公交车出行,减少机动车燃油和尾气排放,助力碳中和,B正确;烘干机晾衣服,增加能耗,不利于减排,A错误;设计减排制度不是普通民众能做到的事情,C错误;过节送贺卡会加剧森林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球处于温暖时期,气温呈现上升趋势;②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火山爆发等影响到气温的变化。2、人为原因: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温室气体总量增多;②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7.D 8.B
【分析】7.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电力总需求量较高的时间应是该地的白天时间,电力净需求量低时,应是光伏发电量高时,而光伏发电量高时往往是一天中接近正午时刻,结合图中电力总需求量和电力净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光伏发电量最多的时刻大致位于格林尼治时间12时前后,而四国中与格林尼治时间最接近的是德国,其它三个国家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较大,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由图中电力总需求量与电力净需求量线差可知,两条线大致在4时和20时重合,可知该月昼大于夜,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日出时太阳方位是在东北,因此应朝向东北,A错误;日落时太阳方位是西北,因此日落时应朝向西北,B正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光伏面板倾角最小,C错误;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光伏面板应朝向正南。D错误。故选B。
【点睛】光伏发电的优缺点:优点:1、可再生无枯竭危险;2、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4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5、能源质量高;6、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缺点:1、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2、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3、发电成本高。
9.D 10.C 11.B
【分析】9.生物质能主要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进体内进行储存,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成固、液、气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秸秆、城市垃圾、林业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料等。因此,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替代性强、原料丰富、来源广泛等优点,D正确,在生物数量少的地区,比如沙漠地区,就不具有优势,A错误;生物质能原来源丰富,用途多样,不是种类多样,B错误;具有可燃性,存储不是很安全,C错误。故选D。
10.过去,人们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只有直接燃烧,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大气污染也较严重,开发利用的转化技术水平很低,再加上人们对此能源的重视度不够,根本没有意识到生物质能能够被高效利用。因此,生物质能的转化技术水平较低,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因素,C正确;我国生物资源来源丰富,原料来源广泛,不是制约因素,A错误;我国能源市场需求量大,B错误;我国交通已经比较发达,而且管道运输也比较成熟,我国生物质能生产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近,交通成本不高,D错误。故选C。
11.目前,我国大部分生物质能产品生产厂家位于农村地区,过于分散,生产环境较差,同时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服务性技术人才,B项正确,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中的限制性因素不是原料不充足,A错误;生物质能转化为燃料,不是发电,不用架设输电专线,C错误;提高节能意识不是开发利用中的限制性因素,D错误。故选B。
【点睛】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广义概念: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狭义概念: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
12.D 13.C
【分析】12.据材料可知,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季风区边缘地带,因此主要水量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①④正确;地下水和近地面大气凝结水很少,②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结合材料“当穹错东北部发现比目前湖面高235m的古湖相沉积物剖面,”并结合图示可知,与现在相比,距今9000~8000年当穹错的湖泊面积比现在大,水位比现在高。主要原因是当时夏季风更强,降水更多,冰川面积更大,冰川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更多,C正确;气温变化辐度较小,蒸发量变化影响较小,对水位大幅度变化影响小,A错误;结冰期对影响水位变化小,B错误;汇水区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14.C 15.B
【分析】1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北部与美洲北部纬度相同,海域面积一样,都是北冰洋,①③错误;欧洲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较高,极冰融化较多, 受陆地轮廓影响,欧洲北部与大西洋边连通的水域宽广,与大西洋海水交换多。水温较高,冰块化得较多,②④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5.全球变暖会造成极冰融化,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B正确;全球变暖会导致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冻土储存有机碳减少,A错误;同时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后,露出土地上会在相对暖湿情况下生长一些植物,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吸收二氧化碳增多,C错误;太阳辐射不受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的主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16.(1)倒消箐村规模小,以农业为主,碳排放量低;橡胶种植(结构简单,固碳能力较弱)规模大,对雨林的破坏强,导致雨林固碳能力下降。
(2)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该公司联系成本更高;基础设施薄弱,初期建设投资更大;技术水平低,对农户的指导投入大。
(3)养蜂提高了村民收入,降低了他们对农作物种植的依赖;养蜂使村庄获得充足资金,能及时补偿野象侵袭造成的损失;蜂群能形成屏障,抵御野象侵袭。
(4)改用更环保的蜂箱材料(使用更耐久的木材);减少蜜源植物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使用新能源汽车进行蜂蜜外运(或蜜蜂转场);利用蜜蜂辅助农作物授粉,改善作物长势,提高农作物固碳效果。
【分析】本大题以倒淌箐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农业区位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碳排放较低,却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说明除去正常排放还有一些产业间接产生大量碳排放或者破坏自然界固碳能力。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以种植天然橡胶为生”倒消箐村规模小,以农业为主,碳排放量低;但是单一的橡胶种植规模大,其群落结构简单,固碳能力较弱,对雨林的破坏强,使得当地雨林固碳能力下降,间接影响整体的消碳任务。
(2)注意题干要求,与昆明进行对比分析。倒消箐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该公司联系成本更高,运输成本也较高;倒消箐村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初期建设投资更大,潜在成本高;倒消箐村村民技术水平低,公司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农户进行指导。
(3)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的作用要从产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生态作用进行分析。养蜂提高了村民收入,降低了他们对农作物种植的依赖,使得农户对于土地的需求减少;同时养蜂使村庄获得充足资金,能及时补偿野象侵袭造成的损失,减少了村民对于野象活动的厌烦;生态角度上,蜂群能形成屏障,抵御野象侵袭,减少人象接触。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题干要求从养蜂产业的角度分析。材料选择上,改用更环保的蜂箱材料,使用更耐久的木材,减少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通过技术提升,减少蜜源植物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跟随国家科技发展,使用新能源汽车进行蜂蜜外运,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农业上,利用蜜蜂辅助农作物授粉,改善作物长势,提高农作物固碳效果,综合提升消碳效果。
17.(1)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多气孔构造;该地地热丰富,岩浆活动活跃;多火山,喷出型岩浆岩广布。
(2)气候湿润,降水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地处板块交界线附近,地热能源充足;玄武岩广布,多气孔构造,利于储存CO2;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关注度高,相关研究起步早,技术先进,人才充足;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靠近首都,基础设施完善。
(3)制造碳酸饮料;制造化肥;制造塑料;用于温室蔬菜培植;制造合成燃料;制造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分析】本题以奥卡碳捕集工厂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岩石类型、工业区位、工业方式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地下洞穴深处岩石多孔,为岩浆喷出形成的玄武岩。依据是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多火山活动,玄武岩广布等。
(2)冰岛纬度虽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较多,水资源丰富 ;地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能资源丰富;地下多玄武岩洞穴,气孔构造利于储存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方向,关注度高,相关研究起步早;由瑞士空气技术公司和冰岛碳封存技术公司合作建立,技术先进,人才充足;人工“固碳”,利于减缓全球变暖,保护环境,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厂址位于首都附近,基础设施完善等。
(3)从空气中“捕捉”到的碳可以通过化工方法制造合成燃料、制造化肥;用生态方法提升富碳农业;用于制造碳酸饮料;用于温室大棚中进行蔬菜培植;用于制造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18.(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
(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
(2)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19.(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图判读、影响土壤有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首先在等高线图中读出哪里是山谷、哪里是山脊,然后观测山脊和山谷中点位的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会发现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由有机质输入和分解两方面决定,图中显示,该样地内相对高差不大,山谷与山脊的气温相差不大,且均比较水分充足,因此山谷与山脊有机质的分解差异不大,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通过枯枝落叶来输入,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常受台风影响,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也因此树木更新快,有机碳的输入来源较多,从而使得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
(2)森林固碳能力包括土壤固碳能力和生物体固碳能力。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冷湿,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高于海南岛,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应表现在生物体固碳能力。与长白山相比,该地属于山地雨林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物条件更优,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从而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因此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能力取决于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来看,当地应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从而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从质量来看,应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使得森林生长更加旺盛,从而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